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电子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以Ru-Al-0\Ru叠层结构作为扩散、粘附阻挡层的新型铜互连结构以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在铜互连工艺中,为了防止Cu扩散到Si器件中引起器件性能受损,需要在铜互连线外面包裹一层扩散阻挡层,以起到隔离Cu与Si02、Si,以及提高Cu与它们之间的粘附性的效果。传统工艺中TaN/Ta的双层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器件尺寸的减小,在特征尺寸小于45nm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铜互连仍然能够拥有好的填充效果,扩散阻挡层面临着挑战,即要求有更薄的厚度并且仍然拥有较强的阻挡效果。传 统的TaN/Ta双层结构由于主要用物理汽相淀积(PVD)技术而导致台阶覆盖能力差、沟槽和通孔填充能力不佳,从而表现出阻挡致密性差,阻挡效果不佳,因此为了适应器件尺寸减小的节奏,寻找其他材料充当扩散阻挡层迫在眉睫。在其他可以考虑作为扩散阻挡层的材料中,Ru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材料。通过引入Ru材料作为扩散阻挡层,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的TaN/Ta结构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Ru与Cu的粘附性极好,可以增强粘附性,同时Ru是一种惰性金属,与Ta和TaN相比,Ru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互连结构,以现有铜互连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利用Ru?Al?O作为粘附层,Ru作为在此之上的扩散阻挡层,这两层的厚度分别为3~5nm和5~10n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互连结构,以现有铜互连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利用Ru-Al-O作为粘附层,Ru作为在此之上的扩散阻挡层,这两层的厚度分别为3飞nm和5 10nm。2.一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铜互连结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1)采用RCA工艺清洗ρ型硅(111)的硅基衬底; (2)在硅基衬底上依次形成一层刻蚀阻挡层、绝缘介质层; (3)通过光刻、刻蚀工艺,定义出互连位置,形成金属沟槽、接触孔或通孔; (4)在上述步骤形成的结构上,利用ALD方法生长厚度为3飞nm的Ru-Al-O粘附层,此后在此粘附层上面生长一层厚度为5 10nm的Ru,作为扩散阻挡层,同时充当传统结构的籽晶层的作用; (5)之后再采用电镀的方法,获得铜互连结构; (6)最后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平整化晶片表面。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红亮,张卫,谢立恒,丁士进,王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