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0401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0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具有胎面部,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且以锯齿状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沟;由所述周向沟划分而成的多个陆地部;以及在所述各陆地部划分出多个花纹块要素的多个横沟。所述各陆地部包含40个~50个间距,该间距由一个花纹块要素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横沟构成。所述间距的沿着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的85%~95%的范围是所述花纹块要素。所述周向主沟包括:在轮胎赤道的附近延伸的至少一条胎冠主沟;在最靠胎面端侧的位置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延伸的中间主沟,所述中间主沟具有比所述胎冠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的锯齿振幅大的锯齿振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提高节油性能以及耐橡胶剥落(chipping)性能的重载荷用充气 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如下排水性优异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有多个周向 主沟、多个横沟以及多个花纹块要素(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 - 315579号公报 然而,具备多个横沟的轮胎具有较低的胎面部的周向刚性。对于这种轮胎而言,因 与路面接触时胎面部的较大的变形而在橡胶部分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因此,呈现出具有 不令人满意的节油性能的趋势。 为了改善节油性能,想到了如下技术方案:减少横沟个数,从而提高胎面部的周向 刚性。然而,这种轮胎有可能会在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的花纹块要素产生橡胶缺损等的 橡胶剥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节油 性能以及耐橡胶剥落性能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具有胎面部,在上述胎面部设置有:多个周向 主沟,这些周向主沟沿轮胎周向连续且以锯齿状延伸;多个陆地部,这些陆地部由上述周向 沟划分而成;以及多个横沟,借助这些横沟在上述各陆地部划分出多个花纹块要素。上述各 陆地部包含40个~50个间距,该间距由一个花纹块要素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横沟构成。上 述间距的沿着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的85%~95%的范围是上述花纹块要素。上述周向主 沟包括:在轮胎赤道的附近延伸的至少一个胎冠主沟;在最靠胎面端侧的位置延伸的一对 胎肩主沟;以及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肩主沟之间延伸的中间主沟。上述中间主沟具有 比上述胎冠主沟以及上述胎肩主沟的锯齿振幅大的锯齿振幅。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上述横沟也可以包括:多个内侧中间横沟,这些内侧中间 横沟从上述中间主沟的朝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内侧顶部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以及多个 外侧中间横沟,这些外侧中间横沟从上述中间主沟的朝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外侧顶部朝向 轮胎轴向外侧延伸。优选地,还设置有从上述中间主沟的沟底朝上述内侧中间横沟的沟底 延伸的第一沟底刀槽花纹、以及从上述中间主沟的沟底朝上述外侧中间横沟的沟底延伸的 第二沟底刀槽花纹,上述第一沟底刀槽花纹与上述第二沟底刀槽花纹彼此不连通、且沿轮 胎周向交替配置。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第一沟底刀槽花纹在锐角交叉部延伸,上述 内侧中间横沟与上述中间主沟在上述锐角交叉部以锐角交叉,上述第二沟底刀槽花纹在钝 角交叉部延伸,上述外侧中间横沟与上述中间主沟在上述钝角交叉部以钝角交叉。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上述胎冠主沟在轮胎赤道的两侧设置为一对,上述横沟 包括多个胎冠横沟,这些胎冠横沟将上述胎冠主沟的锯齿状的朝轮胎轴向内侧突出的内侧 顶部连接,上述胎冠横沟与上述内侧中间横沟彼此朝相反的方向倾斜。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在沿轮胎轴向相邻的陆地部中,一方的陆地部的 横沟与另一方的陆地部的横沟在轮胎周向上以大约一半的间距错位。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中间主沟以及上述各横沟的沟深比上述胎 冠主沟以及上述胎肩主沟的沟深小。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上述陆地部能够包括:上述中间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的 内侧中间陆地部;以及上述中间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中间陆地部,上述内侧中间陆 地部能够包括由从上述中间主沟朝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多个内侧中间横沟划分出的多个 内侧中间花纹块要素。另外,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能够包括由从上述中间主沟朝轮胎轴向 外侧延伸的多个外侧中间横沟划分出的多个外侧中间花纹块要素。并且,也可以在上述胎 面部设置有:第一连结部,在第一磨损状态下,该第一连结部在接地面露出,用于通过将在 轮胎轴向上相邻的上述内侧中间花纹块要素与上述外侧中间花纹块要素连结而形成中间 连结花纹块要素;以及第二连结部,在与上述第一磨损状态相比磨损进一步发展的第二磨 损状态下,该第二连结部在接地面露出,将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中间连结花纹块要素 连结。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可以形成为,上述中间主沟包括: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 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与第一倾斜部朝相反方向倾斜,并且,该第二倾斜部的轮胎周向长度 比上述第一倾斜部的轮胎周向长度小,上述第一连结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倾斜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可以形成为,在上述第一连结部设置有沿着上述第一倾 斜部延伸的刀槽花纹。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上述第二倾斜部的沟深比上述第一连结部的深度大。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第一连结部具有处于上述周向主沟的最大 沟深的15%~40%的范围的深度。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胎冠主沟在轮胎赤道的两侧设置为一对,上 述陆地部包括:在上述一对胎冠主沟之间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在上述胎冠主沟与上述胎 肩主沟之间划分出的中间陆地部;以及在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胎面端之间划分出的胎肩陆 地部,在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进而加载有正规载荷的正规载荷状态下, 上述胎冠陆地部的接地压力Pl处于上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压力P2的102%~113%的范 围,上述中间陆地部的接地压力P2处于上述胎肩陆地部的接地压力P3的135%~145%的 范围。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轮胎还能够包括:胎体,该胎体具有从胎面 部经由胎侧部到达胎圈部的胎体帘布层;以及带束层,该带束层具有自上述胎体的轮胎径 向外侧起配置于上述胎面部的内部的多个带束帘布层,在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 规内压、进而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在上述正规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截面,在上述胎肩主沟 的轮胎径向内侧,上述带束层的从轮胎径向外表面到轮胎内腔面的厚度处于8_~16_的 范围。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胎面部的陆地比处于70%~85%的范围。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胎冠陆地部的陆地比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 陆地比以上,上述中间陆地部的陆地比比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地比小。 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形态中,优选地,上述胎冠陆地部以及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轮胎轴 向最大宽度处于胎面宽度的5%~15%的范围。【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线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内侧中间陆地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外侧中间陆地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的B - B线剖视图。 图6是图4的D - D线剖视图。 图7是图3的C 一 C线剖视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9是图8中的E - E线截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8中的中间陆地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0的F - F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磨损初期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3是图10的磨损中期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4是图10的磨损末期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6是图15的J -J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5中的中间陆地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记为"轮胎"。)的 胎面部2的展开图。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置有多个周向主沟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有胎面部,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多个周向主沟,这些周向主沟沿轮胎周向连续且以锯齿状延伸;多个陆地部,这些陆地部由所述周向沟划分而成;以及多个横沟,借助这些横沟在所述各陆地部划分出多个花纹块要素,所述各陆地部包含40个~50个间距,该间距由一个花纹块要素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横沟构成,所述间距的沿着轮胎周向的最大长度的85%~95%的范围是所述花纹块要素,所述周向主沟包括:至少一个胎冠主沟,该胎冠主沟在轮胎赤道的附近延伸;一对胎肩主沟,该一对胎肩主沟在最靠胎面端侧的位置延伸;以及中间主沟,该中间主沟在所述胎冠主沟与所述胎肩主沟之间延伸,所述中间主沟具有比所述胎冠主沟以及所述胎肩主沟的锯齿振幅大的锯齿振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部太郎五十岚诚西实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