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可调阻尼减震器尤其是用于车辆悬架的具有四个流量控制被动阀且具有分流螺线管阀的活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0532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12:27
活塞(10)包括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18,20),即第一补偿阀(18)和第一回弹阀(20);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即第二补偿阀(22)和第二回弹阀(24);以及可在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可移动的分流螺线管阀(14),在第一操作位置中,其允许阻尼流体经由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18,20)和经由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两者来在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流动,以及在第二操作位置中,其允许阻尼流体仅仅通过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来在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流动。所述螺线管阀(14)是常开型的,即,其通常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可调阻尼减震器(尤其是用于车辆悬架)的活塞。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可调阻尼减震器的活塞,其布置成可滑动地安装到减震器的缸体内,以便将该减震器分成下部腔室和上部腔室,所述活塞包括: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用于经由第一流动路径控制阻尼流体在下部腔室和上部腔室之间的流动,所述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包括补偿阀和回弹阀,上述补偿阀和回弹阀制成止回阀,其布置成分别控制阻尼流体的从下部腔室到上部腔室(压缩阶段)以及从上部腔室到下部腔室(回弹阶段)的流动;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用于经由独立于第一流动路径的第二流动路径控制阻尼流体在下部腔室和上部腔室之间的流动,所述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包括补偿阀和回弹阀,上述补偿阀和回弹阀制成止回阀,其布置成分别控制阻尼流体从下部腔室到上部腔室(压缩阶段)以及从上部腔室到下部腔室(回弹阶段)的流动;以及分流螺线管阀,其可在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操作位置中,其允许阻尼流体经由第一对流量控制阀和经由第二对流量控制阀两者(即经由第一流动路径和经由第二流动路径两者)来在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流动,以及在第二操作位置中,其允许阻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04 IT TO2010A0006751.用于可调阻尼减震器的活塞(10),所述活塞布置成可滑动地安装到减震器的缸体内,以便将该缸体分成下部腔室和上部腔室,所述活塞(10)包括: 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18,20),用于控制阻尼流体的经由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在下部腔室和上部腔室之间的流动,所述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18,20)包括第一补偿阀(18)和第一回弹阀(20),所述第一补偿阀(18)制成止回阀,其布置成控制阻尼流体的从减震器的下部腔室到上部腔室的流动,而所述第一回弹阀(20)制成止回阀,其布置成控制阻尼流体的从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到下部腔室的流动;其中所述第一补偿阀(18)包括适于保持所述阀常闭的第一弹性装置(78),以及其中第一回弹阀(20)包括适于保持所述阀常闭的第二弹性装置(82); 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用于控制阻尼流体的经由与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分离的第二流动路径(118,110,112,120)在下部腔室和上部腔室之间的流动,所述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包括第二补偿阀(22)和第二回弹阀(24),所述第二补偿阀(22)制成止回阀,其布置成控制阻尼流体的从减震器的下部腔室到上部腔室的流动,而所述第二回弹阀(24)制成止回阀,其布置成控制阻尼流体的从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到下部腔室的流动;其中所述第二补偿阀(22)包括适于保持所述阀常闭的第三弹性装置(136),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回弹阀(24)包括适于保持所述阀常闭的第四弹性装置(154);以及 分流螺线管阀(14),其可在 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操作位置中,其允许阻尼流体经由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18,20)和经由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两者,即经由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和经由第二流动路径(118,110,112,120)两者来在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流动;而在第二操作位置中,其允许阻尼流体仅仅经由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即仅仅经由第二流动路径(118,110,112,120)来在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流动,其中所述螺线管阀(14)是常开型的,也就是说,其通常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操作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包括杆(12)、阀组件(16)和轴向设置于所述杆(12)和所述阀组件(16)之间且固定到所述杆(12)和所述阀组件(16)的连接体(26),其中所述阀组件(16)和连接体(26)在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和下部腔室之间限定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和第二流动通路径(118,110,112,120),且其中所述螺线管阀(14)包括螺线管(50)和提升阀(46),所述螺线管(50)固定于杆(12)内,所述提升阀(46)布置于连接体(26)内部,以便在螺线管(50)的控制下在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开放位置对应于螺线管阀(14)的第一操作位置,在该第一操作位置内所述螺线管阀使得所述第一流动通路(42,40,44,72,74,68)开放;而所述闭合位置对应于螺线管阀(14)的第二操作位置,在第二操作位置所述螺线管阀(14)使得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闭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其中所述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包括多个径向孔(42),其设置于连接体(26)的中间部(36)内,所述连接体(26)从所述杆(12)突出,以便通到减震器的上部腔室内,以及其中所述螺线管阀(14)的所述提升阀(46)可在活塞的轴向方向上滑动,以便控制所述径向孔(42)的开放。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其中所述阀组件(16)包括中空内侧主体(54)和中空外侧主体(56),所述中空内侧主体(54)连同所述连接体(26) —起限定第一流动路径(42,40,44,72,74,68),所述中空外侧主体(56)设置为与内侧主体(54)同轴,连同所述内侧主体(54) —起限定第二流动路径(118,110,112,120),其中所述第一对流量控制被动阀(18,20)位于所述内侧主体(54)内,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对流量控制被动阀(22,24)位于所述内侧主体(54)和所述外侧主体(56)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塞,其中所述阀组件(16)还包括第一分隔板(70),其容纳于所述内侧主体(54)的腔室¢6)内以便将该腔室¢6)分成上部腔室部分和下部腔室部分,且其具有适于使得这些腔室部分彼此流体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72,74),第一通孔(72)布置于第二通孔(74)的径向外侧,以及其中所述第一补偿阀(18)和第一回弹阀(20)分别位于所述上部腔室部分和下部腔室部分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中所述第一分隔板(70)在下部腔室部分一侧上限定辅助腔室(98),其中所述第一回弹阀(20)包括可动元件(80)和至少一个调节盘(84),所述第二弹性装置(82)作用于所述可动元件(80)上,所述调节盘(84)设置于该可动元件(80)和第一分隔板(70)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通孔(74)配合,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回弹阀(20)配置为具有: 第一可变节流器(96,84),其节流量取决于所述可动元件(80)的位置,且上部腔室部分通过其与下部腔室部分流体连通; 第二可变节流器(94,84),其节流量取决于所述可动元件(80)的位置,且上部腔室部分通过其与辅助腔室(98)流体连通;以及 第一固定节流器(102),所述辅助腔室(98)通过其与下部腔室部分流体连通; 由此作为可动元件(80)和第一分隔板(70)之间距离增加的结果,辅助腔室(98)内的压力值以及作用于可动元件(80)上的对抗由第二弹性装置(82)所产生弹性力的开启力也增加。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塞,其中所述第一分隔板(70)在朝向下部腔室部分的一侧上形成第一环形突起(94)和第二环形 突起(96),所述第一环形突起(94)和第二环形突起(96)在径向上界定出第二通孔(74),其中所述辅助腔室(98)由第一分隔板(70)的环形腔形成,所述环形腔沿径向在与活塞同轴的圆柱形导向元件(90)和第一环形突起(94)之间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可变节流器(96,94)由第二环形突起(96)和所述至少一个调节盘(84)之间的通道形成,其中所述第二可变节流器(94,84)由第一环形突起(94)和所述至少一个调节盘(84)之间的通道形成,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节流器(102)由所述至少一个调节盘(84)的内缘与圆柱形导向元件(90)的外部侧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弗兰科·德利洛马西莫·特林切拉沃尔特·布鲁诺
申请(专利权)人:悬挂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