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280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一个具有胎纹沟的胎面部分,每个胎纹沟在从胎纹沟的顶部至一特定深度处的任意深度位置均具有一个锯齿状构形,并且该锯齿状构形具有位于锯齿一侧的顶点Q1和位于锯齿另一侧的顶点Q2,其中随着从该胎纹沟的顶部至该特定深度处的深度增加,顶点Q1在胎纹沟的纵向上移位且移位方向至少转向一次而使得顶点Q1首先朝一个方向移位而后朝另一个方向移位,由此绘出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该特定深度处且具有至少一个转折点的锯齿线,但是顶点Q2绘出的线是线性的或相比于顶点Q1绘出的锯齿线的锯齿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尤其涉及一种更好地适于无钉防滑轮胎的胎纹沟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分设有胎纹沟,用以改进湿抓地性能或者用以减小诸如块、条等胎面元件的刚性来优化胎面刚性分布。特别是在无钉防滑轮胎的情形下,形成有大量的胎纹沟,以在行驶于冰雪路面上时利用胎纹沟的边缘效应。然而,由于胎纹沟而使胎面元件的刚性减小且胎面元件的变形增加,因此即使增加胎纹沟的数目,边缘效应并不会必然增加。其结果是,使边缘附着到路面的力减小且其间的接合力即路面抓地力减小。为了缓解胎面元件的变形——例如塌陷和倾斜,如图16所示,具有由平行四边形构成的壁的胎纹沟揭示于JP-2003-25812-A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与美国专利6907910号相对应)中。此结构中,因为相对壁彼此接合,胎面元件的变形得以减小。然而,为了增加接合力,如果相对壁的粗糙度增加,则设置于轮胎硫化模具内部用以形成胎纹沟的胎纹沟刀片难以从硫化后的轮胎中拔出。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胎纹沟结构,通过其可在胎纹沟的相对壁之间获得大的接合力,而胎纹沟刀片的拔出力可有效减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上述改进结构的胎-->纹沟,并因此具有改进的轮胎性能,例如在冰雪路面和干铺砌路面上的驾驶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位于轮胎硫化模具内用以形成所述胎纹沟的胎纹沟刀片,其可以容易地从硫化的胎面橡胶中拔出而防止胎纹沟刀片受损,并因此提高轮胎制造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一个具有胎纹沟的胎面部分,每个胎纹沟均具有从该胎纹沟的顶部至一特定深度的任意深度位置的锯齿状构形,该锯齿状构形具有位于锯齿一侧的顶点Q1和位于锯齿另一侧的顶点Q2,其中随着从胎纹沟的顶部至所述特定深度的深度增加,顶点Q1在胎纹沟的纵向上移位且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而使得该顶点Q1首先朝一个方向移位然后朝另一个方向移位,从而绘出一条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该特定深度的锯齿线,而顶点Q2(1)在纵向上没有移位,或者(2)朝一个方向移位而不改变该移位方向,或者(3)在胎纹沟的纵向上移位,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但是其移位小于顶点Q1的移位。因此,由该顶点Q2绘出的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该特定深度的线相比于由顶点Q1绘出的锯齿线来说锯齿更小或者说更为线性。因此,能够减小胎纹沟刀片的拔出阻力而不降低胎面元件的刚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展开的局部平面图。图2是胎纹沟放大平面图,示出其在开口顶部处的锯齿状构形。图3示出沿一略微弯曲的线延伸的锯齿状构形的另一实施例。图4是示出在胎纹沟的锯齿状构形中的变化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由胎纹沟的顶部观察的锯齿顶点Q1的纵向移位、以及由胎纹沟的一侧观察的由顶点Q1和Q2所绘出的线的示意图。-->图6和图7每个均为示出由锯齿顶点Q2所绘出的非锯齿线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图9和图10每个均为示出由锯齿顶点Q1所绘出的锯齿线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图5所示的胎纹沟的壁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用于图5和图11的胎纹沟的胎纹沟刀片的立体图。图13和14是用于下述对比测试中的胎纹沟刀片的立体图,其相应于所产生的胎纹沟的立体图观察。图15和16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胎纹沟刀片及其产生的胎纹沟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包括一个胎面部分2、一对轴向间隔的胎圈部分、一对在胎面边缘和胎圈部分之间延伸的胎侧部分,这在本领域是众所周知的。在下述实施方式中,轮胎1是用于客车的无钉防滑轮胎。图1示出用于该无钉防滑轮胎的胎面花纹的一个实施例。胎面部分2具有胎面沟槽3和4,以将胎面部分2分成胎面元件6和7。胎面沟槽3和4用于排水,且其宽度优选为3.5mm或更宽。图1中,胎面沟槽包括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圆周主沟槽3和沿与圆周主沟槽3相交的方向延伸的横向主沟槽4,由此在轮胎赤道C的每一侧上形成条6,且在条6的轴向外侧形成由块7构成的两个圆周方向的排8。因此,该实施例中,胎面花纹是所谓的条—块花纹。然而,也可以提供其他胎面花纹,例如,仅由块构成的块花纹。根据本专利技术,该胎面元件,即条6、块7等,在其顶面S或接地面设置有胎纹沟10。本实施例中,每个胎面元件6、7均设有多个大致彼此平行的胎纹沟-->10。胎纹沟是厚度或槽宽小于约1.5mm、通常小于约1mm的切口或者极窄的槽沟,且由安装于轮胎硫化模具内侧的刀片形成,如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胎纹沟刀片具有与所合成的胎纹沟相对应的形状和尺寸。