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器壳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0338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5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齿条壳(1),所述齿条壳(1)上套有衬套(2),所述衬套(2)的两端对称设有多个限位孔(3),所述齿条壳(1)的两端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配合的限位凸块(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降低了转向器壳体的重量,无需进行深加工,减少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器壳体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转向器壳体需要对齿条壳上的衬套进行深加工,以便于衬套与齿条壳的贴合,一般深加工需要的配合零件多,重量大,生产节拍长,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目前转向器壳体需要深加工衬套,配合零件多、重量大、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提供了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齿条壳1,所述齿条壳I上套有衬套2,所述衬套2的两端对称设有多个限位孔3,优选的,每端的限位孔为均匀分布在衬套的同一个截面上,所述齿条壳I的两端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配合的限位凸块4,所述限位凸块的底面略小于限位孔。本技术转向器壳体,所述限位凸块4的高度大于衬套2的厚度。本技术转向器壳体,所述每端限位孔3的数量为2 4个,若是限位孔数量设置过多,会造成加工困难,所述限位凸块4与限位孔3的数量相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只用限位凸块以及限位孔来完成齿条壳和衬套的配合,且限位孔及限位凸块的数量少,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降低了转向器壳体的重量,无需进行深加工,减少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如图1所示的转向器壳体,包括齿条壳1,所述齿条壳I上套有衬套2,所述衬套2的两端对称设有多个限位孔3,优选的,每端的限位孔为均匀分布在衬套的同一个截面上,所述齿条壳I的两端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配合的限位凸块4,所述限位凸块4的高度大于衬套2的厚度,限位凸块的底面略小于限位孔。所述每端限位孔3的数量为2 4个,若是限位孔数量设置过多,会造成加工困难,所述限位凸块4与限位孔3的数量相等。本技术只用限位凸块以及限位孔来完成齿条壳和衬套的配合,且限位孔及限位凸块的数量少,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降低了转向器壳体的重量,无需进行深加工,减少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口 o权利要求1.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齿条壳(I ),所述齿条壳(I)上套有衬套(2),其特征是:所述衬套(2)的两端对称设有多个限位孔(3),所述齿条壳(I)的两端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配合的限位凸块(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壳体,其特征是:所述限位凸块(4)的高度大于衬套(2)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器壳体,其特征是:所述每端限位孔(3)的数量为2 4个,所述限位凸块(4)与限位孔(3)的数量相等。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齿条壳(1),所述齿条壳(1)上套有衬套(2),所述衬套(2)的两端对称设有多个限位孔(3),所述齿条壳(1)的两端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配合的限位凸块(4)。本技术减少了零件装配数量,降低了转向器壳体的重量,无需进行深加工,减少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成本。文档编号B62D3/00GK202944393SQ20122060776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7日专利技术者龙冯刚, 何德龙 申请人: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器壳体,包括齿条壳(1),所述齿条壳(1)上套有衬套(2),其特征是:所述衬套(2)的两端对称设有多个限位孔(3),所述齿条壳(1)的两端设有多个与限位孔(3)配合的限位凸块(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冯刚何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龙润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