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将马达的驱动力经由马达轴(21)以及滚珠丝杠螺母(40)传递到齿条轴(11),由此向齿条轴(11)施加用于辅助车辆的转向系统的操作的辅助力。在滚珠丝杠螺母(40)的外周面形成台阶部(45)。以将滚珠丝杠螺母(40)相对于马达轴(21)而朝箭头(a2)所示的方向能够相对移动的距离限制为“C+D”的方式将第三外壳(3c)的端部(3d)与轴承(51)对置地配置。另外,将滚珠丝杠螺母(40)的卡合部(43)的长度(S)设定为比“C+D”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车辆的齿条轴施加辅助力由此辅助车辆的转向系统的操作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存在例如日本特开2011-51387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图9表示该日本特开2011-51387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构造。其中,在搭载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车辆中,图中的齿条轴90与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连动地在其轴向(箭头al、a2所示的方向)往复动作,由此变更车辆的转向轮的转向角即车辆的行进方向。作为现有技术,如图9所示,在日本特开2011-5138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备在内部插通齿条轴90、并且根据未图示的马达的驱动以轴线m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筒状的马达轴100 ;和与在齿条轴90的外表面形成的螺旋沟槽91螺纹连接的滚珠丝杠螺母110。在该滚珠丝杠螺母110的右端部设置有插入马达轴100的内部的卡合部111,将在该卡合部111的外表面形成的外螺纹部拧入在马达轴100的内表面形成的内螺纹部,从而将滚珠丝杠螺母110与马达轴100卡合、连结。在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马达轴100伴随着马达的驱动而进行的旋转运动经由滚珠丝杠螺母110而变换为朝向齿条轴90的轴向的直线运动,从而对齿条轴90施加辅助力。然而,在由这样的构造构成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若在例如车辆的转向轮与路缘石碰撞时过大的冲击负载作用于齿条轴90,则该冲击负载从齿条轴90向滚珠丝杠螺母110传递,从而可能在滚珠丝杠螺母110的卡合部111与马达轴100的紧固部分产生松动。而且,若由于该紧固构造的松动而导致无法将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齿条轴90,则可能无法向齿条轴90施加辅助力。因此,在日本特开2011-51387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将紧固固定于马达轴100的外周的凸缘部件120的薄板部121进行折弯加工来压接到滚珠丝杠螺母110的凸缘部112,从而限制滚珠丝杠螺母110相对于马达轴100的相对旋转。由此,即使在冲击负载作用于齿条轴90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马达轴100与滚珠丝杠螺母110的连结状态。然而,在由这样的构造构成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在其制造时,需要将凸缘部件120的薄板部121压接到滚珠丝杠螺母110的凸缘部112的工序。而且这成为导致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制造上的工时的增加或者生产成本的增加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冲击负载作用于齿条轴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马达轴与滚珠丝杠螺母的连结状态而且还能够减少制造工时且容易组装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例子,其特征在于,在向齿条轴施加用于辅助车辆的转向系统的操作的辅助力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将运动转换机构能够相对于马达轴而向解除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距离限制为规定距离,卡合部的长度设定为比规定距离长。具有即使在冲击负载作用于齿条轴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马达轴与滚珠丝杠螺母的连结状态的构造,而且能够减少制造工时且容易组装。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构件、过程、步骤、特性及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附图标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要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滚珠丝杠螺母周边的放大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3A及图3B是表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动力转向装置中将滚珠丝杠螺母组装到马达轴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动作例的剖视图。图5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滚珠丝杠螺母周边的放大图。图6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滚珠丝杠螺母周边的放大图。图7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滚珠丝杠螺母周边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滚珠丝杠螺母周边的放大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图9是现有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f图4,对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构成为包括根据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操作而使车辆的转向轮的转向角变化的转向机构1、和辅助驾驶员的操作的辅助机构2。