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程车辆及其空气过滤系统。其中,空气过滤系统包括依次套设的外壳、主滤芯和安全滤芯,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还包括:密封圈,连接于外壳的内壁,且抵压于主滤芯和安全滤芯第一端的端部;弹性机构,置于密封圈和排气口之间,用于:在安全滤芯处于拆卸状态时,自动抵压于密封圈;以及在安全滤芯处于工作状态时,与密封圈之间具有设定距离。更换安全滤芯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弹性机构会随着安全滤芯的拆除而自动闭合,避免了环境中的粉尘直接进入发动机管路。另外,由于封闭过程自动完成,避免了滤芯更换过程中人工封闭管道的操作,降低了因人工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ー种工程车辆及其空气过滤系统。
技术介绍
工程车辆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露天煤矿、大型采石场等具有极高的使用频度。在煤矿和采石场等工作环境中,均存在风沙较大、空气中粉尘含量较高的特点。工程机械在上述环境下工作,空气中的颗粒物质极易通过进气管进入发动机内部,造成发动机气缸内部的早期磨损,进而影响工程机械的整车工作性能,因此在空气粉尘含量较高的地区对空气过滤系统的要求更为严格。目前,工程车辆的空气过滤系统一般由空气预滤器以及空气滤清器组成。其中,空气滤清器(简称空滤)起主要过滤作用,一般包括主滤芯和安全滤芯两级,安全滤芯起到辅助过滤作用,同时在主滤芯保养时还起到保证发动机进气质量的作用。在粉尘含量较高的地区需要每天人工对空气滤清器的主滤芯进行吹扫清洁,保养频率极高。一般空滤制造商要求主滤芯保养六次时更换一次安全滤芯。在更换安全滤芯吋,需要人工封闭发动机进气道,以降低粉尘进入发动机的概率。因此,在更换安全滤芯较频繁的区域,因人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发动机进气管路密闭性不足,空气未经过滤直接进入发动机,进而导致发动机拉缸、功率下降、甚至整机报废等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ー种工程车辆及其空气过滤系统,以解决更换安全滤芯吋,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进气管路封闭不及时或密封性不足,进而使发动机拉缸甚至报废的问题。ー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ー种工程车辆用空气过滤系统,包括依次套设的外壳、主滤芯和安全滤芯,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ロ,还包括密封圈,连接于外壳的内壁,且抵压于主滤芯和安全滤芯第一端的端部;弾性机构,置于密封圈和排气ロ之间,用于在安全滤芯处于拆卸状态时,自动抵压于密封圈;以及在安全滤芯处于工作状态时,与密封圈之间具有设定距离。进ー步地,上述空气过滤系统中,弾性机构包括密封板和弾性部件;其中,密封板通过弹性部件与外壳的底面相连接,弾性部件用于在安全滤芯处于拆卸状态时推动密封板抵压于密封圈;安全滤芯底部的外壁凸设有抵压部,抵压部用于在安全滤芯处于工作状态时抵压于密封板,以使密封板与密封圈之间具有距离。进ー步地,上述空气过滤系统中,弾性部件为弹簧。进ー步地,上述空气过滤系统还包括压カ获取単元,设置于外壳的排气ロ处,用于获取外壳的排气ロ处的压カ值。进ー步地,上述空气过滤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与压カ获取単元相连接,用于接收压カ获取単元检测的压カ值,并在压カ值低于预设值时发出报警信息。进ー步地,上述空气过滤系统中,压カ获取単元为压カ传感器。工作状态时,该空气过滤系统中的弾性机构与密封圈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使空气经过该系统进入发动机管路中;更换安全滤芯时,弾性机构会随着安全滤芯的拆除而自动闭合,避免了环境中的粉尘直接进入发动机管路。另外,由于封闭过程自动完成,避免了滤芯更换过程中人工封闭管道的操作,降低了因人工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エ作效率。另ー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ー种工程车辆,其上安装有上述任ー种空气过滤系统。进ー步地,工程车辆为挖掘机。由于空气过滤系统具有上述效果,具有该空气过滤系统的工程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ー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专利技术空气过滤系统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空气过滤系统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空气过滤系统实施例中,密封板与密封圈处于接触状态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空气过滤系统实施例中,密封板与密封圈处于脱离状态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空气过滤系统实施中,压カ获取単元与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 外壳IA 排气 ロ2 主滤芯3 安全滤芯31 销4 密封圈5 压カ获取单元6 弾性部件7 密封板8 控制器具体实施例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參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參见图1,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空气过滤系统的优选实施例。