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6168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0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副车架及车辆,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该副车架包括呈弯曲状的第一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连接的第二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横梁采用液压工艺一体成型;该车辆上安装有该副车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车架通过优化设计把左右及前梁整合为U型结构,并采用液压成型技术整体制造,可以有效减少零件数量及零件模具数量,简化焊接工艺,从而极大减低副车架的重量,对整车的经济性有很好改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副车架是汽车底盘系统中的重要安全件和承载件,其强度、刚度、疲劳等都有极高的要求,承受着汽车行驶中的转向、制动和垂直载荷。副车架的强度、刚度、疲劳等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乘坐舒适性等。目前汽车经济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影响汽车经济性主要因素就是汽车重量,汽车轻量化设计成为了主流技术。大部分传统的副车架主体框架一般由前后左右四根梁焊接形成,每根梁由上下两片冲压钢板焊接而成,此种结构比较笨重,不利于汽车的轻量化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副车架及车辆,该副车架具有较轻的重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副车架,包括呈弯曲状的第一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连接的第二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横梁采用液压工艺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呈“U”型。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碰撞吸能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横梁安装在车身总成上的第一安装凸起。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安装凸起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横梁安装在车身总成上的第二安装凸起。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安装凸起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均由钢材料制成。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安装有上述的副车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副车架通过优化设计把左右及前梁整合为U型结构,并采用液压成型技术整体制造,可以有效减少零件数量及零件模具数量,简化焊接工艺,从而极大减低副车架的重量,对整车的经济性有很好改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的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是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提供一种副车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副车架的组装图,请参照图1图2。所述副车架包括呈弯曲状的第一横梁I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I的两端连接的第二横梁2,其中,所述第一横梁I采用液压工艺一体成型,成型后的的形状为“U”型。本技术的副车架通过优化设计把左右及前梁整合为U型结构,并采用液压成型技术整体制造,可以有效减少零件数量及零件模具数量,简化焊接工艺,从而极大减低副车架的重量,对整车的经济性有很好改善。其中,所述第一横梁I与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焊接后的形状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最优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碰撞吸能结构12。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横梁I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横梁I安装在车身总成上的第一安装凸起11,在所述第一安装凸起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优选地,所述第二横梁2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横梁2安装在车身总成上的第二安装凸起21,在所述第二安装凸起21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11。优选地,所述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均由钢材料制成。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安装有上述的副车架。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弯曲状的第一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连接的第二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横梁采用液压工艺一体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弯曲状的第一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连接的第二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横梁采用液压工艺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呈“U”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碰撞吸能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横梁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良奇于成伟易凌刘伯寅曹广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