而且,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形成了利用外壳3覆盖上述转向机构I以及辅助机构2从而相对于外部环境进行保护的构造。其中,外壳3形成如下构造,即、在对辅助机构2的外周进行覆盖的第一外壳3a的一侧的端部经由0型环Orl而安装第二外壳3b,并且在第一外壳3a的另一侧的端部经由0型环0r2而安装第三外壳3c。这样,将外壳3作为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割体而构成,由此提高其设计、组装时的自由度以及便利性。另外,转向机构I具备被收纳于第二外壳3b的内部而与方向盘的转向操作连动地旋转的小齿轮轴10 ;和被插通于外壳3并与小齿轮轴10啮合的齿条轴11。其中,齿条轴11由设置于第二外壳3b的齿条引导件12支承为能够在轴向(箭头al、a2所示的方向)往复动作。另外,在齿条轴11的两端经由拉杆(图示略)而连结有车辆的转向轮(图示略)。在该转向机构I中,齿条轴11根据小齿轮轴10的旋转而沿轴向往复动作,由此变更车辆的转向轮的转向角。另一方面,辅助机构2具备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0、对该马达20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旋转传感器30、以及将马达2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朝向齿条轴11的轴向的直线运动的作为运动转换机构的滚珠丝杠螺母40。马达20构成为包括在外表面固定了磁铁22的筒状的马达轴21 ;和具有可通电的线圈23并包围马达轴21的外周的定子24。其中,定子24固定于第一外壳3a的内表面。另外,马达轴21的用箭头al所示的方向的端部被作为马达轴用轴承的轴承50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在马达轴21的内部插通齿条轴11,由此马达轴21与齿条轴11配置在相同的轴线m上。该马达20使与向定子24供给的电力对应的电磁力作用于磁铁22,由此使马达轴21以轴线m为中心进行旋转。此外,经由设置于第一外壳3a的右端部的供电连接器25来向马达20进行供电。另外,轴承50的内圈50a由形成于马达轴21的外表面的台阶部21a和与马达轴21的端部的外周螺纹连接的螺母26所夹持,该内圈50a通过螺母26的紧固而固定于马达轴21。另夕卜,轴承50的外圈50b由形成于第二外壳3b的外表面的台阶部3e和与该第二外壳3b的内表面螺纹连接的中心螺母52所夹持,该外圈50b通过中心螺母52的紧固而固定于外壳3。而且,通过上述螺母26以及中心螺母52的紧固构造来固定轴承50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中心螺母52成为限制轴承50朝箭头a2所示的方向移动的轴承用限制部件。另一方面,旋转传感器30以位于中心螺母52与马达20之间的方式被固定设置于第一外壳3a。此外,如在图中放大表不的那样,在旋转传感器30与中心螺母52之间形成有宽度为E的间隙。该旋转传感器30具有以与马达轴21对置的方式配置的传感检测部31,通过该传感检测部31来检测马达轴21的旋转角度。旋转传感器30还具备以从第一外壳3a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具备筒状的马达轴和运动转换机构,所述马达轴在内部插通车辆的齿条轴、并根据马达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具有与上述马达轴卡合的卡合部、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齿条轴在轴向上的直线运动,通过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经由所述马达轴以及所述运动转换机构而向所述齿条轴传递,从而对所述齿条轴施加对车辆的转向系统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力,其特征在于,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将所述运动转换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向解除所述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距离限制为规定距离,所述卡合部的长度设定为比所述规定距离长。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9 JP 2011-2149951.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其具备筒状的马达轴和运动转换机构,所述马达轴在内部插通车辆的齿条轴、并根据马达的驱动而进行旋转,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具有与上述马达轴卡合的卡合部、并将所述马达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齿条轴在轴向上的直线运动, 通过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经由所述马达轴以及所述运动转换机构而向所述齿条轴传递,从而对所述齿条轴施加对车辆的转向系统的操作进行辅助的辅助力, 其特征在于, 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将所述运动转换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向解除所述卡合部的卡合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距离限制为规定距离, 所述卡合部的长度设定为比所述规定距离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所述运动转换机构的外周配置的轴承,并且该轴承设置为能够与所述运动转换机构一体地移动, 所述限制部件由在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方向上与所述轴承拉开规定的间隙而对置配置的部件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是具有供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插通的内圈、和在该内圈的外周配置的外圈的滚动轴承, 所述限制部件被设置为,在所述滚动轴承向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方向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朝仓利浩,中山琢也,金子哲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