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15624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7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包含支撑架、光源、挡墙与第一荧光粉。光源位于支撑架上;挡墙凸出于支撑架;第一荧光粉位于挡墙上;当光源发出第一光线时,第一荧光粉位于第一光线的路径,使得第一荧光粉被第一光线激发而产生第二光线。这样的设计如同调整原发光方向,可有效增加特定方向的光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照明设计是以符合欧洲经济委员会(EconomicCommissionforEurope;ECE)法规配光标准为主,其中远光灯的配光要求为具有足够大的发光强度与足够宽的照明范围。欧规对于近光灯的光型与主要亮度要求在于使驾驶人可以看清前方的路面与右方的状况如标识牌、行人等,但却不至于对前方车辆或对向来车的驾驶人造成不适的眩光,所以光型的上方暗区要求不得过亮,而亮区则集中于右下方。在设计汽车头前灯的远光灯与近光灯的时候,由于远光灯规范中仅亮区照度要求,并无明暗截止线,因此光学设计上的弹性较大。目前用于汽车的光源多采用H4灯泡,其内含遮片的近光灯灯丝与无遮片的远光灯灯丝,可以为多重反射面式(Multi-Reflector;MR)设计、独立远光灯MR设计或投射式(Poly-EllipsoidSystem;PES)设计。然而,采用传统灯丝作为光源的设计具有温度高、耗能、使用寿命短等缺点,且不易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发光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装置包含支撑架、光源、挡墙与第一荧光粉。光源位于支撑架上。挡墙凸出于支撑架。第一荧光粉位于挡墙上。当光源发出第一光线时,第一荧光粉位于第一光线的路径,使得第一荧光粉被第一光线激发而产生第二光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用以发出第一光线。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光源还包含凹槽。凹槽容置发光二极管。凹槽具有朝向挡墙的第一开口,使得第一光线经由第一开口传输至挡墙上的第一荧光粉。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凹槽具有相对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发光装置还包含第二荧光粉。第二荧光粉位于第二开口中。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挡墙具有朝向光源的表面,且第一荧光粉位于挡墙的表面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挡墙的表面具有容置槽,且第一荧光粉位于挡墙的容置槽中。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挡墙的表面具有多个容置槽,且容置槽呈锯齿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挡墙呈长条形,且挡墙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支撑架的长度方向。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挡墙呈弧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荧光粉呈半球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发光装置具有凸出于支撑架的挡墙,且第一荧光粉位于挡墙上,因此当光源发出第一光线时,位于挡墙上的第一荧光粉可接收第一光线而被激发,产生第二光线。这样的设计如同调整原发光方向,可有效增加特定方向的光线。当发光装置应用于车用灯具时,车用灯具的反射杯可利用此特定方向的光线反射至前方物体或地面,不仅可提升照明亮度,且对于使用LED近似传统全周光灯丝光型的设计有所助益。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绘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应用于车用灯具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发光装置从右侧看的前视图;图3绘示图2的凹槽的下视图;图4绘示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前视图;图5绘示图4的凹槽的上视图;图6绘示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前视图;图7绘示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前视图;图8绘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前视图;图9绘示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前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绘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00应用于车用灯具2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发光装置100可包含灯罩102与底座104。发光装置100可以为类H4规格的灯泡,但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装置100可安装于具有反射杯210的车用灯具200中,但并不以车用灯具200为限,其他种类的灯具亦可采用发光装置100作为光源。当发光装置100发出向上的光线L时,反射杯210可反射光线L而改变其行进方向。举例来说,当车用灯具200开启近光灯时,光线L先向上传递至反射杯210,接着被反射杯210反射而转向,以照亮前方物体或地面,并能产生车用灯具200的明暗截止线。应了解,图1的光线L仅为示意,实际上发光装置100不会只产生光线L,还会产生其他方向的光线,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在以下叙述中,将详细说明发光装置100的灯罩102中的结构。图2绘示图1的发光装置100从右侧看的前视图。同时参阅图1与图2,发光装置100包含支撑架110、光源122、挡墙130与第一荧光粉140。其中,支撑架110位于底座104上。光源122位于支撑架110上。挡墙130凸出于支撑架110。第一荧光粉140位于挡墙13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挡墙130呈长条形,且支撑架110的长度方向D1大致垂直于挡墙130的长度方向D2,其中“大致”可意指制造上的误差,例如10%的误差。此外,挡墙130具有朝向光源122的表面132,且第一荧光粉140位于挡墙130的表面132上。当光源122发出第一光线L1时,在挡墙130上的第一荧光粉140位于第一光线L1的路径,使得第一荧光粉140可接收第一光线L1而被激发产生第二光线L2。在第二光线L2在穿过发光装置100的灯罩102后,便可作为图1发光装置100向上的光线L,以提升车用灯具200的照明亮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122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基板126可以为电路板或导热板,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发光二极管122位于基板126上。发光二极管122可发出第一光线L1。此外,发光二极管122可以为蓝光二极管芯片,第一荧光粉140可以为黄色荧光粉。这样的设计,当第一荧光粉140被第一光线L1激发时,便可产生白光的第二光线L2。换句话说,第一荧光粉140可用来转换第一光线L1的色温。在本技术的发光装置100中,位于挡墙130上的第一荧光粉140除了能改变光的色温外,还能改变光的方向。举例来说,原本向下传递的第一光线L1在激发第一荧光粉140后,便能产生向上传递的第二光线L2,对于光路的设计有所助益。此外,由于第一荧光粉140是位在第一光线L1与第二光线L2的路径的中继位置,且第二光线L2是通过第一光线L1激发第一荧光粉140而产生,因此能有效提升第二光线L2(白光)的强度与能量。也就是说,发光装置100中的第二光线L2不会因产生的位置距离光源122较远,而导致第二光线L2的强度与能量衰减。然而,已知的发光装置一般采用二次光学反射机制,只要光源的光线经过反射杯、金属反射层、白漆或其他反射材料反射后,产生的反射光线其强度与能量必定小于入射光。此外,荧光粉128覆盖发光二极管122背对基板126的表面,也就是覆盖图2发光二极管122的右侧表面。因此,当发光二极管122点亮时,荧光粉128也会被激发而产生光线L3。相似地,发光二极管122可以为蓝光二极管芯片,荧光粉128可以为黄色荧光粉,因此荧光粉128被激发后可形成白光的光线L3。如此一来,光线L3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发光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支撑架;一光源,位于该支撑架上;一挡墙,凸出于该支撑架;以及一第一荧光粉,位于该挡墙上,当光源发出一第一光线时,该第一荧光粉位于该第一光线的路径,使得该第一荧光粉被该第一光线激发而产生一第二光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支撑架;一光源,位于该支撑架上;一挡墙,凸出于该支撑架;以及一第一荧光粉,位于该挡墙上,当光源发出一第一光线时,该第一荧光粉位于该第一光线的路径,使得该第一荧光粉被该第一光线激发而产生一第二光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为一发光二极管,用以发出该第一光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凹槽,容置该发光二极管,该凹槽具有朝向该挡墙的一第一开口,使得该第一光线经由该第一开口传输至该挡墙上的该第一荧光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具有相对该第一开口的一第二开口,该发光装置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佑蔡尚勳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艾笛森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