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车辆用三维减振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08381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09:47
一种工程车辆用三维减振座椅,它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工程车辆座椅机构存在着只能在垂向减振,不能实现三维减振,对驾驶员身体伤害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固定支架和动支架分别由三根主支件、十七根连接杆和六个球铰座组成,三组磁流变阻尼器驱动支链并联于固定支架和动支架之间,每组两个支链,衰减汽车座椅各个方向的振动和冲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三维减振的效果,由于采用正交布置,所以能实现座椅各自由度之间的解耦,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另外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处于动支架和固定支架所合围的空间内,所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车辆上对座椅空间的严格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维减振座椅,并且特别涉及一种非常适用于工程车辆的座椅悬架。
技术介绍
座椅是工程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工程车辆工作环境恶劣,在行驶或作业过程中必然产生多维的强烈振动,使司机长时间承受低频高强度振动,易引发脊椎畸变、胃病等职业疾病和导致疲劳,严重损害司机的身心健康,影响工作效率。因此,研究座椅悬架系统,隔离由于地面激励引起的、通过底盘和座椅传递到人体的振动,是改善这些车辆乘坐舒适性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已有的座椅大多只是在垂向有减振的效果,当行驶条件非常恶劣时存在多维振动与冲击,不能满足乘坐舒适性的要求,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三维的减振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工程车辆座椅机构存在着只能在垂向减振,不能实现三维减振、对驾驶员身体伤害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三维减振座椅。本专利技术由动支架(I)、座椅(2)、固定支架(3)和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I和IV、II和V、III和VI组成,其中的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两两垂直,每组包括两个支链。这三组支链分别是垂向支链III和V1、前后支链I和IV、横向支链II和V。固定支架(3)由三根主支件、十七根连接杆和六个球铰座组成。三根主支件分别是垂向主支件al、纵向主支件a2、横向主支件a3,它们两两相互垂直,一端焊接在一起。垂向主支件(al)沿Y轴反方向按一定间距固接两根平行的水平连杆:上横杆(a7)和下横杆(a5),这两个连 杆的左端分别固接上铰座(F)和下铰座(M),两铰座之间用长竖杆(a6)固联,下铰座(M)下面固接一个短竖杆(a4),短竖杆(a4)的另一端固联在横向主支件(a3)上。另外,纵向主支件(a2)按一定间隔沿Z轴方向固接后竖杆(a9)和前竖杆(all),后竖杆(a9)和前竖杆(all)的两端分别固接后铰座(G)和前铰座(H),这两个铰座之间用纵杆(alO)固联,后铰座(G)沿X轴反方向固接一个短纵杆(a8),短纵杆(a8)的另一端固联在垂向主支件(al)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纵向主支件(a2)、横向主支件(a3)、横边框(al6)、纵边框(al7)组成正方形框架,在框架内部横向主支件(a3)间隔一定距离沿X轴方向固接右后底纵杆(al4)和左后底纵杆(a20),这两个连杆的末端分别固接右绞座(J)和左绞座(K),接着再从右铰座(J)和左铰座(K)沿X轴方向固接右前底纵杆(al3)和左前底纵杆(al8),右前底纵杆(al3)和左前底纵杆(al8)的另外一端都固接在横边框(al6)上,右铰座(J)和左铰座⑷之间用底横杆(al5)联接,左铰座⑷和纵边框(al7)之间用左底短横杆(al9)连接,且左底短横杆(al9)垂直于纵边框(al7),右铰座(J)和纵向主支件(a2)之间用右底短横杆(al2)连接,且右底短横杆(al2)垂直于纵向主支件(a2)。动支架(I)由三根主支件、十七根连接杆和六个球铰座组成。三根主支件分别是横向主支件(bl)、垂向主支件(b2)、纵向主支件(b3),它们两两互相垂直,一端焊接在一起。