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底部结构,包括后悬架、后车轮、地板、侧围和纵梁,在汽车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其位于后悬架和后车轮的前方,侧围的内侧,该导流板由底部导流板、过渡板、悬架导流板和轮胎导流板联为一体组成。具有该种底部结构的汽车的整车气动阻力能够得以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结构,特别是汽车的底部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在高速行驶时,风阻系数是影响油耗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参数。根据测试,当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时,就要有60%的动力输出用来克服风阻,而且随着车速的增加,这个比例还会直线上升,当汽车速度超过200km / h,就要有超过85%的动力输出是用于克服风阻。所以,控制风阻作为汽车行业中降低油耗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引起各汽车制造企业的重视。在良好的空气动力学造型的前提下,底盘平整化是降低整车风阻的有效途径。但 对于下车体采用多连杆后悬架的车型,底盘平整化比较难以实现,由于悬架形状复杂,之后的气流分离区域及紊流都较为严重,导致整车风阻难以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底部结构,以有效降低具有该种底部结构的汽车的整车气动阻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底部结构,包括后悬架、后车轮、地板、侧围和纵梁,在汽车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其位于后悬架和后车轮的前方,侧围的内侧,该导流板由底部导流板、过渡板、悬架导流板和轮胎导流板联为一体组成,其中过渡板位于底部导流板与悬架导流板之间,分别与底部导流板和悬架导流板联接,且底部导流板和悬架导流板分别位于过渡板的两侧,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10° 130° ,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15° 135° ;轮胎导流板位于悬架导流板的外侧,与悬架导流板联为一体并位于同一平面内,轮胎导流板前端联接有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底部导流板和过渡板的外侧联接有侧围安装支架,底部导流板和过渡板的内侧联接有纵梁安装支架,底部导流板前端靠外侧部分联接有地板安装支架;导流板通过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和侧围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侧围上,通过纵梁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纵梁上,通过地板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地板上。底部导流板前端边缘与所述地板接触,所述过渡板处于水平位置,悬架导流板的后端边缘与所述后悬架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这样能够达到最佳的降低整车风阻的效果。在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以及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以增强导流板的整体强度。设置在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以及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加强筋有两块,且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两块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大于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两块加强筋之间的距离。这样能够使导流板具有更加优化的强度性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底部结构,由于在后悬架和后车轮的前方,侧围的内侧安装了导流板,使汽车底盘气流直接冲击到后悬架的气流明显变少,在后悬架后方的紊流变少,底盘气流流动速度整体加快。气流经过以上变动,导致后悬架表面压力明显变小,后悬架后方区域湍动能损失变小,尾涡结构改善明显,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风阻。同时,该导流板还可以阻挡高速气流对汽车后轮的直接冲击,而且能够减少卷入后轮毂内的气体,因此能减少湍动损失及表面压力,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整车的风阻。该导流板可与汽车底盘集成设计及生产,不影响其他部件的安装,因其安装位置不靠近排气管,故对导流板材料无耐温性要求。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汽车底部结构的局部轴测示意图(汽车底部朝上);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汽车底部结构在另一方向上的局部轴测示意图(汽车底部朝上);图3是导流板的轴测示意图; 图4是导流板在另一方向上的轴测示意图;图5、图6和图7是导流板安装固定在汽车底部的局部轴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如图I至图7所示,该汽车底部结构包括后悬架7、后车轮6、地板10、侧围I和纵梁8,在汽车底部设置有导流板,该导流板由底部导流板2、过渡板3、悬架导流板5和轮胎导流板4联为一体组成,其中过渡板3位于底部导流板2与悬架导流板5之间,分别与底部导流板2和悬架导流板5联接,且底部导流板2和悬架导流板5分别位于过渡板3的两侧,底部导流板2与过渡板3之间的夹角为120°,在该角度所在的底部导流板2与过渡板3之间设置有两块加强筋18 ;悬架导流板5与过渡板3之间的夹角为125°,在该角度所在的悬架导流板5与过渡板3之间设置有两块加强筋14,并且,悬架导流板5与过渡板3之间的两块加强筋14之间的距离大于底部导流板2与过渡板3之间的两块加强筋18之间的距离。