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具备:发动机(1),其利用来自燃料罐(14)的燃料量供给来进行驱动;驱动马达(3),其利用来自电池(4)的电力供给来对驱动轮(6、6)进行驱动;以及车辆整合控制器(24),参见图3。燃料消耗估计单元以当前为起点,对到加注燃料或者燃料为零为止所需的天数t1进行估计,即步骤S21。燃料劣化估计单元以当前为起点,对到燃料劣化为止所需的天数t2进行估计,即步骤S22。燃料劣化抑制控制单元在加注燃料定时t1为燃料劣化定时t2之后的情况下,即步骤S23为“是”,切换到与两个定时t1、t2之间的间隔量相应的燃料消耗促进模式,即步骤S23~S30。基于燃料消耗进程和燃料劣化进程的预测估计,来恰当地执行向燃料消耗促进模式的切换,由此能够不导致燃料消耗率的下降地抑制燃料的劣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载有发动机和马达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该发动机通过来自燃料罐的燃料量供给来进行驱动,该马达至少通过来自电池的电力供给对驱动轮进行驱动。
技术介绍
近年来,考虑到环境而关于汽车研究了一种除了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以外还具备驱动马达和能够从外部充电的蓄电装置(电池)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在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中,为了确保仅利用驱动马达就能够进行电动行驶的模式(EV行驶模式),与不能进行外部充电的混合动力车辆相比装载电池容量大的电池。因此,对于普通的车辆行驶距离短的用户来说,以仅利用驱动马达的EV行驶为主,启动发动机的频率变少。由此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长时间不消耗燃料罐内的汽油使汽油因发生氧化而劣化。因此,已知一种以减少燃料的劣化为目的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进行根据估计出的燃料劣化度来变更发动机启动判定值或者车辆请求功率的发动机启动定时变更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然而,在以往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中,仅估计燃料劣化度,不考虑与燃料罐内的燃料消耗的进程、燃料劣化的进程有关的信息就进行发动机启动定时变更处理。因此,当估计为燃料劣化度为规定的劣化程度时,例如在燃料罐内的燃料剩余少、在短时间内进行燃料消耗的情况下,即使继续进行基于基本控制的发动机运转,有时也会在燃料罐内的剩余燃料劣化之前耗尽燃料。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进行燃料消耗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发动机启动定时变更处理执行过度而导致燃料消耗率恶化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当估计为燃料劣化度是与上述相同的规定的劣化程度时,例如在燃料罐内的剩余燃料多、燃料消耗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即使继续进行发动机启动定时变更处理,燃料罐内的剩余燃料有时也会提前劣化。也就是说,在燃料消耗需要较长时间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发动机启动定时变更处理执行不充分而导致不能抑制燃料的劣化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1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基于燃料消耗进程和燃料劣化进程的预测估计来恰当地执行向燃料消耗促进模式的切换,由此能够不导致燃料消耗率的恶化地抑制燃料的劣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将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设为具备发动机、马达、燃料消耗估计单元、燃料劣化估计单元以及燃料劣化抑制控制单元的单元。上述发动机利用来自燃料罐的燃料供给来进行驱动。上述马达至少利用来自电池的电力供给来对驱动轮进行驱动。上述燃料消耗估计单元以当前为起点,估计到下一次加注燃料为止所需的期间或者到燃料剩余量实质上为零所需的期间。上述燃料劣化估计单元以当前为起点,估计到燃料劣化为止所需的期间。在上述加注燃料或者上述燃料为零的定时为上述燃料劣化的定时之后的情况下,上述燃料劣化抑制控制单元切换到与两个定时之间的间隔量(即两个定时的差)相应的燃料消耗促进模式。由此,在加注燃料或者燃料为零的定时为燃料劣化的定时之前的情况下,不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因而,不会由于超出需要地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而导致燃料消耗率下降、EV行驶机会减少。另一方面,在加注燃料或者燃料为零的定时为燃料劣化的定时之后的情况下,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但是与间隔量相应地促进燃料消耗以使两个定时接近。因而,通过一边将燃料消耗促进抑制为最低限度一边与燃料劣化的定时配合地使燃料罐内的燃料耗尽,由此能够抑制燃料的劣化。这样,通过基于燃料消耗进程和燃料劣化进程的预测估计来恰当地执行向燃料消耗促进模式的切换,能够不导致燃料消耗率的下降地抑制燃料的劣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串联方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整体系统结构图。图2是表示利用实施例的车辆整合控制器在每次行驶经验中执行的EV行驶时的电力消耗率、HEV行驶时的燃料消耗率等的计算处理的结构和流程的流程图。