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车联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技术的眩光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眩光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人眼,并在屈光介质内散射形成等效光幕亮度,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视标与背景的亮度对比,极大影响了驾驶员的可视范围。由于眩光是影响夜间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已有众多研究者致力于防眩技术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其中比较常见的构想有如下几种利用光的波动性,给车辆加装偏振片,过滤掉会造成眩光的光线;利用脉冲照明防眩技术,将前照灯光脉冲化,并使挡光板的开启时间宽度压缩到恰等于前照灯的闪光脉冲宽度,从而实现防眩;利用CCD抗光晕技术,在车内加装相应设备实现消亮处理等。但是这些方案有着各自不可避免的缺陷,偏振片过滤对反光类眩光和斜向来车眩光过滤效果不理想;灯光脉冲防眩容易防眩过度,影响驾驶者视距;利用CCD技术对像素亮度进行处理虽能解决各种眩光问题,但是对暗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视觉盲区。本专利技术主要致力于解决夜间行车场景下,由于远近光灯使用不当造成的眩光问题,通过远近光灯转换提示来实现眩光控制。方法是利用车联网实时通信来获取相邻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车联网技术的眩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车载终端间以固定频率(如1Hz)通过实时无线通信来与周围车辆交换自身的GPS信息,包括地面航向、经纬度坐标信息;(2)通过计算判断本车“地面航向”与邻车“地面航向”补角的夹角是否小于5度;(3)若步骤(2)中的夹角计算结果小于5度,则通过车载节点自身与相邻车节点各自的经纬度坐标计算出两车间的距离,判断距离是否小于300米;(4)若步骤(3)中两车间距离小于300米,则根据相邻两次的车辆距离计算结果判断车辆距离是否在减小;(5)若步骤(4)中两车距离在减小,则检测本车是否为远光灯信号,若是则通过显示屏模块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刘生,徐宏力,郭伟杰,李春杰,张冀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