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及其气液分离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801583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9-24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连接有进口管(2)和出口管(3),所述出口管(3)包括接口管部(31)及管本体部(32);所述接口管部(31)以其管口伸入到所述筒体(1)的上部腔体,并在所述筒体(1)的下部腔体位置所述接口管部(31)设有回油孔(31a);所述筒体(1)的上部腔体与所述管本体部(32)之间连接有平衡管路,以便所述管本体部(32)中的冷媒压力略小于所述筒体(1)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该气液分离器的结构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冷冻油量,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对其造成液击。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系统。(*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特别涉及ー种气液分离器。此外,本技术还涉及ー种包括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气液分离器一般用于中型及大型制冷系统中,安装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用于分离气态和液态制冷剂,使制冷剂均以气态的形式从压缩机吸气ロ进入压缩机,防止对压缩机造成液击;同时回收冷冻油到压缩机中,润滑压缩机,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并储存部分液态制冷剂。请參考图1,图I为现有技术中ー种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该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I',筒体I'连接有进ロ管2'和出口管3',出口管3'包括伸入筒体I'中的接ロ管部3' I及处于筒体I'外部的管本体部3' 2;接ロ管部3' I以其管ロ伸入到筒体I'的上部腔体,并在筒体I'的下部腔体位置接ロ管部3' I设有回油孔3' la。此外,如图I所示,筒体I'的两侧设有密封用的封头4'。工作时,气液混合态制冷剂自进ロ管2'进入筒体I'内腔,其中液体自上而下落到筒体Γ的下部腔体中,气体上浮在筒体Γ的上部腔体中,在外力的作用下,气体进入出口管3'的接ロ管部3' I并由管本体部3' 2导出,最终进入压缩机中;在该过程中,处于筒体P底部上的冷冻油通过回油孔3' Ia进入出口管3'中,最终进入压缩机对其润滑。然而,在上述过程中,由于虹吸,过量的冷冻油会通过回油孔3' Ia进入出口管3'中,从而压缩机造成液击,影响压缩机正常工作。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的气液分离器进行改进,从而一方面能够保证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冷冻油量,另ー方面还能够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对其造成液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ー种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的结构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冷冻油量,另ー方面还能够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对其造成液击。此外,本技术另ー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ー种包括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ー种气液分离器,用于制冷系统,包括筒体,所述筒体连接有进ロ管和出口管,所述出口管包括伸入所述筒体中的接ロ管部及处于所述筒体外部的管本体部;所述接ロ管部以其管ロ伸入到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并在所述筒体的下部腔体位置所述接ロ管部设有回油孔;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与所述管本体部之间连接有平衡管路。优选地,所述平衡管路为毛细管。优选地,所述平衡管路包括连通管及设于该连通管上控制其流通面积的节流阀。优选地,所述管本体部包括与制冷系统的压缩机连接的接ロ端,所述平衡管路进一步连接于所述接ロ端上。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外部进ー步设有安装板。优选地,所述筒体的两端进一步设有密封用的封头。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上述任ー项所述的气液分离器,所述管本体部以其接ロ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用于制冷系统,包括筒体,所述筒体连接有进ロ管和出口管,所述出口管包括伸入所述筒体中的接ロ管部及处于所述筒体外部的管本体部;所述接ロ管部以其管ロ伸入到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并在所述筒体的下部腔体位置所述接ロ管部设有回油孔;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与所述管本体部之间连接有平衡管路,以便所述管本体部中的冷媒压カ略小于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工作时,气液混合态制冷剂自进ロ管进入筒体内腔,其中液体自上而下落到筒体的下部腔体中,气体上浮在筒体的上部腔体中,在外力的作用下,气体进入出ロ管的接ロ管部并由管本体部导出,最终进入压缩机中;在该过程中,处于筒体底部上的冷冻油通过回油孔进入出ロ管中,最终进入压缩机对以润滑。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所述管本体部中的冷媒压カ小于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因而可以使得必须的冷冻油量通过回油孔进入出口管中,进而进入压缩机对其润滑;同时,又由于所述管本体部中的冷媒压カ仅仅是略小于所述筒体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因而又可以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中造成液击,从而能够保证压缩机正常エ作。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一方面能够保证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冷冻油量,另ー方面还能够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对其造成液击。此外,本技术所提供包括上述气液分离器的制冷系统,其技术效果与上述技术效果相同,因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ー种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I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r 筒体;2'进ロ管;3'出口管;3' I接ロ管部;3' Ia回油孔;3' 2管本体部;4f 封头。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I 筒体;2 进ロ管;3出口管;31接ロ管部;31a回油孔;32管本体部;32a接ロ端;4毛细管;5安装板;6 封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的结构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冷冻油量,另ー方面还能够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 对其造成液击。此外,本技术另ー个核心为提供ー种包括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系统。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请參考图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用于制冷系统,包括筒体1,筒体I连接有进ロ管2和出口管3,出口管3包括伸入筒体I中的接ロ管部31及处于筒体I外部的管本体部32 ;接ロ管部31以其管ロ伸入到筒体I的上部腔体,并在筒体I的下部腔体位置接ロ管部31设有回油孔31a ;此外,如图2所示,筒体I的两侧设有密封用的封头6,该筒体I的圆周外侧壁上还设有安装用的安装板5。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技术所提供的气液分离器的筒体I的上部腔体与管本体部32之间连接有平衡管路,以便管本体部32中的冷媒压カ略小于筒体I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工作时,气液混合态制冷剂自进ロ管2进入筒体I内腔,其中液体自上而下落到筒体I的下部腔体中,气体上浮在筒体I的上部腔体中,在外力的作用下,气体进入出口管3的接ロ管部31并由管本体部32导出,最终进入压缩机中;在该过程中,处于筒体I底部上的冷冻油通过回油孔31a进入出ロ管3中,最终进入压缩机对以润滑。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管本体部32中的冷媒压カ小于筒体I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因而可以使得必须的冷冻油量通过回油孔31a进入出口管3中,进而进入压缩机对其润滑;同时,又由于管本体部32中的冷媒压カ仅仅是略小于筒体I的上部腔体中的冷媒压力,因而又可以避免过多的冷冻油进入压缩机中造成液击,从而能够保证压缩机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平衡管路的平衡作用,系统的压缩机刚启动时,管本体部32中的压カ与筒体I的上部腔体的压カ的比值为O. 9左右;当系统正常运行时,管本体部32中的压カ与筒体I的上部腔体的压カ的比值为O. 95左右;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上述措辞“略小干”的涵义作出解释亦即管本体部中的压カ与筒体I的上部腔体的压カ的比值大于O.85,小于O. 98,在该范围内的数值均属于“略小于”的含义范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作出进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ー种气液分离器,用于制冷系统,包括筒体(I),所述筒体⑴连接有进ロ管⑵和出口管(3),所述出口管(3)包括伸入所述筒体(I)中的接ロ管部(31)及处于所述筒体(I)外部的管本体部(32);所述接ロ管部(31)以其管ロ伸入到所述筒体(I)的上部腔体,并在所述筒体(I)的下部腔体位置所述接ロ管部(31)设有回油孔(31a);其特征在干, 所述筒体(I)的上部腔体与所述管本体部(32)之间连接有平衡管路。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管路为毛细管(4)。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管路包括连通管及设于该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