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行驶车系统,其目的在于即使在与多个行驶车对应的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行驶车系统(100)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辆行驶车,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10a),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18a);第二行驶车(10b),其具有向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18b);第一止挡部(41),其配置在轨道上、且与第一抵接部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挡部(42),其配置在轨道上、且与第二抵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辆行驶车的行驶车系统。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行驶车系统,众所周知有多辆行驶车在铺设于地面的轨道上在规定的行驶区域内往复行驶来搬运物品的行驶车系统。在这种行驶车系统中,在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部分,设置有用于防止行驶车彼此的碰撞的止挡部。并且,存在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变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进行止挡部的移动(參照专利文献I)。例如,在对多辆行驶车中的一台行驶车进行维护时,为了使进行维护的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与不进行维护的行驶车对应,进行各个行驶区域的变更。并且,行驶车在进行维护之后返回原本的行驶区域。具体地说,此时,操作人员通过从规定的位置撤除止挡部、或者将止挡部设置于规定的位置来进行各个行驶区域的变更。·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301609号公报在此类行驶车系统中,存在通过对多个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设置能够共用的行驶区域来提高行驶车的作业效率这ー需要。即使在此类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用于确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来防止行驶车离开规定的行驶区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与现有止挡部同样的止挡部设置在轨道上,则因利用止挡部来划分行驶车的行驶区域而无法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此类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驶车系统,即使在与多个行驶车对应的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配置有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个行驶车,其中,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该第一行驶车具有第一基台和向上述第一基台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第二行驶车,该第二行驶车具有第二基台和向上述第二基台的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上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配置于上述軌道上、且与上述第一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ニ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二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驶车不会被第二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限制行驶。根据上述情況,能够在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和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之间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止挡部来限定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二止挡部来限定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轨道用变更机构,该轨道用变更机构改变上述第一止挡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而且优选上述第一止挡部以及上述第二止挡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行进方向配置有多个。由此,由于相对于行进方向设置两处(或者更多)第一止挡部,因此,通过使其中任意一方移动至不与第一抵接部重叠的位置,操作人员能够不撤除或者设置止挡部而改变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可以认为第二止挡部也与此相同,由此能够使改变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行驶车用变更机构,该行驶车用变更机构改变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一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由此,例如通过改变第一抵接部在宽度方向的位置,使其移动至不与第一止挡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改变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可以认为该情况对于第二止挡部也相同。并且,优选上述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从上述轨道的端部隔开与上述第一行驶车在上 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由此,例如在第一行驶车因进行维护而停止的情况下,将第一行驶车配置于轨道上的端部。在该情况下,第一行驶车存在于从轨道上的端部到与第一行驶车在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之间的区域(以下设为第一维护区域)。因此,通过将第二止挡部配置于从轨道上的端部隔开该距离的位置,由此,在第一行驶车进行维护时、亦即存在于第一维护区域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二行驶车侵入维护空间。因此,进行第一行驶车的维护的操作人员能够不确认第二行驶车的状况而集中于维护作业。并且,优选行驶车系统还具备第三行驶车,该第三行驶车具有向下方突出、且在上述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上述第一抵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以及第三止挡部,该第三止挡部配置在上述轨道上、且与上述第三抵接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述第三止挡部位于从上述第二止挡部隔开与上述第二行驶车在上述行进方向的长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由此,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和第三抵接部沿宽度方向配置于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具有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行驶车不会被第二止挡部以及第三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三止挡部限制行驶。并且同样,具有第三抵接部的第三行驶车不会被第一止挡部以及第ニ止挡部限制行驶。根据上述情況,能够在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与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之间设置共用的行驶区域,并且能够利用第一止挡部来限定第一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二止挡部来限定第二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能够利用第三止挡部来限定第三行驶车的行驶区域的边界。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即使在多个行驶区域中存在共用的行驶区域的情况下,也能够配置用于限定行驶区域的边界的止挡部。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系统的简要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I中的行驶车的详细立体图。图3是在由第一行驶车的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行驶车系统的各个行驶车的基台与第一止挡部以及第二止挡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5的(a)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维护时的俯视图。图6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中的行驶车系统的各行驶车的基台与各个止挡部的位置关系,是由Y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图7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在通常运行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c)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二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图8的(a)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以及第ニ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b)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行驶车系统的第一行驶车以及第三行驶车在维护时的俯视图。图9的(a)是示出具有轨道用变更机构的第三止挡部以及第一止挡部的结构的简 要立体图,(b)是由第三止挡部以及第一止挡部的X方向以及Z方向限定的面上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Oa :第一行驶车;10b :第二行驶车;10c :第三行驶车;11、I la、I lb、I Ic :基台;12 :车轮;13 :支柱装置;14 :升降台;15 :移栽装置;16 :调整装置;17 :支承框架;18a :第一抵接部;18b :第二抵接部;18c :第三抵接部;30 :导轨;41、42、43 :第一止挡部;51、52 :第ニ止挡部;61、62、63 :第三止挡部;100、200 :行驶车系统;CL :中心线;A1、A21、A41 :第一行驶区域;A2、A22、A32、A62 :第二行驶区域;A12、A23、A33、A43、A53 :第三行驶区域;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驶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行驶车系统具有在轨道上往复行驶的多个行驶车,并且该行驶车系统具备:第一行驶车,该第一行驶车具有第一基台和向所述第一基台的下方突出的第一抵接部;第二行驶车,该第二行驶车具有第二基台和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向所述第二基台的下方突出,并且在与行进方向交差的宽度方向配置于不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位置重叠的位置;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配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第二止挡部,该第二止挡部配置于所述轨道上、且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押川诚享,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