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6067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8 2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导光框架及光源。导光框架具有凹部,凹部的开口边缘定义出光开口。导光框架包括第一导光结构及第二导光结构。第二导光结构连接于第一导光结构。光源设于凹部的底部且具有发光面。第一导光结构往远离发光面及出光开口的方向延伸,第二导光结构往远离发光面且接近开口边缘的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导光框架及光源。导光框架具有凹部,凹部的开口边缘定义出光开口。导光框架包括第一导光结构及第二导光结构。第二导光结构连接于第一导光结构。光源设于凹部的底部且具有发光面。第一导光结构往远离发光面及出光开口的方向延伸,第二导光结构往远离发光面且接近开口边缘的方向延伸。【专利说明】发光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提供一均匀的出光亮度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发光装置包括框架、光源及导光板,光源及导光板(light guidingplate,LGP)容置于框架内。光源邻近导光板的侧面配置。自光源发射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侧面后,被引导至从导光板的上表面出光。然而,由于光源设于导光板的侧面,导致距离光源较远的区域的出光亮度较弱,使发光装置的整体出光变得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可提供一均匀的出光亮度。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包括一导光框架及一光源。导光框架具有一凹部,凹部具有一出光开口。导光框架包括一第一导光结构及一第二导光结构。第二导光结构连接于第一导光结构。光源设于凹部的底部且具有一发光面。其中,第一导光结构从光源处往远离发光面及出光开口的方向延伸,而第二导光结构从第一导光结构处往远离发光面且接近出光开口的开口边缘的方向延伸。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图1B为图1A的发光装置设有第二扩散板的外观图;图2为图1B中沿方向2-2’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200、300:发光装置110、210:导光框架IlOr:凹部IlOe:开 口边缘IlOa:出光开口111,211:第一导光结构1111、2111、2121:第一导光段1112、2112、2122:第二导光段112、212:第二导光结构120:光源120a:发光面130:散热鳍片140:第一扩散板150:反射片160:第二扩散板2113、2123:第三导光段2114:第四导光段2115:第五导光段A11、A12、A13、A2、A21、A22、A23、A3:夹角L:光线LA2:出光区域LAl:边缘出光区域【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外观图,而图1B绘示图1A的发光装置设有第二扩散板的外观图。如图1A所不,发光装置100包括导光框架110、至少一光源120、散热鳍片130、第一扩散板140及至少一反射片150及第二扩散板160 (图1B)。导光框架110例如是以钣金通过弯曲或冲压工法制成,其具有均匀一致的厚度。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框架110也可以是钣金结构以外的类型,在此设计下,导光框架110的不同部位可具有不同厚度。导光框架110具有一凹部110r,其含一空间来容置光源120、散热鳍片130、第一扩散板140及反射片150,且凹部IlOr具有出光开口 110a,其可受第二扩散板160 (图1B)覆盖,使得光线更能均匀出光。此外,导光框架110的材质包括具有反射性的材料或贴附一反射膜于其凹部IlOr的内部表面上,以将入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出去。导光框架110包括两组第一导光结构111及两组第二导光结构112,其中第二导光结构112连接于第一导光结构111。本实施例中,两组第一导光结构111相对散热鳍片130是对称,且两组第二导光结构112相对散热鳍片130是对称;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结构111及/或第二导光结构112相对其它参考基准呈对称;或者,第一导光结构111及/或第二导光结构112为非对称结构。以下是以图2进一步说明第一导光结构111及第二导光结构112的细部构造。请参照图2,其绘示图1B中沿方向2-2’的剖视图。第一导光结构111从光源120处沿远离光源120发光面120a及出光开口 IlOa的方向延伸。第一导光结构111包括第一导光段1111及第二导光段1112,其中第二导光段1112较第一导光段1111远离光源120的发光面120a,且第二导光段1112与发光面120a间的夹角All小于第一导光段1111与发光面120a间的夹角A12。通过上述第一导光结构111的延伸方式,可将入射至第一导光结构111的光线L引导至第二导光结构112。虽然第一导光结构111的导光段的数量是以二段(第一导光段1111及第二导光段1112)为例说明,然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光结构111的导光段的数量也可为一段,或超过二段以上。第一导光结构111的各导光段(第一导光段1111及第二导光段1112)与发光面120a间的夹角介于约75至135度之间,然此角度范围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导光结构111的最后一导光段(即第二导光段1112)与发光面120a的夹角大于90度;然而另一实施例中,最后一导光段与发光面120a的夹角实质上等于90度。第二导光结构112从第一导光结构111处往远离发光面120a且接近出光开口IlOa的开口边缘IlOe的方向延伸。举例来说,第二导光结构112与发光面120a的夹角A2小于第一导光结构111的最后一导光段(即第二导光段1112)与发光面120a的夹角All。第二导光结构112往远离发光面120a且接近出光开口 IlOa的开口边缘IlOe的方向延伸,通过上述第二导光结构112的延伸方式,可将入射至第二导光结构112的光线L引导至出光开口 IlOa的边缘出光区域LAl出光,使从出光开口 IlOa出光的光线更为均匀。进一步地说,传统发光装置的出光开口的边缘出光亮度通常较弱,然由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光结构111及第二导光结构112的设计,使从出光开口 IlOa出光的光线较均匀。虽然第二导光结构112的导光段的数量是以一段为例说明,然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导光结构112的导光段的数量也可等于或大于二段。光源120例如是长条型光源模块(lightbar),其包含呈线状分布的数个发光二极管或其它合适光源。光源120设于凹部IlOr的底部且具有发光面120a。本实施例中,光源120是以侧向出光的方式设于散热鳍片130的其中一侧面上,如图2所示的一实施例,光源120是长条型光源模块,其中二光源120分别位于散热鳍片130的相对二侧面上。详细而言,光源120的发光面120a朝向第一导光结构111及/或第二导光结构112,使光源120成为侧向出光光源。如图2中局部A’的放大图所示,从光源120出光的光线L的光轴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3可介于O至45度之间,然此数值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其它实施例中,夹角A3也可大于45度。此处的水平方向例如是第二扩散板160的延伸方向;或者是发光装置100安装定位后的水平方向。此外,光线L的光轴可垂直于发光面120a,然也可与发光面120a夹一非90度角。如图2所示,散热鳍片130位于导光框架110的凹部IlOr内。散热鳍片130的一端固设凹部IlOr的内表面上,而散热鳍片130的相对另一端连接第一扩散板140。散热鳍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包括:导光框架,具有凹部,该凹部具有出光开口且包括:第一导光结构;及第二导光结构,连接于该第一导光结构;以及光源,设于该凹部的底部,且该光源具有发光面;其中,该第一导光结构从该光源处往远离该发光面及该出光开口的方向延伸,而该第二导光结构从该第一导光结构处往远离该发光面且接近该出光开口的开口边缘的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圣平谢尚融苏侯翔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