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39527 阅读:3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双电磁离合器的多自由度机器人关节结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紧凑、动作灵敏、操作方便的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包括外壳、连接端和输出端,外壳内设有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控制部分,所述驱动机构由分装式电机、谐波减速器组成;所述传动机构由双电磁离合器、第一、二、三、四传动轴和第一、二输出端组成;所述分装式电机的输出轴端与第一传动轴连接,第一传动轴与谐波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谐波减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传动轴连接,第二传动轴与双电磁离合器的输入端连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器人
,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双电磁离合器的多自由度机器人关节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人类对机器人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越来越复杂的动作要求机器人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和多自由度,每个自由度都需要机器人关节来实现。机器人关节是实现机器人运动的基础部件,是整个机器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结构、重量、尺寸对机器人性能有直接影响。目前常见的机器人关节多是由电机、气缸、液压缸等驱动的单一自由度关节,为实现机器人的多自由度操作,每个关节都分别包括驱动、减速、传动等装置。因此,导致整个机器人结构复杂,重量和尺寸大;同时,多自由度机器人各关节中使用大量的电机和减速器,这些关键部件在机器人中所占的成本最高,机器人制造成本难以降低;这些弊端都阻碍了关节及机器人的进一步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机器人关节用一套电机、减速器装置在一个模块化关节中实现了二自由度运动,采用双电磁离合器实现一组驱动输出两组动力的要求,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紧凑、动作灵敏、操作方便的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种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包括外壳、连接端和输出端,外壳内设有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控制部分,所述驱动机构由分装式电机、谐波减速器组成;所述传动机构由双电磁离合器、第一、二、三、四传动轴和第一、二输出端组成;所述分装式电机的输出轴端与第一传动轴连接,第一传动轴与谐波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谐波减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传动轴连接,第二传动轴与双电磁离合器的输入端连接,双电磁离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四传动轴连接,上述第三传动轴与第一输出端的输入端连接,第四传动轴与第二输出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分装式电机具有定子、电枢、安装轴套和第一、二电机支撑板,分装式电机通过第一电机支撑板与关节外壳固定连接,上述安装轴套与第一传动轴套接。所述谐波减速器包括第一、二固定端盖、波发生器、刚轮、刚轮支撑板和柔轮,上述波发生器与第一传动轴连接,柔轮与第二传动轴连接,谐波减速器通过刚轮支撑板与关节外壳固定连接。所述双电磁离合器包括定子、转子、第一、二线圈、第一、二衔铁、第一、二摩擦片、第一、二簧片和第一、二法兰组成;上述定子通过固定板与关节外壳固定连接,转子与第二传动轴连接,上述第一法兰与第三传动轴连接,第二法兰上设有伞形主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端包括输出轴端、第一、二、三、四压板、第一、二、三轴承,上述输出轴端与第三传动轴连接,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二压板与关节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的负载输出轴端与第四传动轴连接,第四传动轴上设有与上述双电磁离合器第二法兰上的伞形主动齿轮啮合的伞形被动齿轮。所述第一、二输出端的轴向呈垂直角度。本技术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该关节用一套驱动系统实现两个自由度,结构紧凑、尺寸小、重量轻、成本低;2)两个自由度由双电磁离合器控制,不用频繁启停电机,动作灵敏、操作方便;3)由齿轮传动系统来控制第二个自由度的方向,可实现多种输出轴夹角,设计灵活、适应性强。