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026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1),通过从地板(F)上弹起的动作,将立设于座椅坐垫(20)的底部的支承板(21)折叠,所述车辆用座椅(1)具有成为弹起机构的4节连杆机构(50)、架设于支承板(21)和地板(F)上的基体部位(51A)之间的金属丝(60)、及将金属丝(60)引导成在座椅坐垫(20)内弯曲的配线状态的引导构造(70)。引导构造(70)具有将金属丝(60)在固定位置引导成弯曲的状态的第一固定引导件(71)、将金属丝(60)弹性支承而引导成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状态的可动引导件(73)、通过将金属丝(60)引导成向由第一固定引导件(71)引起的弯曲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的状态而增大可动引导件(73)处的金属丝(60)的弯曲角度的第二固定引导件(72)。(*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座椅。详细而言,涉及通过使座椅主体从地板上弹起的动作来折叠立设于座椅主体的底部的支承板的构成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已知有在不使用时,能够使座椅主体以折叠的状态横向弹起收纳的构成(日本特开2008 — 126742)。具体而言,在进行上述车辆用座椅的收纳时,与使该座椅主体横向弹起的动作一致地,立设于座椅主体的底部的立板状的支承板也被折叠,将座椅主体紧凑地收纳。将上述支承板与座椅主体的弹起一致地折叠的动作如下所述地进行:通过座椅主体的弹起动作将架设于上述支承板和地板之间的金属丝向折叠支承板的方向牵引。上述金属丝设置成以成为在座椅主体的底部向高度方向弯曲的配线状态的方式进行引导,通过弹簧弹性使该引导件的局部挠曲,通过引导件的弹性移动来吸收过度拉入金属丝时的操作移动量。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8 - 12674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在将座椅主体的坐垫厚度设定为较薄时,不能充分确保使金属丝向高度方向弯曲的空间,不能充分进行金属丝越过折叠了支承板的位置而进一步过度拉入时的操作移动量的吸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在座椅主体的有限的空间内充分进行将金属丝过度拉入必要以上时的操作移动量的吸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车辆用座椅采用如下装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形成为通过使座椅主体从地板上弹起的动作而将立设于座椅主体的底部的支承板折叠的结构。该车辆用座椅具有:连杆机构,将座椅主体可弹起转动地连结于地板上;金属丝,架设于基体部位和支承板之间,所述基体部位在由连杆机构进行的座椅主体的弹起时与座椅主体之间产生相对的分开移动;及引导构造,将金属丝引导成在座椅主体内弯曲的配线状态。引导构造具有:固定引导件,在固定于座椅主体的固定位置将金属丝引导成弯曲的状态;可动引导件,在弹性支承于座椅主体的状态下将金属丝引导成向由固定引导件引起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及追加引导件,通过将金属丝引导成向由固定引导件引起的弯曲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的状态而增大可动弓I导件处的金属丝的弯曲角度。通过座椅主体的弹起,将支承板由金属丝拉入而折叠,金属丝的过度拉入时的操作移动量由可动引导件的弹性移动吸收。根据第一方面,通过设定追加引导件,可以不增大固定引导件和可动引导件之间的弯曲方向的分开宽度而增大可动引导件的金属丝的弯曲角度。由此,在将金属丝越过折叠支承板的位置而进一步过度拉入时,可以增大通过可动引导件弹性移动而吸收的操作移动量。这样,通过 设定追加引导件,可以在座椅主体的有限的空间内充分进行将金属丝过度拉入必要以上时的操作移动量的吸收。第二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将固定引导件设定于接近支承板的部位,将可动引导件设定于接近连杆机构的部位,将追加引导件设定于上述可动引导件和固定引导件之间的部位。根据该第二方面,通过将固定引导件、可动引导件设定于接近支承板、连杆机构的部位,能够有效地增大伴随座椅主体的弹起的金属丝的牵引操作移动量,并且通过在所述固定引导件和可动引导件之间设定追加引导件,可以不扩张设定空间地设定追加引导件。第三方面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追加引导件和固定引导件为彼此单独地分开配置的结构。根据该第三方面,可以将追加引导件和固定引导件在金属丝的各弯曲部位分别以彼此分开的状态配置,即使在彼此之间设定障碍物,也能够良好地设定这些引导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 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使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向侧方弹起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构造的立体图;图4是从后方侧观察使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向侧方弹起的样子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对金属丝进行牵引操作的样子的示意图。