该系统可以用于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车辆。如图所示,该系统至少包括外壳I、及设置在外壳I内的主滤芯2、安全滤芯3、密封圈4和管道封闭机构。參见图I及结合相关技术可知,主滤芯2套设在外壳I内,安全滤芯3套设在主滤芯2内。外壳I的第二端(图I中的右端)设置有进气ロ(图中未示出),外壳I的第一端(图I中的左端)设置有排气ロ 1A。进气ロ与外壳I和主滤芯2形成的环形空间IB相连通,排气ロ IA与安全滤芯3的内部空间3A相连通。外界空气经进气ロ进入外壳I和主滤芯2之间的环形空间,再经过主滤芯2、安全滤芯3两级过滤后,从排气ロ IA排出至工程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管路。可以看出,密封圈4连接于外壳I的内壁,且抵压于主滤芯2和安全滤芯3的第一端(图I中的左端,即靠近排气ロ IA的一端);同时,在主滤芯2和安全滤芯3的第二端(图中的右端)安装有端盖(图中未示出),以对主滤芯2和安全滤芯3形成的环形空间进行密封。具体操作时,密封圈4可以和外壳I加工为一体结构。弾性机构置于密封圈4和排气ロ IA之间,用于在安全滤芯3处于拆卸状态时,自动抵压于密封圈4,以使排气ロ IA与安全滤芯3的内部空间3A相隔离;以及,在安全滤芯3处于工作状态时,与密封圈4之间具有设定距离,以使排气ロ IA与安全滤芯4的内部空间3A相连通。安全滤芯3处于工作状态时,外界空气依次经过主滤芯2、安全滤芯3过滤后,通过密封圈4与弾性机构之间的间隙进入排气ロ 1A,最后进入发动机管路中參与燃烧;更换安全滤芯时,弾性机构会随着安全滤芯的拆除而自动抵压在密封圈4上,封闭进气管路,避免了环境中的粉尘直接进入发动机管路。另外,由于封闭过程自动完成,避免了滤芯更换过程中人工封闭管道的操作,降低了因人工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參见图I至图4,图中示出了弹性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所示,弹性机构包括密封板7和弾性部件6。其中,密封板7为圆形结构,置于密封圈4与排气ロ IA之间,且与外壳I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密封板7通过弹性部件6与外壳I的底面相连接。具体操作时,弾性部件6可以选择弹簧。从图2中可以看出,密封板7的外壁与外壳I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密封圈4的内壁与外壳I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以使密封板7可以抵压在密封圈4上。继续參见图I、图2,还可以看出,安全滤芯3底部的外壁凸设有抵压部31,抵压部31用于在工作状态时抵压在密封板7上,以使密封板7与密封圈4之间具有距离。具体操作时,抵压部31可以选择销,该销连接在安全滤芯3底部的外壁上。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工作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全滤芯3安装后,安全滤芯3上的抵压部31向下抵压外壳I底部的密封板7,使过滤后的空气进入排气ロ 1A。具体地,空气从进气ロ进入外壳I与主滤芯2围成的环形空间内,再依次经过主滤芯2、安全滤芯3过滤后,从密封板7和密封圈4之间的空隙进入密封板4下部的空间,最后经过排气ロ IA进入发动机,參与燃烧。此时,弾性部件6处于压缩状态。图3所示为安全滤芯3拆卸后,本实施例的封闭状态。安全滤芯3拆卸后,密封板7在弾性部件6回弾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抵压在密封圈4上,使安全滤芯3的内部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程车辆用空气过滤系统,包括依次套设的外壳(1)、主滤芯(2)和安全滤芯(3),所述外壳(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4),连接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且抵压于所述主滤芯(2)和所述安全滤芯(3)第一端的端部;弹性机构,置于所述密封圈(4)和所述排气口之间,用于:在所述安全滤芯(3)处于拆卸状态时,自动抵压于所述密封圈(4);以及在所述安全滤芯(3)处于工作状态时,与所述密封圈(4)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琳,何海容,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