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机器人关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连接端安装的电机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谐波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双电磁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I中第一输出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及内容,下文配合附图进行详细的实例说明。见图I至图6,本技术实施例中关节装置具有分装式电机I、谐波减速器2,双电磁离合器3和互相垂直的第一、二输出端6、7。本实施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传动系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齿轮对或其他传动形式实现,以实现不同角度的两输出端。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见图1,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由外壳、连接端12、第一、二输出端6、7组成。所述外壳用于支撑整个关节,夕卜壳内设有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控制部分。上述连接端12用于将关节与机器人其他部分连接,如连杆、其他关节、连接端口等;第一、二输出端用来输出动力。见图2,上述驱动机构由分装式电机I和谐波减速器2组成,所述传动机构由双电磁离合器3、第一、二、三、四传动轴8、9、10、11和第一、二输出端6、7组成。动力由分装式电机I驱动第一传动轴8,经谐波减速器减速2传递给第二传动轴9,再经双电磁离合器3通过第三、四传动轴10、11分别传递到第一、二输出端。如图3所示,分装式电机I固定在关节外壳上,包括定子1-1、电枢1-2、安装轴套1-3、第一、二电机支撑板1-4、1_5和电刷组装1-6。电机输出力矩端通过安装轴套1-3与第一传动轴8连接并由第一传动轴传递到谐波减速器,其中第二电机支撑板1-5带有散热片结构。如图4所示,谐波减速器2包括第一、二固定端盖2-1、2_2,波发生器2_3、刚轮2-4、刚轮支撑板2-5和柔轮2-6,波发生器与第一传动轴连接用来输入动力,柔轮与第二传动轴9连接,以输出动力。如图5所示,双电磁离合器3包括定子3-1、第一、二线圈3-2、3_3、转子轴承3-4、转子3-5、第一、二摩擦片3-6、3_7、固定板3-8、第一衔铁3_11、第一簧片3_12、第二衔铁3-9、第_■黃片 3-10 和第一、_■法兰 3-13、3-14。其中,转子3-5与第二传动轴9连接,用来输入动力,转子与第一、二法兰之间通过线圈、衔铁、簧片和摩擦片的联合控制实现互动。工作原理是转子与第二传动轴9相连,将动力传入离合器主动端;线圈通电时,定子、转子、衔铁形成磁回路,衔铁克服簧片的作用力吸引运动,与转子端摩擦片接触后产生摩擦力,正常运行时,衔铁与摩擦片无相对滑转,转子3-5将带动法兰一起转动;断电状态下簧片将衔铁拉回,转子与法兰断开互动联系,法兰停止运动。上述第一、二线圈、第一、二摩擦片、第一、二簧片和第一、二衔铁分别控制转子与第一、二法兰之间的联动关系,通过磁路设计,可保证两组衔铁运动分别由两线圈通断来独立控制,由第二传动轴输入的动力分别由第一、二法兰传递出去。给双电磁离合器第一线圈3-2通电,定子3-1、转子3-5、第一衔铁3_11形成磁回路,第一衔铁向转子移动,与第一摩擦片3-6接触发生滑移,随着电磁力不断增大,滑移结束,第一衔铁与第一摩擦片完全接合,第一衔铁的力矩通过第一簧片3-12传递给第一法兰 3-13,而第一法兰I与第三传动轴10连接,动力最终通过第三传动轴传递给第一输出端6 ;给第二线圈3-3通电时,定子3-1、转子3-5、第二衔铁3-9形成磁回路,第二衔铁向转子移动,与第二摩擦片3-7接触发生滑移,随着电磁力不断增大,滑移结束,第二衔铁与第二摩擦片完全接合,第二衔铁的力矩通过第二簧片3-10传递给第二法兰3-14,而第二法兰上设有伞形主动齿轮4,动力最终通过第四传动轴11传递给第二输出端7。第一、二线圈可以分别通电,也可以同时通电,分别对应关节的三种运动状态,即第一输出端旋转、第二输出端旋转、两个输出端同时旋转。如图6所不,第一输出端6包括输出轴端6-1、第一压板6-2、第一轴承6-3、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双电磁离合器的二自由度机器人关节装置,包括外壳、连接端(12)和输出端,外壳内设有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和控制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由分装式电机(1)、谐波减速器(2)组成;所述传动机构由双电磁离合器(3)、第一、二、三、四传动轴(8、9、10、11)和第一、二输出端(6、7)组成;所述分装式电机的输出轴端与第一传动轴(8)连接,第一传动轴与谐波减速器(2)的输入端连接,谐波减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传动轴(9)连接,第二传动轴与双电磁离合器(3)的输出端连接,双电磁离合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四传动轴(10、11)连接,上述第三传动轴与第一输出端(6)的输入端连接,第四传动轴与第二输出端(7)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露牛晓庆时张杰毕世书王美玲张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