标号说明I车辆用座椅10座椅靠背IOF靠背框架11涡卷弹簧20座椅坐垫(座椅主体)20F坐垫框架20F1 托架20F2 托架20F3 托架20F3a 长孔20W支承金属丝20M 外形垫(contour mat)20P坐垫衬垫21支承板2IA锁定装置2IB转动轴22树脂罩22A 凹部23树脂护罩30倾斜装置31解除杆32传递机构33操作轴34连接杆40操作带504节连杆机构(连杆机构)50A施力弹簧51基体连杆5IA基体部位52摆动连杆·53摆动连杆54输出连杆60金属丝61—端62 另一端70引导构造71第一固定引导件(固定引导件)72第二固定引导件(追加引导件)73可动引导件73A连结轴73B螺旋弹簧73C 销F 地板Fs撞击器Θ弯曲角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方式。首先,使用图1 图5说明实施例1的车辆用座椅I的构成。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I作为具备3列座椅的车辆的最后排的座席用座椅构成,具备成为就座乘员的椅背的座椅靠背10和成为就座部的座椅坐垫20。在此,座椅坐垫20相当于本技术的“座椅主体”。上述车辆用座椅I在其就座使用时,通过向斜上方侧拉拽设于座椅坐垫20的车辆外侧(图示左侧)的后部的挠性带状的操作带40,解除座椅靠背10的椅背角度的固定状态,进行该椅背角度的调节。具体而言,如图3所不,上述座椅靠背10成为通过挂设于座椅靠背10与座椅坐垫20之间的涡卷弹簧11的作用力而始终向前倒转动的方向施力的状态,通过解除该椅背角度的固定状态,利用上述涡卷弹簧11的作用力提起到与就座乘员的背部接触的位置,与使就座乘员的背部倒下或立起的动作连动,调节该椅背角度位置。而且,座椅靠背10通过在进行了上述椅背角度的调节后停止操作带40的拉拽操作,从而成为被固定于该调节好的椅背角度位置的状态。另外,如图2所示,上述车辆用座椅I在其未就座使用的不使用时,通过进行将设置在座椅坐垫20的车辆内侧(图示右侧)的后侧下部的解除杆31拉向后方侧的操作,由此将座椅靠背10向前放倒并折叠至座椅坐垫20的上表面部,并且使该折叠的车辆用座椅I整体朝向车辆外侧的壁面横向弹起,广泛空出地板F上的空间。具体而言,就上述车辆用座椅I而言,通过操作上述解除杆31,首先解除座椅靠背10的椅背角度的固定状态,将座椅靠背10通过图3中上述的涡卷弹簧11的作用力向前方侧放倒。进而,与放倒该座椅靠背10的动作连动,设于与座椅坐垫20的底部连结的立板状的支承板21的底部的前后一对各锁 定装置2IA分别脱离与设于地板F上的各撞击器Fs的锁定状态。由此,车辆用座椅I成为绕连结该座椅坐垫20的车辆外侧的侧部和地板F的4节连杆机构50向侧方弹起的状态,利用设于该4节连杆机构50的施力弹簧50A的作用力以轻微的力向侧方弹起并进行收纳。在此,4节连杆机构50相当于本技术的“连杆机构”。而且,伴随上述车辆用座椅I的弹起移动,上述的支承板21折叠至座椅坐垫20的底部,车辆用座椅I成为沿车辆外侧的壁面紧凑地折叠的状态(收纳状态)(参照图2)。将上述支承板21折叠至座椅坐垫20的底部的操作如下所述进行,即,通过车辆用座椅I弹起的移动对架设于支承板21和地板F之间的金属丝60进行牵引操作,沿折叠方向拉入支承板21。关于上述的设于支承板21的下部的前后一对锁定装置21A的构成、及它们与上述的座椅靠背10前倒的动作连动而脱离与地板F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形成为通过使座椅主体从地板上弹起的动作而将立设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底部的支承板(21)折叠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连杆机构(50),将所述座椅主体可弹起转动地连结于地板上;金属丝(60),架设于基体部位(51A)和所述支承板之间,所述基体部位(51A)在由该连杆机构进行的所述座椅主体的弹起时与所述座椅主体之间产生相对的分开移动;及引导构造(70),将该金属丝引导成在所述座椅主体内弯曲的配线状态,所述引导构造具有:固定引导件(71),在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固定位置将所述金属丝引导成弯曲的状态;可动引导件(73),在弹性支承于所述座椅主体的状态下将所述金属丝引导成向由所述固定引导件引起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及追加引导件(72),通过将所述金属丝引导成向由所述固定引导件引起的弯曲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曲的状态而增大所述可动引导件处的所述金属丝的弯曲角度,通过所述座椅主体的弹起,将所述支承板由所述金属丝拉入而折叠,所述金属丝的过度拉入时的操作移动量由所述可动引导件的弹性移动吸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塚太阳渡边优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