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3225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0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胎。轮胎(100)具有主倾斜槽(30)和副倾斜槽(40)。主倾斜槽(30)具有第1缓倾斜部分(31)和第1陡倾斜部分(32)。副倾斜槽(40)具有第2缓倾斜部分(41)和第2陡倾斜部分(42)。主倾斜槽(30)在轮胎赤道线(CL)侧未与周向槽(20)相连通,而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10E)。副倾斜槽(40)在轮胎赤道线(CL)侧未与周向槽(20)相连通,且未到达胎面接地端(10E)侧而是终止于轮胎赤道线(CL)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在俯视胎面时隔着轮胎赤道线形成的一对周向槽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一对周向槽中的至少一个周向槽的外侧的多个横向花纹槽。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提高排水性能和抓地性能的胎面花纹,提出了各种胎面花纹。例如,提出了一种具有在俯视胎面时从胎面接地端朝向周向槽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向花纹槽的轮胎。多个横向花纹槽包括倾斜主槽和倾斜副槽,倾斜主槽和倾斜副槽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倾斜主槽的长度比倾斜副槽的长度长(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17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轮胎中,由于倾斜主槽和倾斜副槽双方都到达了胎面接地端,因此具有倾斜主槽和倾斜副槽的胎肩部(胎面接地端附近的部位)的刚性就降低。因而,特别是在安装有轮胎的车辆转弯时,接地面积减少,胎肩部的刚性降低,因此驾驶稳定性能就降低。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排水性能降低、并且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能的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具有在俯视胎面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隔着轮胎赤道线形成的一对周向槽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一对周向槽的至少一个周向槽的外侧的多个横向花纹槽,其特征在于,多个横向花纹槽包括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形成的主倾斜槽和副倾斜槽,主倾斜槽在轮胎赤道线侧未与周向槽相连通,而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主倾斜槽包括位于轮胎赤道线侧的第1缓倾斜部分和在胎面接地端侧与第1缓倾斜部分相连续的第1陡倾斜部分,第1陡倾斜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大于第1缓倾斜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副倾斜槽在轮胎赤道线侧未与周向槽相连通,且未到达胎面接地端而是终止于轮胎赤道线侧,副倾斜槽包括位于轮胎赤道线侧的第2陡倾斜部分和相对于第2陡倾斜部分而言位于胎面接地端侧的第2缓倾斜部分,第2陡倾斜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大于第2缓倾斜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也可以是,主倾斜槽包括在轮胎旋转方向上设于先接地侧的先接地槽壁和在轮胎旋转方向上设于后接地侧的后接地槽壁,后接地槽壁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度大于先接地槽壁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度。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也可以是,主倾斜槽具有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的内侧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内侧端与一个周向槽之间的间隔为作为胎面接地端和轮胎赤道线之间的间隔的接地宽度的2.5%~8.0%。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也可以是,在一对周向槽之间,未形成有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槽,而是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孔部。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也可以是,主倾斜槽的位于轮胎赤道线侧的部分的槽宽大于主倾斜槽的位于胎面接地端侧的部分的槽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0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槽30的槽宽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槽30的槽壁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槽30的槽壁的图。附图标记说明20周向槽;30主倾斜槽;31、31A、31B第1缓倾斜部分;32、32A、32B第1陡倾斜部分;33内侧端;34先接地槽壁;35后接地槽壁;40副倾斜槽;41、41A、41B第2缓倾斜部分;42、42A、42B第2陡倾斜部分;50孔部;100轮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胎。此外,在以下附图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了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该注意各个尺寸的比例等与实际不同。因而,具体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当然在附图彼此之间也包括相互的尺寸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实施方式的概要]实施方式的轮胎具有在俯视胎面时隔着轮胎赤道线CL沿着轮胎周向TC延伸形成的一对周向槽20和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形成于一对周向槽20中的至少一个周向槽20的外侧的多个横向花纹槽。多个横向花纹槽包括在轮胎周向TC上交替形成的主倾斜槽30和副倾斜槽40。主倾斜槽30在轮胎赤道线CL侧未与一个周向槽20相连通。