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块、调节件以及一对夹持块;所述固定块包括主体部以及由所述主体部两端向下延伸的两个侧臂部;两个侧臂部相互倾斜设置,形成夹槽;所述调节件穿过所述固定块的主体部,并与所述主体部螺纹配合;所述一对夹持块容置于所述夹槽内,可随所述调节件轴向移动并且可相互分离地连接所述调节件,所述一对夹持块的接触面为锯齿状,所述夹槽在两个侧臂部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一对夹持块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并且所述一对夹持块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夹槽在两个侧臂部的开口端部之间的宽度。采用这种夹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能够保证样件在插拔过程中具有较佳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夹持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插拔力试验的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插拔力试验机适用于各种连接器的插入力及拔出力测试。现有的插拔力试验机是采用夹持面较小并且光滑平整的导轨式夹持装置固定样件的。通常在采用插拔力试验机进行插拔力试验的过程中,由于夹持装置的夹持表面光滑,导致样件与其接触时摩擦力较小,致使样件在拔插过程中容易松动、稳定性差,从而导致试验数据偏差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能够保证样件在插拔过程中具有较佳稳定性的夹持装置。本技术的一种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块、调节件以及一对夹持块;所述固定块包括主体部以及由所述主体部两端向下延伸的两个侧臂部;两个侧臂部相互倾斜设置,形成夹槽;所述调节件穿过所述固定块的主体部,并与所述主体部螺纹配合;所述一对夹持块容置于所述夹槽内,可随所述调节件轴向移动并且可相互分离地连接所述调节件,所述一对夹持块的接触面为锯齿状,所述夹槽在两个侧臂部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一对夹持块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并且所述一对夹持块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夹槽在两个侧臂部的开口端部之间的宽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固定块呈倒置的“U”形,所述固定块的夹槽呈倒梯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固定块的主体部还设有贯穿的螺孔。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固定块的两个侧臂部之间夹槽的一侧还设有背板。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调节件包括螺杆,以及设置在所述螺杆两端的手柄和定位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调节件的螺杆与所述主体部螺纹配合,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固定块的夹槽内,所述手柄位于所述固定块外侧。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调节件的定位部大致垂直于螺杆的轴线方向延伸。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一对夹持块上互相相对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一对夹持块的一对定位槽形成倒置的“T”形,所述调节件的定位部容置在所述一对定位槽内。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一对夹持块形成倒置的梯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一对夹持块对称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夹持装置,通过将一对夹持块容置于固定块的夹槽内,并通过调节件带动夹持块沿夹槽上下移动以改变一对夹持块的一对锯齿状夹持面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夹持样件的目的,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夹持面积大,锯齿状的夹持面能有效增加夹持装置夹持样件的摩擦力,从而保证了样件夹持的稳定性和插拔力试验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夹持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夹持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照图I所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插拔力试验的夹持装置I包括固定块10、调节件11以及一对夹持块12。调节件11的下部穿过固定块10的上部,连接夹持块12的上部。固定块10大致呈倒置的“U”形,包括主体部102以及由主体部102两端向下延伸的两个侧臂部104。两个侧臂部104相互倾斜设置,从而在两个侧臂部104之间形成倒梯形的夹槽106。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之间形成的最大宽度大于其在两个侧臂部104的开口端部之间形成的宽度。在两个侧臂部104之间夹槽106的一侧还设有背板108,即背板108连接两个侧臂部104,并且将夹槽106的一侧开口封闭。在固定块10的主体部102还设有从主体部102外侧贯穿至夹槽106内的螺孔(未标号)。调节件11穿过固定块10主体部102内的螺孔,其下端与夹持块12连接。调节件11包括螺杆110、手柄111、定位部112及尾部113。螺杆110的螺纹可与固定块10主体部102的螺孔内的螺纹配合。定位部112和尾部113分别设置于螺杆110的相对两端。定位部112呈板状,大致垂直于螺杆110的轴线方向延伸,位于固定块10的夹槽106内。尾部113呈圆柱状,用于连接插拔力测试装置的力传感器(图未示)。手柄111套接并固定于螺杆110靠近尾部113的部位。尾部113和手柄111位于固定块10外侧。一对夹持块12容置在固定块10的夹槽106内。一对夹持块12同样形成倒置的梯形,即一对夹持块12上端的宽度大于一对夹持块12下端的宽度。并且该一对夹持块12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即其上端靠近固定块10主体部102的一端的宽度小于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之间形成的最大宽度,且大于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的开口端部之间形成的宽度。一对夹持块12优选对称设置,即各夹持块12大致呈直角梯形结构。一对夹持块12互相相对并且相邻设置可接触的表面为夹持面122,各夹持面122呈锯齿状,用以夹持样件。在一对夹持块12上部互相相对开设有定位槽124,定位槽124大致垂直于夹持面122设置,并且各夹持块12形成定 位槽124的上部的壁面较短,使得一对夹持块12的一对定位槽124形成倒置的“T”形,从而调节件11的定位部112可以容置在一对定位槽124内。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装置I使用在插拔力试验机上,并且优选夹持装置I上部通过力传感器固定在插拔力试验机支架上,而样件夹持在夹持装置I下部。需要夹持样件时,首先转动调节件11的手柄111,使其螺杆110相对固定块10向上移动,即从固定块10逐渐移出,同时其定位部112带动一对夹持块12在固定块10的夹槽106内向上移动,即向着固定块10的主体部102移动,这样由于固定块10的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的根部之间形成的宽度较宽,一对夹持块12可以沿着调节件11的定位部112移动而相对分开一定的距离,即可将样件放置于一对锯齿状的夹持面122之间。然后反向转动调节件11的手柄111,使螺杆110相对固定块10向下移动,即逐渐移入固定块10的夹槽106,同时其定位部112带动一对夹持块12在固定块10的夹槽106内向下移动,即远离固定块10的主体部102移动,这样由于固定块10的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的开口端部之间形成的宽度较窄,一对夹持块12在固定块10的夹槽106内被迫沿着调节件11的定位部112相向移动,从而使一对锯齿状夹持面122之间的距离变小以夹紧样件。本技术实施例的夹持装置1,通过将一对夹持块12容置于固定块10的倒梯形夹槽106内,并通过调节件11带动夹持块12沿倒梯形夹槽106上下移动以改变一对夹持块12的一对锯齿状夹持面122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夹持样件的目的,不仅结构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夹持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1)包括固定块(10)、调节件(11)以及一对夹持块(12);所述固定块(10)包括主体部(102)以及由所述主体部(102)两端向下延伸的两个侧臂部(104);两个侧臂部(104)相互倾斜设置,形成夹槽(106);所述调节件(11)穿过所述固定块(10)的主体部(102),并与所述主体部(102)螺纹配合;所述一对夹持块(12)容置于所述夹槽(106)内,可随所述调节件(11)轴向移动并且可相互分离地连接所述调节件(11),所述一对夹持块(12)的接触面为锯齿状,所述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之间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一对夹持块(12)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并且所述一对夹持块(12)接触时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夹槽(106)在两个侧臂部(104)的开口端部之间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丹,马芳武,杨国斌,何后裔,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