图3是表示利用实施例的车辆整合控制器执行的基于加注燃料定时与燃料劣化定时之间的间隔量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处理的结构和流程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中,不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而维持基本控制时(a)和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时(b)的、加注燃料定时(tl)与燃料劣化定时(t2)之间的关系的时间图。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中估算每天的行驶距离的情况例的行驶距离历史图。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中估算相对于每天的行驶距离的、到力口注燃料为止的天数的情况例的关系特性图。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中增大发动机驱动率的情况例的电池SOC特性图。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中使发动机动作点移动的控制下的情况例的发动机性能特性图。图9是表示在实施例的燃料劣化抑制控制中抑制插电式充电以及发动机充电行驶的动作例的时间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说明结构。图1表示应用了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串联方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整体系统结构。下面,基于图1说明整体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串联方式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具备发动机1、发电马达2、驱动马达3 (马达)、电池4、减速差动机构5、驱动轮6、发电马达用逆变器7、驱动马达用逆变器8、充电转换器9、切换器10、充电端口 11以及燃料罐14。在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中,作为行驶模式具有电动汽车行驶模式(以下称为“EV行驶模式”)和混合动力车行驶模式(以下称为“HEV行驶模式”)。“EV行驶模式”是利用蓄积在电池4中的电力对驱动马达3进行驱动,仅将驱动马达3作为驱动源来行驶且发动机I为运转停止的模式。另一方面,“HEV行驶模式”是虽然将驱动马达3作为驱动源来行驶,但为了充电等利用发动机I对发电马达2进行驱动的模式。 在请求发电时,通过发电马达2来启动上述发动机I,完全燃烧后驱动发电马达2来进行发电。而且,当从有发电请求转变为无发电请求时,发动机I和发电马达2停止。上述发电马达2是连接于发动机I来发挥马达功能和发电功能的马达发电机。在当发动机I为停止状态且有发电请求时消耗电池4的电力、在推转发动机I之后点火由此启动发动机I的情况下发挥马达功能。在当发动机I为驱动运转状态时从发动机I接受旋转驱动功率,将其转换为三相交流的电力,并将发电电力充电到电池4中的情况下发挥发电功能。上述驱动马达3是经由减速差动机构5与车辆的驱动轮6相连接、发挥马达功能和发电功能的马达发电机。在起步加速时、定速行驶时、中间加速时,消耗电池4的电力来驱动车辆的情况下发挥马达功能。在减速时、制动时等从驱动轮6接受旋转驱动功率而将其转换为三相交流的电力并将发电电力充到电池4中进行再生发电的情况下,发挥发电功倉泛。关于上述电池4 ,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高容量电容器等,蓄积利用发电马达2发电得到的电力和利用驱动马达3进行再生发电得到的电力,并且向上述电池4供给蓄积在驱动马达3和发电马达2中的电力。上述发电马达用逆变器7配置在发电马达2与电池4之间,使三相交流与直流相互转换。三相交流用于发电马达2的驱动和发电,直流用于电池4的充放电。上述驱动马达用逆变器8配置在驱动马达3与电池4之间,使三相交流与直流相互转换。三相交流用于驱动马达3的驱动和发电,直流用于电池4的充放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1.25 JP 2011-012913;2011.11.25 JP 2011-25773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具备: 发动机,其利用来自燃料罐的燃料供给来进行驱动; 马达,其至少利用来自电池的电力供给来对驱动轮进行驱动; 燃料消耗估计单元,其以当前为起点,对到加注燃料或者燃料为零为止所需的期间进行估计; 燃料劣化估计单元,其以当前为起点,对到燃料劣化为止所需的期间进行估计;以及 燃料劣化抑制控制单元,其在上述加注燃料或者上述燃料为零的定时为上述燃料劣化的定时之后的情况下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燃料消耗估计单元以当前为起点,对到加注燃料或者燃料为零为止所需的天数进行估计, 上述燃料劣化估计单元以当前为起点,对到燃料劣化为止所需的天数进行估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燃料消耗估计单元对驾驶员的日平均行驶距离、用车频率、来自外部充电设备的充电模式历史进行学习存储,除 了这些存储信息以外,还根据从利用外部充电设备对上述电池充电后起估计出的马达可行驶距离和估计燃料消耗率值来估计从当前起到加注燃料或者到燃料为零为止所需的期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切换到燃料消耗促进模式时,上述燃料劣化抑制控制单元根据从当前时刻起到燃料劣化定时为止的期间内的每次用车所要消耗的燃料量和驾驶员的平均行驶距离信息来计算发动机驱动率,基于计算出的发动机驱动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勇蔵,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