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至少包括车钩板、上盖板和下盖板,车钩板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间,竖直固定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上盖板一端开口或两端开口。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与地板型材之间的纵向力通过上盖板传递,由于其特殊的“H”型形状,纵向力得到分散,避免了应力集中。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上盖板与地板型材之间连接,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从而地板型材实现了通长结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下盖板与肋板采用搭接接口,便于组装和吸收焊接变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属于机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铁路交通迅速发展,车辆速度不断提高,车辆间的作用力也越来越严酷,对传递车辆间作用力的主要部件牵引梁提出了更高的设计和使用要求。牵引梁是传递车辆间作用力的主要部件,承受疲劳载荷,如果设计不当,将会造成应力集中,部分接口运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失效,酿成事故,所以合理设计牵引梁结构至关重要。 另外,国内部分铝合金车体底架枕梁以外的部分做成一个独立的部件,此部件有牵引梁的功能,包括地板、车钩板等小部件,之后地板型材再与两个独立的部件连接。这样虽然提高了车钩板受力水平,但是地板型材在整个底架长度方向上不是通长结构,显然没有充分发挥铝型材的优势,并且结构复杂,焊接量大,增加底架组装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受力合理、结构简单,并可实现车体地板型材的通长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至少包括车钩板、上盖板和下盖板,车钩板设置在上盖板和下盖板间,竖直固定在上盖板和下盖板上,上盖板一端开口或两端开口。进一步,所述上盖板是板材,所述上盖板一端开口呈“U”型或两端开口呈“H”型。进一步,所述车钩板一侧设置有前侧板或所述车钩板两侧设置有前侧板和后侧板。进一步,所述车钩板是一块型材或由两块型材连接构成。进一步,所述车钩板与所述前侧板或所述车钩板、前侧板与后侧板设置在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竖直固定在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上。进一步,所述车钩板靠近所述上盖板处设置有一个圆形开口,在圆形开口外围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车钩的安装孔。进一步,设置在所述车钩板一侧的所述前侧板或设置在所述车钩板两侧的所述前侧板、后侧板的开口方向沿着“U”型或“H”型开口方向设置,所述前侧板和后侧板关于所述车钩板中垂面对称设置,设置在所述车钩板两侧的两个所述前侧板采用“八”字型设置,两个所述后侧板平行设置,所述后侧板的另一端是弧形端面。进一步,所述车钩板一侧有第一端子与所述前侧板连接或所述车钩板两侧有第二端子和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后侧板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前侧板连接。进一步,设置在所述车钩板的所述前侧板、后侧板至少由一块型材板构成。进一步,所述上盖板与车体地板型材连接,两侧固定肋板连接所述下盖板与所述地板型材,所述下盖板与所述肋板之间采用可调节的搭接接口。综上所述,本技术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地板型材实现了通长结构,牵引梁与地板型材之间的作用力通过H型板得到分散,避免了应力集中,底部型材与底架采用搭接接口,便于组装和吸收焊接变形。附图说明图I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断面示意图;图3本技术与底架焊接后的示意图;图4本技术与底架焊接后的断面图;图5本技术下部与底架接口示意图。如图I至图5所示,上盖板I、车钩板2、前侧板3、后侧板4、下盖板5、肋板6、端部7、端部8、第二端子9、第一端子10、底板型材1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附图I所示,本技术是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至少包括上盖板I、车钩板2、和下盖板5。车钩板2设置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之间,竖直固定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上。前侧板3、后侧板4分别设置在车钩板2的两侧,沿车钩板2中垂面对称设置,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后侧板4另一端是弧形端面。车钩板2、前侧板3、后侧板4设置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之间,垂直连接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上,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其中,上盖板I是铝板,呈“H”型,上盖板I通过连接的方式覆盖在车钩板2、前侧板3和后侧板4上部,前侧板3、后侧板4的开口方向沿着“H”型开口方向设置,下盖板5是型材,连接在车钩板2、前侧板3、后侧板4下部,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上盖板I为字母H的形状,并具有圆角过渡,使力的传递更加平滑,H型板I将力一分为二,避免了应力集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车钩板2至少包括一根铝型材,本实施例中车钩板2包括两根铝型材,所述铝型材包括端部7和端部8,两根型材的端部8通过连接组成车钩板2,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车钩板2内外两侧设置有第二端子9和第一端子10,车钩板2通过第二端子9与后侧板4连接,车钩板2通过第一端子10与前侧板3连接,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组成车钩板2的两个端部7采用对称设置,构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其与前侧板3插接后连接,构成喇叭口形状,为车钩旋转提供空间,其与后侧板4插接后连接,使车钩传递的力分成两部分传递出去。如附图I和附图2所示,前侧板3和后侧板4是型材,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之间,前侧板3和后侧板4包括至少一块型材板组成,本实施例包括两块型材板,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两个前侧板3采用“八”字型设置,两个后侧板4平行设置,后侧板4 一端具有弧形,使力平滑传递出去。如附图I和附图3所示,下盖板5是型材,连接在车钩板2、前侧板3、后侧板4底部,两侧固定肋板6连接下盖板5与地板型材11,各部件连接组成一个类似箱体的结构,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所述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通过上盖板I与车体地板型材11连接,连接方式如焊接,铆接,车体地板型材实现了通长结构。如附图3、附图4和附图5所示,下盖板5与肋板6之间采用可调节的搭接接口,以便吸收各种焊接变形和组装误差。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至少包括车钩板(2 )、上盖板(I)和下盖板(5 ),车钩板(2 )设置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 )之间,竖直固定在上盖板(I)和下盖板(5 )上,上盖板(I) 一端开口或两端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I)是板材,所述上盖板(I) 一端开口呈“U”型或两端开口呈“H”型。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钩板(2)—侧设置有前侧板(3)或所述车钩板(2)两侧设置有前侧板(3)和后侧板(4)。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钩板(2)是一块型材或由两块型材连接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钩板(2)与所述前侧板(3)或所述车钩板(2)、前侧板(3)与后侧板(4)设置在所述上盖板(I)和所述下盖板(5 )之间,竖直固定在所述上盖板(I)和所述下盖板(5 )上。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钩板(2)靠近所述上盖板(I)处设置有一个圆形开口,在圆形开口外围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安装车钩的安装孔。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车钩板(2) 一侧的所述前侧板(3)或设置在所述车钩板(2)两侧的所述前侧板(3)、后侧板(4)的开口方向沿着“U”型或“H”型开口方向设置,所述前侧板(3)和后侧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车辆车体牵引梁装置至少包括车钩板(2)、上盖板(1)和下盖板(5),车钩板(2)设置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5)之间,竖直固定在上盖板(1)和下盖板(5)上,上盖板(1)一端开口或两端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涛,郑群生,滕华新,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