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鹏专利>正文

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00698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尚无专用的鞍底骨质分离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要点是:它由杆状手柄、过渡杆、枪杆和分离头处在同一平面依次连接组成;过渡杆与杆状手柄平行,杆状手柄和过渡杆夹130-140°;分离头由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构成,上部分呈S形、下部分呈▽形,分离头为无刃设计,分离头的大小以能进入凹陷裂孔为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途是: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用于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尚无专用的鞍底骨质分离器。本技术的要点是:它由杆状手柄、过渡杆、枪杆和分离头处在同一平面依次连接组成;过渡杆与杆状手柄平行,杆状手柄和过渡杆夹130-140°;分离头由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构成,上部分呈S形、下部分呈▽形,分离头为无刃设计,分离头的大小以能进入凹陷裂孔为限。本技术的用途是: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用于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专利说明】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具体说是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剥离器。
技术介绍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是显微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手术。肿瘤常位于鞍底骨质上方,目前手术常需经鼻孔进入蝶窦内,骨凿凿开以暴露鞍底硬膜。一般在骨凿凿开鞍底骨质后,骨质呈凹陷骨折,与位于其下面的硬膜接近,影响下一步手术,需要将二者分开,但使用常规器械显微镜下很难分开即去除凹陷的骨质,而且操作过程容易导致鞍底硬膜的撕裂。目前尚无专用的鞍底骨质分离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可使用方便,避免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它由杆状手柄、过渡杆、枪杆和分离头处在同一平面依次连接组成;过渡杆与杆状手柄平行,杆状手柄和过渡杆夹角为130-140° ;分离头由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构成,上部分呈S形、下部分呈▽形,其下顶端呈球状,分离头为无刃设计,分离头的大小以能进入凹陷裂孔为限。使用时利用分离头下部分的▽形进入凹陷裂孔,再利用分离头的上部分呈S形向上提拉凹陷的骨质,避免损伤硬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积极效果是:可有效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使用方便,减少手术时间,进而减少患者的痛苦。且可避免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分离头4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它由杆状手柄1、过渡杆2、枪杆3和分离头4处在同一平面依次连接组成;过渡杆与杆状手柄平行,杆状手柄和过渡杆夹角为135° ;分离头由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构成,上部分呈S形41、下部分呈▽形42,其下顶端呈球状,分离头为无刃设计,分离头的大小以能进入凹陷裂孔为限。具体是分离头宽为0.2cm,高(长)0.4cm,厚度由高到低连续变化,最上端为0.1cm,最下端为0.3cm,使得分离器提拉骨质时有足够力量。 杆状手柄呈略带梢度的圆柱形,其表面设防滑凸点或凹坑;杆状手柄1、过渡杆2和枪杆3的总长度为0.Scm0要求质地坚硬,不易弯曲,分离时可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权利要求】1.一种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其特征是:它由杆状手柄、过渡杆、枪杆和分离头处在同一平面依次连接组成;过渡杆与杆状手柄平行,杆状手柄和过渡杆夹角为130-140° ;分离头由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构成,上部分呈S形、下部分呈▽形,其下顶端呈球状,分离头为无刃设计,分离头的大小以能进入凹陷裂孔为限。【文档编号】A61B17/00GK203914975SQ201420324987【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8日 【专利技术者】曹鹏 申请人:曹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鞍底骨质和硬膜的分离器,其特征是:它由杆状手柄、过渡杆、枪杆和分离头处在同一平面依次连接组成;过渡杆与杆状手柄平行,杆状手柄和过渡杆夹角为130‑140°;分离头由上、下两部分连为一体构成,上部分呈S形、下部分呈▽形,其下顶端呈球状,分离头为无刃设计,分离头的大小以能进入凹陷裂孔为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鹏
申请(专利权)人:曹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