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83819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3 1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具备能够以不易影响装置的配光的构造抑制变形的元件收纳器。发光装置具备:元件收纳器,其具有凹部且在横向上长,包括在所述横向上排列且构成所述凹部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和与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一体成形且构成所述凹部的侧壁的成形体;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上,所述成形体具有连结在所述凹部的纵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彼此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由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连接的两个端部区域和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构成,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高度比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高,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比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的表面高且比所述发光元件的上面的高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是如下技术,即,在由配置发光元件的底部、彼此相对且向第一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壁部、形成为比第一壁部厚且彼此相对并向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壁部形成凹部的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壳体中,通过在凹部的底部设置相对于连接一对第一壁部的底部垂直的板状连接壁部,能够抑制填充于凹部的密封材料的热膨胀引起的壳体的变形。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是如下的发光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为“发光元件”),即,包括:具有凹槽的主体、从凹槽的底面突出且将凹槽的底面分割为多个区域的隔壁部、含有配置于凹槽的底面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及配置于凹槽的底面的第二区域的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在凹槽内彼此隔离且选择性地连结多个发光二极管的多个引线电极、连结多个引线电极和多个发光二极管的导线、形成于凹槽内的树脂层,且包括形成于隔壁部,具有比隔壁部的上面低且比凹槽的底面高的高度,并配置有将相互配置于相反侧的引线电极的发光二极管连结的导线的至少一个凹部。而且,该隔壁部的凹部的高度在以凹槽的底面为基准时形成为比第一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厚度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07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49807号公报但是,上述现有发光装置的连接壁部(隔壁部)能够抑制壳体(主体)的变形,另一方面,容易遮挡发光元件的光而影响装置的配光。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具备能够以不易影响装置的配光的构造抑制变形的元件收纳器。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特征为,具备:元件收纳器,其具有凹部且在横向上长,并包括在所述横向上排列且构成所述凹部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和与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一体成形且构成所述凹部的侧壁的成形体;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上,所述成形体具有连结在所述凹部的纵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彼此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由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连接的两个端部区域和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构成,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高度比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高,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比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的表面高且比所述发光元件的上面的高度低。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元件收纳器能够以不易影响装置的配光的构造抑制变形,可得到配光特性及可靠性优异的发光装置。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略前面图、图1(b)是其A-A截面的概略剖面图、图1(c)是其概略下面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的概略前面图、图2(b)是其B-B截面的概略剖面图、图2(c)是其概略下面图。符号说明10、102:元件收纳器(10a:凹部)11、12:引线电极(11a、12a:元件安装部,11b、12b:外部连接端子部,11d:孔)15:成形体(15a:浇口痕,15g:隔开区域,151、152:侧壁,17:加强部(17e1、17e2:端部区域,17m:中间区域))21、22:发光元件30:密封部件40:波长转换物质(41:第一荧光体,42:第二荧光体)50:导线100、200:发光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适当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发光装置是用于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例子,只要没有特定记载,就不将本专利技术限定在以下的例子中。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也可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另外,附图表示的部件的大小及位置关系往往为了明确说明而进行了夸张。此外,以下,可见波长区域的波长设为380nm以上且780nm以下的范围,蓝色区域的波长设为420nm以上且480nm以下的范围,绿色或黄色区域的波长设为500nm以上且590nm以下的范围,红色区域的波长设为61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范围。(实施方式1)图1(a)及(c)分别是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的概略前面图及概略下面图,图1(b)是图1(a)的A-A剖面的概略剖面图。如图1(a)~(c)所示,实施方式1的发光装置100具备元件收纳器10和发光元件21、22。该发光装置100及元件收纳器10在横向(图中,左右方向)上长。元件收纳器10具有凹部10a。凹部10a与元件收纳器10同样,在横向上长。元件收纳器10包含一对引线电极11、12、与一对引线电极11、12一体成形的成形体15。一对引线电极11、12在横向排列。一对引线电极11、12构成凹部10a的底。成形体15构成凹部10a的侧壁。发光元件21、22收纳在凹部10a内。更详细而言,两个发光元件21、22分别配置在凹部10a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11、12这两个电极上。发光元件21、22与一对引线电极11、12电连接。此外,发光元件只要有一个配置在凹部10a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11、12中的至少一方上即可。更详细而言,发光装置100是发光二极管(LEED)。凹部10a设置在元件收纳器10的侧面中的一个面(前面)。成形体15含有白色颜料及填充剂,特别是通过白色颜料而具有反光性。因此,发光装置100的发光区域(无意图的漏光未予以考虑)与前面的凹部10a的开口大致一致。本实施方式1的一对引线电极11、12以发光装置100(元件收纳器10)的横向的中央为基准呈大致对称。凹部10a的底由成形体15的表面和一对引线电极11、12的表面构成。构成该凹部10a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11、12的部位是包含发光元件21、22的粘接区域及/或导线50的连接区域在内的元件安装部11a、12a。另外,一对引线电
极11、12具有外部连接端子部11b、12b作为成形体15的外侧的部位。外部连接端子部11b、12b以沿着成形体15的下面的方式弯曲。发光装置100通过外部连接端子部11b、12b钎焊于电路基板等而被安装。因而,发光装置100(元件收纳器10)的安装侧主面是下面。更具体而言,成形体15的下面以分别配置外部连接端子部11b、12b的左/右区域位于上位,且中央区域位于下位的方式带有台阶。伴随与此,元件收纳器10(成形体15)的前面的形状及凹部10a的开口的形状形成为中央区域比左/右区域更靠下方侧宽(即,纵向的宽度大)。而且,成形体15具有将凹部10a的在纵向(图中,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151、152彼此连结的加强部17。加强部17由分别与两个侧壁151、152连接的两个端部区域17e1、17e2和该两个端部区域17e1、17e2之间的中间区域17m构成。两个端部区域的高度He1、He2比中间区域的高度Hm高。中间区域的高度Hm比凹部10a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11、12的表面高且比发光元件21、22的上面(前面)的高度Hc低。如上那样构成的加强部17能够适度抑制发光元件21、22的光的遮挡,不易给装置的配光带来影响,且能够有效提高成形体15的机械强度而抑制变形。因此,可得到除相对于外力而不易变形以外,还相对于回流焊安装时的加热、以及/或发光元件21、22及后述的波长转换物质40的发热等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不易变形,且容易得到所期望的配光的元件收纳器10。由此,发光装置100能够设为配光特性及可靠性优异的发光装置。进而,能够使色域宽且高光质的发光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具备:元件收纳器,其具有凹部且在横向上长,并包括在所述横向上排列且构成所述凹部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和与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一体成形且构成所述凹部的侧壁的成形体;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上,所述成形体具有连结在所述凹部的纵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彼此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由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连接的两个端部区域和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构成,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高度比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高,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比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的表面高且比所述发光元件的上面的高度低。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26 JP 2015-0652621.一种发光装置,具备:元件收纳器,其具有凹部且在横向上长,并包括在所述横向上排列且构成所述凹部的底的一对引线电极和与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一体成形且构成所述凹部的侧壁的成形体;发光元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中的至少一方上,所述成形体具有连结在所述凹部的纵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彼此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由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连接的两个端部区域和所述两个端部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构成,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高度比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高,所述中间区域的高度比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的表面高且比所述发光元件的上面的高度低。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所述横向的宽度比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横向的宽度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所述纵向的宽度比所述中间区域的所述纵向的宽度小。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表面由相对于所述凹部的底的所述一对引线电极的表面倾斜的倾斜面构成。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两个端部区域的高度为所述发光元件的上面的高度以上。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