另外,主倾斜槽30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10E。主倾斜槽30包括位于轮胎赤道线CL侧的第1缓倾斜部分31和位于胎面接地端10E侧并与第1缓倾斜部分31连续的第1陡倾斜部分32。第1陡倾斜部分32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位于比第1缓倾斜部分31远离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第1陡倾斜部分32与第1缓倾斜部分31相连续,并且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10E。第1陡倾斜部分32相对于轮胎周向TC的倾斜角度大于第1缓倾斜部分31相对于轮胎周向TC的倾斜角度。副倾斜槽40在轮胎赤道线CL侧未与一个周向槽20相连通。另外,副倾斜槽40未到达胎面接地端10E,而是终止于轮胎赤道线CL的侧、即比胎面接地端10E靠轮胎赤道线CL的侧。副倾斜槽40包括位于轮胎赤道线CL侧的第2陡倾斜部分42和相对于第2陡倾斜部分42而言位于胎面接地端10E侧的第2缓倾斜部分41。第2缓倾斜部分41在轮胎宽度方向TW上位于比第2陡倾斜部分42远离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如图1所示,第2缓倾斜部分41未与第2陡倾斜部分42相连续,另外,未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10E。第2陡倾斜部分42相对于轮胎周向TC的倾斜角度大于第2缓倾斜部分41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在实施方式中,副倾斜槽40未到达胎面接地端10E而是终止于轮胎赤道线CL侧。由此,胎面接地端10E附近的部位的刚性得以维持。因而,能够抑制安装有轮胎的车辆转弯时的接地面积的减少,也能够抑制转弯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另一方面,即使副倾斜槽40未到达胎面接地端10E而是终止于轮胎赤道线CL侧,但是由于副倾斜槽40包括相对于第2陡倾斜部分42而言位于胎面接地端10E侧的第2缓倾斜部分41,因此也能够利用第2缓倾斜部分41维持排水性能。在实施方式中,利用隔着轮胎赤道线CL而形成的一对周向槽20能够抑制包括轮胎赤道线CL在内的部位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转向初始响应性能的降低,能够抑制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提高排水性能。在实施方式中,由于主倾斜槽30未与周向槽20相连通,因此能够抑制主倾斜槽30的内侧端33与周向槽20之间的部位的刚性降低,能够抑制转弯驾驶稳定性能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主倾斜槽30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10E,因此能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TW的外侧进行排水。在实施方式中,由于主倾斜槽30包括位于轮胎赤道线CL侧的第1缓倾斜部分31,因此能够沿着伴随着轮胎的旋转的排水的流线有效地进行排水。在此,若主倾斜槽30整体由第1缓倾斜部分31构成,则在安装有轮胎的车辆转弯时产生的横向应力的作用下,主倾斜槽30易于变形,但是由于主倾斜槽30在胎面接地端10E侧包括与第1缓倾斜部分31相连续的第1陡倾斜部分32,因此能够抑制伴随着横向应力的主倾斜槽30(第1陡倾斜部分32)的变形,维持了转弯驾驶稳定性能,并且实现了排水性能的提高。在实施方式中,多个横向花纹槽包括在轮胎周向TC上交替形成的主倾斜槽30和副倾斜槽40。因而,与横向花纹槽全部由主倾斜槽30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局部的刚性的降低。在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其具有在俯视胎面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隔着轮胎赤道线形成的一对周向槽和多个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于所述一对周向槽的至少一个周向槽的外侧的横向花纹槽,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横向花纹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上交替形成的主倾斜槽和副倾斜槽,所述主倾斜槽在所述轮胎赤道线侧未与所述周向槽相连通,而是朝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所述主倾斜槽包括位于所述轮胎赤道线侧的第1缓倾斜部分和在所述胎面接地端侧与所述第1缓倾斜部分相连续的第1陡倾斜部分,所述第1陡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1缓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所述副倾斜槽在所述轮胎赤道线侧未与所述周向槽相连通,且未到达所述胎面接地端而是终止于所述轮胎赤道线侧,所述副倾斜槽包括位于所述轮胎赤道线侧的第2陡倾斜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2陡倾斜部分而言位于所述胎面接地端侧的第2缓倾斜部分,所述第2陡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2缓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1.15 JP 2014-0049761.一种轮胎,其具有在俯视胎面时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隔着轮胎赤道线形成的一对周向槽和多个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形成于所述一对周向槽的至少一个周向槽的外侧的横向花纹槽,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横向花纹槽包括在所述轮胎周向上交替形成的主倾斜槽和副倾斜槽,所述主倾斜槽在所述轮胎赤道线侧未与所述周向槽相连通,而是朝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跨越胎面接地端,所述主倾斜槽包括位于所述轮胎赤道线侧的第1缓倾斜部分和在所述胎面接地端侧与所述第1缓倾斜部分相连续的第1陡倾斜部分,所述第1陡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1缓倾斜部分相对于所述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所述副倾斜槽在所述轮胎赤道线侧未与所述周向槽相连通,且未到达所述胎面接地端而是终止于所述轮胎赤道线侧,所述副倾斜槽包括位于所述轮胎赤道线侧的第2陡倾斜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第2陡倾斜部分而言位于所述胎面接地端侧的第2缓倾斜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信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