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具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保持架(9)的外周面的第一可动套筒(10)、组装于第一可动套筒(10)的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以一体状配置于第一可动套筒(10)的外周的引导筒(4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引导筒(40)的外周面的第二可动套筒(50)、以及组装于第二可动套筒(50)的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70)。在引导筒(40)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收纳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的延长筒部(42)。在包括延长筒部(42)的引导筒(40)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沿轴向相对地滑动引导第二可动套筒的第一滑动部(45)和第二滑动部(4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以下仅称作DCT)中采用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干式DCT中采用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56402号公报中被公开。如图5所示,以往,在干式DCT中采用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具备第一可动套筒210、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240、第二可动套筒250以及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270。上述第一可动套筒210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配置于保持架9的外周面。上述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240安装于第一罩部件230,该第一罩部件230配置在形成于上述第一可动套筒210的一端侧的凸缘部210a的前侧(图5中右侧)。上述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240使第一膜片弹·簧(未图示)动作。上述第二可动套筒250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可动套筒210的外周。上述第二可动套筒250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可动套筒210的外周。上述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270经由第二罩部件260而组装于上述第二可动套筒250前侧。上述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270使第二膜片弹簧(未图示)动作。并且,在第一可动套筒210的位于凸缘部210a的后侧(图5中左侧)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滑动部245和第二滑动部246。在第二可动套筒250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在第一可动套筒210沿轴向滑动至动作位置时,上述第一滑动部245沿轴向相对地滑动引导第二可动套筒250。在第一可动套筒210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在第二可动套筒250沿轴向滑动至动作位置时,上述第二滑动部246沿轴向滑动引导第二可动套筒250。在日本特开2010-156402号公报所公开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中,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240经由第一罩部件230而配置于第一可动套筒210的凸缘部210a的前侧,在凸缘部210a的后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可动套筒250的第一滑动部245和第二滑动部246。因此,第一可动套筒210的凸缘部210a的后侧的长度尺寸LI ’设定为与第二可动套筒250的轴向长度尺寸L2丨、第一滑动部245的轴向长度尺寸L3丨、以及第二滑动部246的轴向长度尺寸L4 ^相加后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略长。由此,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轴向长度尺寸L'增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缩短轴向长度尺寸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结构方面的特征在于,上述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具备第一可动套筒,该第一可动套筒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保持架的外周面,借助第一分离叉沿轴向滑动;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该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组装于上述第一可动套筒,用于使第一膜片弹簧动作;引导筒,该引导筒以一体状配置于上述第一可动套筒的外周;第二可动套筒,该第二可动套筒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上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借助第二分离叉沿轴向滑动;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该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组装于上述第二可动套筒,用于使第二膜片弹簧动作,在上述引导筒的与上述第一膜片弹簧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收纳上述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的延长筒部,在包括上述延长筒部的上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滑动部,在上述第二可动套筒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在上述第一可动套筒沿轴向滑动至动作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沿轴向相对地滑动引导上述第二可动套筒;以及第二滑动部,在上述第一可动套筒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在上述第二可动套筒沿轴向滑动至动作位置时,该第二滑动部沿轴向滑动引导上述第二可动套筒。附图说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来明确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其中使用附图标记表示各个部件。 图I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所涉及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在图I中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第二可动套筒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可动套筒沿轴向滑动至动作位置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I中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第一可动套筒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第二可动套筒沿轴向滑动至动作位置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纵剖视图。图5是示出现有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根据图I 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I所涉及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干式DCT所采用的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具备第一可动套筒10、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以及引导筒40,并且具备第二可动套筒50和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70。上述第一可动套筒10配置于第一分离叉5与第一膜片弹簧7之间。上述第二可动套筒50配置于第二分离叉6与第二膜片弹簧8之间。第一可动套筒1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而形成为具有比保持架9的外径尺寸略大的内径尺寸的圆筒状,并被安装为能够沿保持架9的外周面的轴向滑动。并且,在第一可动套筒10中,在其径向的中间部分、且在轴向中央部,隔着连结部14而形成有空间部13。由于存在该空间部13,因此第一可动套筒10变轻,从而防止因注塑成型后的收缩而产生变形。并且,在该实施例I中,在第一可动套筒10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保持架9的外周面接触的环状的内径侧接触部11。第一可动套筒10的上述两个内径侧接触部11以外的内周面形成为,其直径比内径侧接触部11的直径大,并以非接触状态被保持于保持架9的外周面。并且,在第一可动套筒10的外周面的轴向两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接下来详细叙述的以压入状态与引导筒40的内周面接触的环状的外径侧接触部12。第一可动套筒10的上述两外径侧接触部12以外的外周面形成为,其内径比两个外径侧接触部12的直径小,并以非接触状态被保持于引导筒40的内周面。此外,保持架9形成为圆筒状,从干式DCT的变速器箱(未图示)延伸出来。在保持架9的筒内,配置有在中心部插通有第二动力传递轴4的筒轴状的第一动力传递轴3。进而,第一动力传递轴3经由第一离合器 机构(未图示)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侧连接。第二动力传递轴4经由第二离合器机构(未图示)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发动机的输出轴侧连接。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具备外圈31、内圈35以及滚动体(在图I中为球)32,该滚动体32以能够滚动的方式配设在上述两个圈之间,且由保持器33进行保持。进而,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经由第一罩部件20而组装于第一可动套筒10的一端部(配置第一膜片弹簧7 —侧的端部)。在该实施例I中,第一罩部件20在一端具备固定筒部21、环状部22以及外径侧筒部23。上述固定筒部21压入第一可动套筒10的一端侧的空间部13的大径侧内周面。上述环状部22从上述固定筒部21的一端部外周面沿着第一可动套筒10的一端面朝向径向外侧形成为环状。上述外径侧筒部23从上述环状部22的外径端以形成为圆筒状的方式延伸出来。并且,外径侧筒部23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比第一可动套筒10的外径尺寸略小。进而,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的外圈31以压入的方式组装于外径侧筒部23的内周面。并且,在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的内圈35的一端,形成有按压第一膜片弹簧7的内径侧部分的按压部36。引导筒40通过将金属板加工成圆筒状而形成,并且遍布第一可动套筒10的外周面的轴向全长以一体状配置。在引导筒40的与第一膜片弹簧7对置的一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包括:第一可动套筒(10),该第一可动套筒(1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保持架(9)的外周面,借助第一分离叉(5)而沿轴向滑动;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该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30)组装于所述第一可动套筒(10),用于使第一膜片弹簧(7)动作;引导筒(40),该引导筒(40)以一体状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套筒的外周;第二可动套筒(50),该第二可动套筒(5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借助第二分离叉(6)而沿轴向滑动;以及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70),该第二离合器分离轴承(70)组装于所述第二可动套筒,用于使第二膜片弹簧(8)动作,所述离合器分离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筒的与所述第一膜片弹簧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轴承的延长筒部(42),在包括所述延长筒部的所述引导筒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滑动部(45),在所述第二可动套筒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第一可动套筒沿轴向滑动到动作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45)沿轴向相对地滑动引导所述第二可动套筒;第二滑动部(46),在所述第一可动套筒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第二可动套筒沿轴向滑动到动作位置时,该第二滑动部(46)沿轴向滑动引导所述第二可动套筒。...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章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