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及采用其的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606764 阅读:7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分离器及采用其的制冷系统,该油分离器包括壳体、进管和出管,所述壳体内进管和出管之间设置有第一滤网;进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和/或出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的一侧。本方案通过使进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和/或出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的一侧,从而使带油气体在壳体内迂回前进并充分与壳体的封头接触,提高油汽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分离器及采用其的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分离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油分离器及采用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油分离器,其作用是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常见的离心式油分离器多为立式设计,其油分离效果较好,适用于大型制冷系统,压缩机的排气经油分离器进气管沿切线方向进入筒内,随即沿螺旋导向叶片高速旋转并自上而下流动。借离心力的作用将排气中密度较大的油滴抛在筒壁上分离出来,沿壁流下,沉积在筒底部,而蒸气经筒体中心的出气管内的多孔板排出。筒侧装有浮球阀,当油面上升到上限位时,润滑油通过浮球阀打开阀芯,自动向压缩机曲轴箱或集油器排油。有的在油分离器外部还设有冷却水套,使混合汽体在其中又受到冷却水的冷却并通过降低流速和改变流向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分离。为达以上效果,一般立式油分离器的出油口设计都较为复杂。一般的卧式油分离器为了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会在内部沿圆筒内壁加装螺旋状的导流叶片,使进入油分离器后的油汽混合物能继续在离心作用下实现分离。但是这样的卧式油分离器结构复杂,工艺繁琐,成本较高,油分效率较低,而且油分压降很大,整个制冷过程能耗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分离器,结构简单,有效的实现油汽分离。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采用低压降的油分结构,提高制冷效率,降低系统的制冷能耗。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壳体、进管和出管,所述壳体内进管和出管之间设置有第一滤网;进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和/或出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的一侧。优选的,进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和出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的一侧。进一步地,第一滤网和出管之间设置有第二滤网。进一步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之间靠近壳体底部设置有稳油板。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所述进管和出管之间设有若干折流板。优选的,所述折流板的数量是三个,所述壳体的上部靠近所述进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个所述折流板,所述壳体的上部靠近所述出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个所述折流板,所述稳油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三个所述折流板。优选的,所述折流板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壳体的高度的一半。进一步地,折流板靠近进管的一侧设有第三滤网。具体地,进管设置在壳体的上部,进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靠近壳体的底部;出管设置在壳体的底部,出管在壳体内的管口靠近壳体的上部。进一步地,壳体底部设有排油管。具体地,排油管设置在进管和出管之间靠近出管的一侧。进一步地,所述排油管为直圆管。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油分离器。进一步地,该制冷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所述油分离器的进管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及采用其的制冷系统,通过使进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和/或出管在壳体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的一侧,从而使带油气体在壳体内迂回前进并充分与壳体的封头接触,提高油汽分离效果同时减小压降。