垂向主支件(b2)沿Y轴方向按一定间距固接两根平行的水平连杆:上横杆(bl8)和下横杆(b20),这两个连杆的右端分别固接上铰座(B)、下铰座(L),这两个铰座之间用长竖杆(bl9)固联,另外上铰座(B)上面固接一个短竖杆(bl7),短竖杆(bl7)的另一端固联在横向主支件(bl)上。另外,纵向主支件(b3)按一定间距沿Z轴负方向固接前竖杆(b5)、后竖杆(b7),前竖杆(b5)和后竖杆(b7)的下端分别固接前铰座(C)和后铰座(A),两铰座之间用长纵杆(b6)固联,另外前铰座(C)沿X轴方向固接一个短纵杆(b4),短纵杆(b4)的另一端固联在垂向主支件(b2)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横向主支件(bl)、纵向主支件(b3)、横边框(bl2)、纵边框(bl6)组成正方形框架,在框架内横向主支件(bl)间隔一定距离沿X轴负方向固接左前上纵杆(blO)和右前上纵杆(bl5),两个连杆的末端分别连接左铰座(D)和右铰座(E),接着再从左铰座(D)和右铰座(E)沿X轴负方向固接左后上纵杆(b9)和右后上纵杆(bl3),左后上纵杆(b9)和右后上纵杆(bl3)的另外一端都联接在横边框(bl2)上,左铰座(D)和右铰座(E)之间用长上横杆(bll)联接,右铰座(E)和纵边框(bl6)之间用右上短横杆(bl4)连接,且右上短横杆(bl4)垂直于纵边框(bl6),左铰座(D)和纵向主支件(b3)之间用左上短横杆(b8)连接,且左上短横杆(b8)垂直于纵向主支件(b3)。座椅⑵与动支架(I)的横向主支件(bl)、纵向主支件(b3)、横边框(bl2)、纵边框(bl6)焊接为一体;减振支链I和减振支链IV相互平行设置,减振支链I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上铰座(B)、固定支架上铰座(F)相连,减振支链IV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下铰座(L)、固定支架下铰座(M)相连;减振支链II和减振支链V相互平行设置,减振支链II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后铰座(A)、固定支架后铰座(G)相连,减振支链V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前铰座(C)、固定支架前铰座(H)相连;减振支链III和减振支链VI相互平行设置,减振支链III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右铰座(J)、动支架右铰座(E)相连,减振支链VI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左铰座(K)、动支架左铰座(D)相连。所述减振支链均由球铰(31)、磁流变阻尼器缸筒(32)、磁流变阻尼器运动活塞杆(33)、连接套筒(34)和球铰(35)组成,两球铰(31、35)分别连接在磁流变阻尼器的两端。球铰(31)与磁流变阻尼器缸筒(32)连接为一体,球铰(35)与磁流变阻尼器运动活塞杆(33)通过连接套筒(34)连接为一体。本专利技术的动支架和固定支架分别由三个垂直支架组成。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并联于固定支架和动支架之间,衰减车辆座椅各个方向的振动冲击,六个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分成三组,分别沿χ、γ、ζ三个方向布置,可以实现三维减振。每组包括两个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对于座椅的绕三轴的摆动也能有效衰减。另外动支架和固定支架都为共顶点的三个垂直面,相互扣在一起使整个机构呈正方体形状,六个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处于正方体之中,所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适用于车辆上对座椅空间的严格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座椅悬架 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参见图1 图3)本实施方式由座椅(2)、固定支架(3)、动支架⑴和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I和IV、II和V、III和VI组成。固定支架(3)由三根主支件、十七根连接杆和六个球铰座组成。三根主支件分别是垂向主支件al、纵向主支件a2、横向主支件a3,它们两两相互垂直,一端焊接在一起。垂向主支件(al)沿Y轴反方向按一定间距固接两根平行的水平连杆:上横杆(a7)和下横杆(a5),这两个连杆的左端分别固接上铰座(F)和下铰座(M),两铰座之间用长竖杆(a6)固联,下铰座(M)下面固接一个短竖杆(a4),短竖杆(a4)的另一端固联在横向主支件(a3)上。