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08142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3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该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第一面部,被构成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悬架构成部件贯穿;第二面部,与所述第一面部相向设置;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经由与该支撑部件一体的或分体的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由此,能够抑制支撑部件的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以及该车身结构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面部与相向于该第一面部的第二面部之间设置有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的。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的车身中,安装有构成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螺栓、螺母或悬架纵臂等各种部件(以下称作“悬架构成部件”)。悬架构成部件中,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构成各种框架或托架等的大致水平的板状部件而设置的悬架构成部件。此种悬架构成部件有时通过在所述板状部件上方隔开间隔设置的支撑部件来支撑。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048050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I)中,如其图3所示,公开了一种用于对固定副框架后端部的螺栓进行支撑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中,以从下侧跨在底板与前围板的边界部上的方式在这两板的下表面固定有突梁,并以贯穿该突梁的底面部的方式设置所述螺栓。另外,在突梁的底面部的上方且前围板的下方,设置有固定于突梁的支撑部件。所述螺栓在该支撑部件与突梁中的所述贯穿部这上下两处部位受到支撑。根据该专利文献I的技术,通过利用突梁与前围板之间的空间,能够将副框架固定用的所述螺栓设置在对悬架装置而言合适的高度,并且能够在所述的上下两处部位稳定地支撑该螺栓。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306135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2)中,如其图5所示,公开了一种用于支撑悬架梁安装用的螺栓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中,悬架梁安装用的螺栓以贯穿被固定在底板的下表面上的纵梁的底面部的方式而设置。在纵梁的底面部的上方且底板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在纵梁上的支撑部件。所述螺栓在该支撑部件与纵梁中的所述贯穿部这上下两处部位受到支撑。根据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通过利用纵梁与底板之间的空间,能够将所述悬架梁安装用的螺栓设置在对悬架装置而言合适的高度,并且能够在所述的上下两处部位稳定地支撑该螺栓。然而,如所述专利文献1、2的技术那样,将用于支撑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设置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板状部件与相向于该第一板状部件的第二板状部件之间时,存在以下问题与悬架构成部件接合的所述支撑部件易因来自悬架装置侧的振动传递而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是在由设置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面部与相向于该第一面部的第二面部之间的支撑部件来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的车身结构,其能够抑制所述支撑部件的振动。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车身结构是悬架构成部件的安装部周围的车身结构,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构成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一部分。所述车身结构包括第一面部,被所述悬架构成部件贯穿;第二面部,与所述第一面部相向设置;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经由与该支撑部件一体的或分体的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悬架构成部件所贯穿的第一面部与相向于该第一面部的第二面部之间设置有支撑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经由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因此支撑部件的移动被该第二面部限制,该支撑部件的振动得到有效抑制。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部件接合于所述第一面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支撑部件的振动。 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面部,通过连接所述第一面部和所述第二面部而与该第一面部及第二面部一起形成闭合剖面;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加强体的至少一者接合于所述第三面部。根据该结构,支撑部件的移动还被第三面部限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支撑部件的振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体与该加强体以外的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具有刚性结合部和柔性结合部,所述刚性结合部是被接合面彼此在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结合的结合部,所述柔性结合部是被接合面彼此经由衰减部件而结合的柔性结合部。根据该结构,通过刚性结合部,加强体与其他部件牢固地接合,借助加强体的刚性提高效果得以确保,并且通过柔性结合部的衰减部件,加强体及所述支撑部件的振动得以衰减。由此,能够确保作为车身结构所需的刚性且抑制振动的传递,因此能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度,而且能降低噪音。并且,无须为了抑制振动传递而另外设置部件,因此具有既能避免车身重量的增加等又能达成上述效果的优点。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体与所述第二面部的接合部包含所述柔性结合部。根据该结构,通过柔性结合部的衰减部件,能够有效地吸收集中于加强体的应变能量。因此,能够使所述支撑部件及加强体的振动有效地衰减。所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衰减部件是粘弹性部件,该粘弹性部件的物性处于在由X轴表示储能模量且Y轴表示损失系数的X、Y坐标系中以坐标(1,0.4)、(1,0.2)、(2,0. I)、(1000,O. I)、(10000,O. 2)、(10000,O. 4)所示的六点包围且包含这六点的范围内或者损失系数超过O. 4的范围。在该结构中,“在由X轴表示储能模量且Y轴表示损失系数的X、Y坐标系中以坐标(1,0. 4), (1,0. 2)、(2,O. I)、(1000,O. I)、(10000,O. 2)、(10000,O. 4)所示的六点包围且包含这六点的范围内”是指“由通过(1,0.4)和(1,0.2)的第一直线、通过(1,0.2)和(2,O. I)的第二直线、通过(2,0. I)和(1000,0. I)的第三直线、通过(1000,0. I)和(10000,O. 2)的第四直线、通过(10000,0. 2)和(10000,0. 4)的第五直线以及通过(10000,0. 4)和(1,0. 4)的第六直线之六条直线交叉来形成的六边形的边上或该六边形内部”;“损失系数超过O. 4的范围”是指“在由X轴表示储能模量且Y轴表示损失系数的X、Y坐标系中,由Y>O. 4的不等式表示的范围”。当所述粘弹性部件的物性处于损失系数超过O.4的范围时,优选该粘弹性部件的储能模量大于等于1,另外优选该粘弹性部件的储能模量小于等于10000,进一步优选该粘弹性部件的储能模量大于等于I且小于等于10000。根据该结构,由于使用粘弹性部件作为所述衰减部件,作为其物性的储能模量与损失系数被特定为振动衰减效果已得到确认的指定范围内的值,因此可确实地达成使加强体及支撑部件的振动衰减的上述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制造方法是制造车辆的车身结构的方法,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是悬架构成部件的周围的车身结构,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构成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一部分。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相对于被所述悬架构成部件贯穿的第一面部设置与该第一面部相向的第二面部的步骤;将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的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之间,并且将所述支撑部件经由与该支撑部件一体的或分体的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的步骤。以该方法制造的车身结构也能获得前述的本专利技术的效果。附图说明 图I是表示用于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模拟的刚性结合模型A的图。图2是表示用于所述模拟的刚性结合和柔性结合并用模型B的图。图3是通过所述模拟获得的惯性的频率特性图。图4是通过所述模拟获得的相对于储能模量的模式衰减比增减特性图。图5是表示基于图4的结果制作的有效范围的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以图6的a-a线剖切的车身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是悬架构成部件的安装部周围的车身结构,所述悬架构成部件构成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一部分,该车辆的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面部,被所述悬架构成部件贯穿;第二面部,与所述第一面部相向设置;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部与所述第二面部之间,并且支撑所述悬架构成部件;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经由与该支撑部件一体的或分体的加强体接合于所述第二面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木治杉原毅中川兴也长尾邦昭寺田荣藏田三穗伊吉章渡边重昭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