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565740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0 0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圆柱形壳体、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三接管,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壳体外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下筒体底部圆心位置设置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由壳体外延伸至下筒体与保护层之间;所述下筒体内部设置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下端设置有上筛网座组件;所述筛网的上端设置为下筛网座组件;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壳体顶部圆心位置;所述第三接管设置于上筒体顶部并延伸至上筒体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油分离器采用立式结构,增加了过滤装置,提高了油分离器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油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分离器,其作用是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根据降低气流速度和改变气流方向的分油原理,使高压蒸汽中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得以分离。一般气流速度在1m/s以下,就可将蒸汽中所含直径在0.2mm以上的油粒分离出来。通常使用的油分离器有洗涤式、离心式、填料式和过滤式四种。在大中型空调系统中是必备部件之一,安装在空调压缩机排气口处,用于分离压缩机所排出高温气体中的润滑油,通过回油环路使其经压缩机吸气端返回压缩机,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润滑需求和系统运行。油分离器的结构一般包括卧式、立式和直通式三种。其中直通式油分离器一般内设过滤网,过滤分离油气混合物中的润滑油,分油效率较高,但受结构限制,容器容量不宜过大,不适用于大型空调系统,且不能储油;立式油分离器一般通过改变气流方向,利用离心力作用分离润滑油,其容器容量较大,但分离油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油分离器。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圆柱形壳体、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三接管,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壳体外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下筒体底部圆心位置设置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由壳体外延伸至下筒体与保护层之间;所述下筒体内部设置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下端设置有上筛网座组件;所述筛网的上端设置为下筛网座组件;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壳体顶部圆心位置;所述第二接管由壳体外部延伸至壳体内部并贯穿上筒体,且与所述下筒体相通;所述第三接管设置于上筒体顶部并延伸至上筒体内部;所述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与保护层的相交处均设置有连接部。上述的一种油分离器,所述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三接管均设置有配套的橡胶塞。上述的一种油分离器,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一端设置有横向通孔。上述的一种油分离器,所述筛网的四周采用氩焊方式均匀焊接在壳体内部。上述的一种油分离器,所述连接部采用钎焊的方式焊接于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三接管的表面。上述的一种油分离器,所述上筒体与下筒体相交处外侧的保护层采用CO2焊接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油分离器采用立式结构,增加了过滤装置,提高了油分离器的工作效率,所述油分离器内部空间涉及合理,具有一定的储油能力,所述过滤网设置在下筒体中部,避免分离时产生的杂质堵塞管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CO2焊接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油分离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圆柱形壳体1、第一接管5、第二接管9和第三接管10,以及设置于壳体1的上筒体4和下筒体3,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保护层2;所述下筒体3底部圆心位置设置第一接管5;所述第一接管5由壳体1外延伸至下筒体3与保护层2之间;所述下筒体3内部设置有筛网6;所述筛网6的下端设置有上筛网座组件7;所述筛网6的上端设置为下筛网座组件8;所述第二接管9设置于壳体1顶部圆心位置;所述第二接管9由壳体1外部延伸至壳体1内部并贯穿上筒体4,且与所述下筒体3相通;所述第三接管10设置于上筒体4顶部并延伸至上筒体3内部;所述第一接管5、第二接管9、第三接管10与保护层2的相交处均设置有连接部11。所述第一接管5、第二接管9和第三接管10均设置有配套的橡胶塞12,在未使用时避免污染物的进入壳体1,保证壳体1内部环境的干燥。所述第二接管9设置于壳体1内部的一端设置有横向通孔13。所述筛网6的四周采用氩焊方式均匀焊接在壳体1内部,氩焊是以氩气为保护气体的一种焊接方式,氩气比空气重25%,因而气流不易漂浮散失,有利于焊接区保护(如有电扇风等)氩气就会被吹散,从而影响焊道质量。所述连接部11采用钎焊的方式焊接于第一接管5、第二接管9和第三接管10的表面。所述上筒体4与下筒体3相交处外侧的保护层2采用CO2焊接固定连接14,生产效率高和节省能量,且焊接成本低,对油的敏感性很低,由于保护气体的氧化性,焊缝中含氢量少,提高了焊接低合金高强度钢抗冷裂纹的能力。所述保护层为一层金属保护框架,可以保护内部壳体1,避免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而造成的损坏。本技术结构油分离器采用立式结构,增加了过滤装置,提高了油分离器的工作效率,所述油分离器内部空间涉及合理,具有一定的储油能力,所述过滤网设置在下筒体中部,避免分离时产生的杂质堵塞管道。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等同变换,这些等同变换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油分离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圆柱形壳体、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三接管,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壳体外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下筒体底部圆心位置设置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由壳体外延伸至下筒体与保护层之间;所述下筒体内部设置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下端设置有上筛网座组件;所述筛网的上端设置为下筛网座组件;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壳体顶部圆心位置;所述第二接管由壳体外部延伸至壳体内部并贯穿上筒体,且与所述下筒体相通;所述第三接管设置于上筒体顶部并延伸至上筒体内部;所述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与保护层的相交处均设置有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圆柱形壳体、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三接管,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壳体外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下筒体底部圆心位置设置第一接管;所述第一接管由壳体外延伸至下筒体与保护层之间;所述下筒体内部设置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下端设置有上筛网座组件;所述筛网的上端设置为下筛网座组件;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壳体顶部圆心位置;所述第二接管由壳体外部延伸至壳体内部并贯穿上筒体,且与所述下筒体相通;所述第三接管设置于上筒体顶部并延伸至上筒体内部;所述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与保护层的相交处均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红密王虎穆平如邢金珠孙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精正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