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28342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能够减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1)具有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的一对座椅调整机构(10、20)、配置为在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偏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10)而远离另一方(20)的驱动源(40)、以及从驱动源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的连结部件(30),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一方(10)传递驱动力的连结部件的第一部分(31)的第一扭转刚性与向另一方(20)传递驱动力的连结部件的第二部分(32)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中,存在使用电动马达对座椅调整机构进行驱动从而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的装置。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使用电动马达对作为座椅调整机构的倾斜调整机构进行驱动从而对椅背(靠背)相对于椅垫(就座部)的靠背角度进行调整。倾斜调整机构分别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左右。倾斜调整机构以能够对椅背相对于椅垫的靠背角度进行调整的方式对椅垫与椅背进行连接。左右一对倾斜调整机构被连结轴(连结部件)连结。一对倾斜调整机构分别安装于连结轴的两端部。电动马达使连结轴旋转。旋转的连结轴对一对倾斜调整机构进行驱动而对椅背的靠背角度进行调整。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04876号公报通常,电动马达配置在椅背中。若将电动马达配置在椅背的正中,则与人的背部、腰部相碰,因此通常,电动马达配置为偏向椅背的左右任意一方。近年来,为了实现轻型化,要求使连结轴变细。在使连结轴变细的情况下,往往远离电动马达的一侧的连结轴的端部的旋转角(扭转角)比靠近电动马达的一侧的连结轴的端部的旋转角大。连结轴的横截面的形状沿轴线方向恒定,因此连结轴的端部的旋转角与从输入旋转力的部分到端部的距离成比例地增大。因此,在以相同的扭矩对左右的倾斜调整机构进行驱动的情况下,远离电动马达的端部的旋转角比靠近电动马达的端部的旋转角大。若连结轴的两端部的旋转角不同,则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起动后的初期,一对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量产生差异。动作量的差异使另一方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开始时期与一方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动作开始时期相比延迟。其结果,乘客在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起动后的初期感到不协调的感觉。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I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具有: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驱动源,上述驱动源配置为在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靠近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而远离另一方;以及连结部件,上述连结部件从上述驱动源向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上述连结部件的向上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上述一方传递上述驱动力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与上述连结部件的向上述另一方传递上述驱动力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以使相对于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与相对于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相等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其中,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是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输入至所述连结部件的位置,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是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输出的位置,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是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二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输出的位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在用于驱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的第一扭矩与用于驱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第二扭矩不同的情况下,以在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产生所述第一扭矩,在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产生所述第二扭矩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截面二次极矩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截面二次极矩不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5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剪切弹性系数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剪切弹性系数不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6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一体。本技术的技术方案7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分体。本技术的技术方案8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是倾斜调整机构、座椅滑动机构、座椅升降机构、座椅俯仰机构、或者椅垫调整机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9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10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的直径比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的直径小。根据本技术,能够减少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动作量的差异。【附图说明】图1是表不基于实施例1的座椅调整装直的图。图2是表示安装于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整机构的图。图3是用于对实施例1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安装有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的驱动力输入位置的图。图5是用于对实施例2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6是用于对实施例3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7是用于对实施例4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8是用于对实施例5的连结轴进行说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的说明L...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10…第一倾斜调整机构(座椅调整机构);20…第二倾斜调整机构(座椅调整机构);30、130、230、330、430…连结轴(连结部件);31、131、231、331、431…第一部分;32、132、232、332、432…第二部分;40...电动马达(驱动源);50…车辆用座椅;Φ1、Φ11、Φ21、Φ31、Φ41 …第一扭转刚性;Φ2、Φ12、Φ22、Φ32、Φ42…第二扭转刚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图1是表示基于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的图。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I具有作为座椅调整机构的第一倾斜调整机构(靠背角度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靠背角度调整机构)20、对第一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第二倾斜调整机构20进行连结的连结轴(连结部件)30、用于使连结轴30旋转的电动马达(驱动源)40。连结轴30是具有不同的横截面的形状的带有阶梯的棒。连结轴30由小径的第一部分31与大径的第二部分32构成。连结轴30在小径的第一部分31与大径的第二部分32之间形成有阶梯部33。连结轴30是将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传递至多个倾斜调整机构10以及倾斜调整机构20的驱动传递部件。电动马达40在第一倾斜调整机构(第一调整机构)10与第二倾斜调整机构(第二调整机构)20之间经由齿轮(驱动力输入部件)36与连结轴30连接。齿轮36在设置于连结轴30的小径的第一部分31的驱动力输入位置PO安装于连结轴30。齿轮36以与连结轴30 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连结轴30。来自电动马达4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传递机构(未图示)传递至齿轮36。电动马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对座椅调整机构,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驱动源,所述驱动源配置为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靠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而远离另一方;以及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所述连结部件的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向所述另一方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22 JP 2013-0605461.一种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一对座椅调整机构,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用于对车辆用座椅进行调整;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配置为在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之间靠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的一方而远离另一方;以及 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传递驱动力, 所述连结部件的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向所述另一方传递所述驱动力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扭转刚性比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扭转刚性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使相对于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与相对于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的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处的所述连结部件的旋转角相等的方式,设定所述第一扭转刚性以及所述第二扭转刚性,其中,所述驱动力输入位置是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向所述连结部件输入的位置,所述第一驱动力输出位置是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一方输出的位置,所述第二驱动力输出位置是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二部分向所述一对座椅调整机构中的所述另一方输出的位置。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本松英雄藤田芳洋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