另外,纵向主支件(a2)按一定间隔沿Z轴方向固接后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程车辆用三维减振座椅,它由动支架(1)、座椅(2)、固定支架(3)和三组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支链I和IV、II和V、III和VI组成,其特征为固定支架(3)由三根主支件、十七根连接杆和六个球铰座组成,三根主支件分别是垂向主支件a1、纵向主支件a2、横向主支件a3,它们两两相互垂直,一端焊接在一起,垂向主支件(a1)沿Y轴反方向按一定间距固接两根平行的水平连杆:上横杆(a7)和下横杆(a5),这两个连杆的左端分别固接上铰座(F)和下铰座(M),两铰座之间用长竖杆(a6)固联,下铰座(M)下面固接一个短竖杆(a4),短竖杆(a4)的另一端固联在横向主支件(a3)上,另外,纵向主支件(a2)按一定间隔沿Z轴方向固接后竖杆(a9)和前竖杆(a11),后竖杆(a9)和前竖杆(a11)的两端分别固接后铰座(G)和前铰座(H),这两个铰座之间用纵杆(a10)固联,后铰座(G)沿X轴反方向固接一个短纵杆(a8),短纵杆(a8)的另一端固联在垂向主支件(a1)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纵向主支件(a2)、横向主支件(a3)、横边框(a16)、纵边框(a17)组成正方形框架,在框架内部横向主支件(a3)间隔一定距离沿X轴方向固接右后底纵杆(a14)和左后底纵杆(a20),这两个连杆的末端分别固接右铰座(J)和左铰座(K),接着再从右铰座(J)和左铰座(K)沿X轴方向固接右前底纵杆(a13)和左前底纵杆(a18),右前底纵杆(a13)和左前底纵杆(a18)的另外一端都固接在横边框(a16)上,右铰座(J)和左铰座(K)之间用底横杆(a15)联接,左铰座(K)和纵边框(a17)之间用左底短横杆(a19)连接,且左底短横杆(a19)垂直于纵边框(a17),右铰座(J)和纵向主支件(a2)之间用右底短横杆(a12)连接,且右底短横杆(a12)垂直于纵向主支件(a2),动支架(1)由三根主支件、十七根连接杆和六个球铰座组成,三根主支件分别是横向主支件(b1)、垂向主支件(b2)、纵向主支件(b3),它们两两互相垂直,一端焊接在一起,垂向主支件(b2)沿Y轴方向按一定间距固接两根平行的水平连杆:上横杆(b18)和下横杆(b20),这两个连杆的右端分别固接上铰座(B)、下铰座(L),这两个铰座之间用长竖杆(b19)固联,另外上铰座(B)上面固接一个短竖杆(b17),短竖杆(b17)的另一端固联在横向主支件(b1)上,另外,纵向主支件(b3)按一定间距沿Z轴负方向固接前竖杆(b5)、后竖杆(b7),前竖杆(b5)和后竖杆(b7)的下端分别固接前铰座(C)和后铰座(A),两铰座之间用长纵杆(b6)固联,另外前铰座(C)沿X轴方向固接一个短纵杆(b4),短纵杆(b4)的另一端固联在垂向主支件(b2)上,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横向主支件(b1)、纵向主支件(b3)、横边框(b12)、纵边框(b16)组成正方形框架,在框架内横向主支件(b1)间隔一定距离沿X轴负方向固接左前上纵杆(b10)和右前上纵杆(b15),两个连杆的末端分别连接左铰座(D)和右铰座(E),接着再从左铰座(D)和右铰座(E)沿X轴负方向固接左后上纵杆(b9)和右后上纵杆(b13),左后上纵杆(b9)和右后上纵杆(b13)的另外一端都联接在横边框(b12)上,左铰座(D)和右铰座(E)之间用长上横杆(b11)连接,右铰座(E)和纵边框(b16)之间用右上短横杆(b14)连接,且右上短横杆(b14)垂直于纵边框(b16),左铰座(D)和纵向主支 件(b3)之间用左上短横杆(b8)连接,且左上短横杆(b8)垂直于纵向主支件(b3),座椅(2)与动支架(1)的横向主支件(b1)、纵向主支件(b3)、横边框(b12)、纵边框(b16)焊接为一体;减振支链I和减振支链IV相互平行设置,减振支链I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上铰座(B)、固定支架上铰座(F)相连,减振支链IV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下铰座(L)、固定支架下铰座(M)相连;减振支链II和减振支链V相互平行设置,减振支链II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后铰座(A)、固定支架后铰座(G)相连,减振支链V的两端分别与动支架前铰座(C)、固定支架前铰座(H)相连;减振支链III和减振支链VI相互平行设置,减振支链III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右铰座(J)、动支架右铰座(E)相连,减振支链VI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左铰座(K)、动支架左铰座(D)相连,所述减振支链均由球铰(31)、磁流变阻尼器缸筒(32)、磁流变阻尼器运动活塞杆(33)、连接套筒(34)和球铰(35)组成,两球铰(31、35)分别连接在磁流变阻尼器的两端,球铰(31)与磁流变阻尼器套筒(32)连接为一体,球铰(35)与磁流变阻尼器运动活塞杆(33)通过连接套筒(34)连接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强尹佳星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