轮胎导流板4位于悬架导流板5的外侧,与悬架导流板5联为一体并位于同一平面内,轮胎导流板4前端内侧与悬架导流板5和过渡板3的外侧之间具有一通槽16,导流板安装时,该通槽16用于避让侧围I上的凸棱。轮胎导流板4前端联接有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13,底部导流板2和过渡板3的外侧联接有侧围安装支架12,底部导流板2和过渡板3的内侧联接有纵梁安装支架9,底部导流板2前端靠外侧部分联接有地板安装支架11,在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13、侧围安装支架12、纵梁安装支架9和地板安装支架11上均开设有卡接安装孔15。导流板通过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13和侧围安装支架12用卡扣19安装固定在侧围I上,通过纵梁安装支架9用卡扣19安装固定在纵梁8上,通过地板安装支架11用卡扣19安装固定在地板10上,并位于后悬架7和后车轮6的前方,侧围I的内侧,且底部导流板2前端边缘与所述地板10接触,所述过渡板3处于水平位置,悬架导流板5的后端边缘与所述后悬架7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上述底部导流板2与过渡板3之间的夹角亦可为110°或130°,悬架导流板5与过渡板3之间的夹角亦可为115°或135°。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底部结构,包括后悬架(7)、后车轮(6)、地板(10)、侧围(I)和纵梁(8),其特征在于在汽车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其位于后悬架和后车轮的前方,侧围的内侧,该导流板由底部导流板(2)、过渡板(3)、悬架导流板(5)和轮胎导流板(4)联为一体组成,其中过渡板位于底部导流板与悬架导流板之间,分别与底部导流板和悬架导流板联接,且底部导流板和悬架导流板分别位于过渡板的两侧,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10° 130°,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15° 135° ;轮胎导流板位于悬架导流板的外侦U,与悬架导流板联为一体并位于同一平面内,轮胎导流板前端联接有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13),底部导流板和过渡板的外侧联接有侧围安装支架(12),底部导流板和过渡板的内侧联接有纵梁安装支架(9 ),底部导流板前端靠外侧部分联接有地板安装支架(11);导流板通过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和侧围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侧围上,通过纵梁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纵梁上,通过地板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地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底部导流板()前端边缘与所述地板(10)接触,所述过渡板(3)处于水平位置,悬架导流板(5)的后端边缘与所述后悬架 (7)的最低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汽车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部导流板(2)与过渡板(3)之间,以及悬架导流板(5)与过渡板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筋(18、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底部导流板(2)与过渡板(3)之间,以及悬架导流板(5)与过渡板之间的加强筋(18、14)有两块,且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两块加强筋(14)之间的距离大于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两块加强筋(18)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底部结构,包括后悬架(7)、后车轮(6)、地板(10)、侧围(1)和纵梁(8),其特征在于:在汽车底部设置有导流板,其位于后悬架和后车轮的前方,侧围的内侧,该导流板由底部导流板(2)、过渡板(3)、悬架导流板(5)和轮胎导流板(4)联为一体组成,其中过渡板位于底部导流板与悬架导流板之间,分别与底部导流板和悬架导流板联接,且底部导流板和悬架导流板分别位于过渡板的两侧,底部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10°~130°,悬架导流板与过渡板之间的夹角为115°~135°;轮胎导流板位于悬架导流板的外侧,与悬架导流板联为一体并位于同一平面内,轮胎导流板前端联接有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13),底部导流板和过渡板的外侧联接有侧围安装支架(12),底部导流板和过渡板的内侧联接有纵梁安装支架(9),底部导流板前端靠外侧部分联接有地板安装支架(11);导流板通过轮胎导流板安装支架和侧围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侧围上,通过纵梁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纵梁上,通过地板安装支架安装固定在地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义林,赵志明,王俊,严旭,叶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