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下部开有液体入口,液体入口与环形通道连通;尤其是其内芯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的锥台面。该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应用于生产后,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在产量上翻了一倍多,达到了5吨,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了能源和材料的浪费。(*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上引 连铸紫铜管的熔炼炉上引模,属于冶金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上引法连铸系统是由芬兰Outokumpu公司于六十年代末开发出来 的,主要用于无氧铜管的生产,并于1970年投入工业化生产。其生产原 理是利用浸入负压将金属液吸入结晶器,并在结晶器内经过一次冷却,再 进入二次冷却器进行冷却,铸管引出经定尺锯切,然后继续拉伸加工。用上引连铸法制造,铜管,要使用上引模,现今常用的模具,其由外套 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上开有液 体入口。使用时将上引模伸入熔融铜液,铜液通过液体入口涌入环形通道, 安装于机体的结晶器与环形通道连接,环形通道内的铜液进而结晶成铜管, 然后进入结晶器,并在结晶器内经过一次冷却。申请号为2006101474477, 名称为《一种铸造炉出口的铜管石墨模具及其使用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 公开了一种铸造炉出口的铜管石墨模具,它包括圆筒状的模壳和设在圆筒 状模壳内的芯柱,芯柱固定在圆筒状模壳的底部,圆筒状的模壳靠近底部 的侧壁设有多个通孔,圆筒状的模壳开口端的端面设有至少一个轴向空腔, 空腔向模壳的底部方向延伸;圆筒状模壳的外侧设有环状凹腔;所述圆筒 状模壳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小孔;所述环状凹腔分别与小孔、轴向空腔 连通。专利号为CN902251139,'名称为《上引连铸铜管石墨模》的中国 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上引连铸铜管石墨模,其模芯为整体件,与模体 实行螺旋对接。上述各上引模,虽各有优点,但其使用寿命均较短,模具容易变形报 废,经常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以便用上引连铸法制造铜管,延长上引模的使 用寿命,并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质量问题,本技术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所采取的技术 方案是,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 道,外套下部开有液体入口,液体入口与环形通道连通;尤其是其内芯为 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 的锥台面。上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外套内表面锥度小于锥台体内芯的表 面的锥度;外套内表面锥度为0.001,锥台体内芯表面的锥度为0.03。上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外套上部套丝,套丝最低处与液体入 口保持有间距。上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还设置有外护套,该外护套由内外两 层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其底部中心开有圆孔,该圆孔直径与上引模外套 的外径一致;上引模外套穿过外护套圆孔,其套丝最低处与该外护套底部 内表面平齐,外护套底部外表面在液体入口的上方,其间有间距;该外护 套内层其中部至底部的直径比中部至上部的直径小,构成下部细、上部粗 的圆筒结构。目前每套上引模只能生产2吨左右的管坯,这与石墨模具长时间浸泡 在高温中被氧化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应用于生产 后,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并且在产量上翻 了一倍多,达到了5吨,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了能源和 材料的浪费。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4本技术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由外套1和内芯2螺纹连接而 成,在外套1和内芯2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3,外套1下部开有两排液体入口4,每排6个共12个,液体入口 4与环形通道3连通;其内芯2为自 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1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 的锥台面。其外套1内表面锥度小于锥台体内芯2表面的锥度,外套l内 表面锥度为0.001,锥台体内芯2表面的锥度为0.03。上引模外套1上部套 丝5,套丝5最低处与液体入口4保持有间距。该上引模还设置有外护套10,该外护套10由内层7、外层6紧密连接 在一起构成,其底部中心开有圆孔9,该圆孔9直径与上引模外套1的外 径一致;上引模外套1穿过外护套10的圆孔9,其套丝5最低处与该外护 套10底部内表面平齐,外护套IO底部外表面在液体入口 4的上方,其间 有间距;在该外护套内层7的中部至底部设置有直径较小的筒台8,其直 径比上部的直径小,构成下部细、上部粗的圆筒结构。权利要求1、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下部开有液体入口,液体入口与环形通道连通;其特征在于其内芯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的锥台面。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特征在于其外套 内表面锥度小于锥台体内芯表面的锥度;外套内表面锥度为0.001,锥台体 内芯表面的锥度为0.03。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特征在于其外 套上部套丝,套丝最低处与液体入口保持有间距。4、 根据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特征在于 其还设置有外护套,该外护套由内外两层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其底部中 心开有圆孔,该圆孔直径与上引模外套的外径一致;上引模外套穿过外护 套圆孔,其套丝最低处与该外护套底部内表面平齐,外护套底部外表面在 液体入口的上方,其间有间距;该外护套内层其中部至底部的直径比中部 至上部的直径小,构成下部细、上部粗的圆筒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下部开有液体入口,液体入口与环形通道连通;尤其是其内芯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的锥台面。该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应用于生产后,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在产量上翻了一倍多,达到了5吨,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了能源和材料的浪费。文档编号B22D11/14GK201239786SQ20082002690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0日专利技术者吴兆伟, 孙华伟, 杨永敏, 焦全强 申请人:青岛宏奥铜管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下部开有液体入口,液体入口与环形通道连通;其特征在于:其内芯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的锥台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敏,焦全强,吴兆伟,孙华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宏奥铜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