另外,本技术的油分离器整体结构简单,无需螺旋导叶片,成本低廉;油面平稳,排油管简单;油分压降小,制冷系统效率高,能耗低。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油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的制冷系统示意图。图1至图2中:1、壳体;101、左封头;102、右封头;103、筒体;2、进管;3、出管;4、第一滤网;5、第二滤网;6、折流板;7、稳油板;8、第三滤网;9、排油管;10、气液分离器;11、蒸发器;12、冷凝器;13、节流装置;14、压缩机;15、旁通阀;16、油槽;17、吊耳;18、鞍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结构描述: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种油分离器,其为卧式结构设计,壳体1主要包括左封头101、右封头102和中间的筒体103,壳体1的左上方设置有进管2,油汽混合物通过进管2进入壳体1内部;壳体1的右下方设有出管3,高压蒸汽通过出管3离开油分离器。进管2和出管3之间设置有与第一滤网4和第二滤网5,对油汽混合物进行过滤分离。进管2分为直立部分和弯折部分,进管2的弯折部分伸到壳体1底部,进管2的弯折部分的开口对着左封头101的弧面、背对第一滤网4;出管3分为直立部分和弯折部分,出管3弯折部分伸到壳体1上部,出管3弯折部分的开口对着右封头102的弧面、背对第二滤网5。如果进管2弯折部分的管口直接对着第一滤网4,那么第一滤网4与进管2管口相对的部分流过的油汽混合物流量大、流速高:1)导致第一滤网4与进管2管口直接相对的部分容易堵塞和老化,但其它地方却还可以继续使用,造成浪费;2)整个油气分离器内的气体流动不平稳,分离效果差;3)同一垂直面不同高度位置分离程度就不同,导致分离不均匀。而本实施例中的进管2管口设计使从进管2出来的油汽混合物以一定的角度吹到左封头101的圆弧面上,油汽混合物再沿着左封头101的圆弧面继续往上运动,平滑的过渡到壳体1的顶部,然后再进入第一滤网4。其中:1)从进管2的管口出来的油汽混合物以一定倾角吹向左封头101的圆弧面时,油汽混合物得到第一次减速,尤其混合物的速度差异变小,由于圆弧面的过度作用,实现第一次减速的压差较小;2)沿左封头101圆弧面运动到壳体1顶部的油汽混合物转向第一滤网4,实现第二次减速,由于第二次减速前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减速,所以第二次减速的压差也较小;3)经过前述两次减速作用,进入第一滤网4前的油汽混合物的速度已经较小,同一垂直面上各个高度处的油汽混合物的运动速度差异不大,保证之后整个分离过程的气流是平稳而均匀的;4)通过以上的气流导向设计,保证整个分离过程压降小、分离效果均匀;而且油分离器整体结构简单,无需螺旋导叶片,成本低廉。与上述原理相似,如果出管3的弯折部分的管口直接对着第二滤网5,那么第二滤网5与出管3管口相对的部分的流速较大,同样会造成容易堵塞、老化和流动不均匀等问题。所以将出管3的管口设置成与右封头102相对,有以下优势:从第二滤网5出来的蒸汽先吹到壳体1的右下方的底部,经过第一次减速,然后沿着平滑的右封头102弧面往上运动,经过第二次减速,最后进入出管3的出口。经过两次减速,气流流动均匀,压降较小,且能保证油分离器内流体流动平稳、波动较小。第一滤网4和第二滤网5之间在壳体1的底部设有稳油板7,稳油板7与壳体1的底部形成油槽16,过滤分离的得到的油主要存在油槽16中,由于稳油板7的分隔作用,使油槽16内的油免受上部气流扰动,油在油槽16内流动平稳,不易波动,不易因再次挥发而被上方气流带出油分离器,从而保证分离效果。进管2和出管3之间设有折流板6,折流板6交错的固定在壳体1上部和稳油板7上,折流板6与稳油板7、壳体1上部形成交错的导流缺口。于本实施例中,折流板6的数量是三个,所述壳体1的上部靠近所述进管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个所述折流板6,所述壳体1的上部靠近所述出管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个所述折流板6,所述稳油板7的中部设置有第三个所述折流板6。所述折流板6的高度小于所述壳体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油分离器及采用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壳体(1)、进管(2)和出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进管(2)和出管(3)之间设置有第一滤网(4);进管(2)在壳体(1)内的一端的管口和/或出管(3)在壳体(1)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4)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壳体(1)、进管(2)和出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进管(2)和出管(3)之间设置有第一滤网(4);进管(2)在壳体(1)内的一端的管口和/或出管(3)在壳体(1)内的一端的管口朝向远离第一滤网(4)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滤网(4)和出管(3)之间设置有第二滤网(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滤网(4)和第二滤网(5)之间靠近壳体(1)底部设置有稳油板(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进管(2)和出管(3)之间设有若干折流板(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区自强陈军古育辉李波李庆杨梁伟镖毛危赵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