因此,在下文将省略这样的赘述。胎纹沟10在中心线X一侧的顶点Q1到另一侧的顶点Q2之间以及顶点Q2到顶点Q1之间呈锯齿状重复延伸,如示出胎纹沟的开口顶部11的图2所示。此处,中心线表示锯齿的峰—峰幅度的中心。考虑到最大化冰雪路面上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中心线X相对于轮胎轴向的倾斜角(θ)优选地设置在不超过20度的范围内。在图2的实例中,中心线是直的,但是如图3所示其也可以是弯曲的。表述“胎纹沟大致彼此平行”指的是其中心线X大致彼此平行。如果相邻的胎纹沟间的中心线X的角度差小于10度,则可以认为胎纹沟大致平行。本实施例的胎纹沟10在锯齿状主体部分11的每一侧上都具有一个延伸部分13。各延伸部分13沿着中心线X的延长线呈直线(图2)或略微弯曲的形式(图3)延伸。胎纹沟10的两端在胎面元件6、7的侧壁开口,但是这两端也可以在胎面元件6、7内部封闭,或者一端开口而另一端封闭。本实施例中,两端在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胎面元件的侧壁处开口。关于锯齿状构形,不仅可以使用如图2所示的仅由直线段组成的线性锯齿线,而且可以使用由略微弯曲的线段构成而具有如正弦波等波形的的锯齿线。考虑到胎面块刚性和胎纹沟刀片的弯曲刚性,更适宜采用顶点以小半径(约1mm)倒圆的线性锯齿形状。在为线性锯齿线的情形下,如果锯齿的幅度W与锯齿的间距长度P相比来说太大时,随着锯齿角(α)变窄,易于从锐角的顶点开始产生-->不均匀磨损。因此,期望锯齿角(α)在90到150度的范围中,且幅度W在1.0到5.0mm的范围中。由此,确定幅度W和间距P,使得角度(α)满足上述范围。此处,一个间距长度P与中心线X的同侧的顶点(即(Q1和Q1)或者(Q2和Q2))之间的一个波长相对应。半间距长度与相邻顶点(Q1和Q2)或者(Q2和Q1)之间的半波长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幅度W在深度方向Ff上是恒定的。因此,在胎纹沟10从顶部10a到底部10b的任意深度处,幅度W都是相同的。而且,各间距长度在深度方向Ff上是恒定的,但是构成一个间距长度(Q1-Q1)的两个半间距长度(Q1-Q2)和(Q2-Q1)的比在深度方向Ff上是变化的。图4示出该比的变化。例如,对于图左侧的Q2和Q2之间的一个波长来说,在相应于胎纹沟10的顶部10a的一个深度水平(f1)处的半间距长度(Q2-Q1)与半间距长度(Q1-Q2)的比是1.0。当深度增加,长度(Q2-Q1)变得相对短于长度(Q1-Q2),因此所述比变得小于1.0,且在一个水平(f2)上该比变为最小值。此后,随深度增加,所述比增加且在中间的深度水平(f3)处该比又变为1.0。当深度从(f3)进一步增加时,长度(Q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一个具有胎纹沟的胎面部分,每个胎纹沟在从胎纹沟的顶部至一深度处的任意深度位置处均具有锯齿状构形,该锯齿状构形具有位于锯齿一侧的顶点Q1以及位于锯齿另一侧的顶点Q2,其中,随着从胎纹沟的顶部至所述深度处的深度上的增加,顶点Q1在胎纹沟的纵向方向上移位且该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而使顶点Q1首先朝一个方向移位然后再朝另一个方向移位,由此绘出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深度处且具有至少一个转折点的锯齿线,且顶点Q2(1)在纵向上未移位,或者(2)朝一个方向移位而未改变移位方向,或者(3)在胎纹沟的纵向上移位且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但是其移位小于顶点Q1的移位。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12-8 2004-355324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一个具有胎纹沟的胎面部分,每个胎纹沟在从胎纹沟的顶部至一深度处的任意深度位置处均具有锯齿状构形,该锯齿状构形具有位于锯齿一侧的顶点Q1以及位于锯齿另一侧的顶点Q2,其中,随着从胎纹沟的顶部至所述深度处的深度上的增加,顶点Q1在胎纹沟的纵向方向上移位且该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而使顶点Q1首先朝一个方向移位然后再朝另一个方向移位,由此绘出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深度处且具有至少一个转折点的锯齿线,且顶点Q2(1)在纵向上未移位,或者(2)朝一个方向移位而未改变移位方向,或者(3)在胎纹沟的纵向上移位且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但是其移位小于顶点Q1的移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每个胎纹沟中,所述锯齿状构形从胎纹沟的顶部至所述深度处的锯齿幅度是恒定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随深度增加,顶点Q2(1)在纵向上未移位,由此各顶点Q2绘出一条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深度处的直线。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随深度增加,顶点Q2(2)朝一个方向移位而未改变移位方向,且各顶点Q2绘出一条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深度处的直线。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随深度增加,顶点Q2(2)朝一个方向移位而未改变移位方向,且各顶点Q2绘出一条从胎纹沟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深度处的略微弯曲的线。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顶点Q2(3)在胎纹沟的纵向上移位,且该移位方向转向至少一次,但是在所述任意深度位置处其移位均小于顶点Q1的移位,由此各顶点Q2绘出一条锯齿幅度小于顶点Q1的锯齿幅度的锯齿线。7.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坪野史宽小矢光晴景山尚纪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