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65951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0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该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包括承载体(10),在承载体(10)的一侧固定有校正伸缩缸(20),其中,在承载体(10)的另一侧固定有配重件(3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无需借助操作人员的操作便可以保持平衡位置,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因为省去了调整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平衡位置的步骤,可以相应减少校正的工作时间,提高整个生产线的工作节拍。(*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技术背景 车架是汽车的基本的承载机构,车架的强度、稳定性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通常发动机、控制系、车身等都是安装在车架上。在车架的铆接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车架宽度超过设计要求的情况,具体而言,车架左右纵梁的外侧之间的宽度超过设计要求,从而可能造成其他部件无法正常安装,即使能够安装其他部件,在汽车行驶时,也可能对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对车架总成进行宽度校正,以保证车架总成宽度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准确地安装其他部件。如图I所示,现有的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通常会在一侧安装校正油缸20,导致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一侧的重量大于另一侧的重量,使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朝向一侧倾斜,因而在校正过程中无法使车架均衡受力,出现校正偏差。为此,在实际校正工序中,需要操作人员对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另一侧施加向下的力,保持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处于平衡位置后再进行校正作业。这样,既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增加了校正工作时间,使整个生产线的工作节拍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该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可以减少校正的工作时间,提高整个生产线的工作节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该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包括承载体,在承载体的一侧固定有校正伸缩缸,其中,在承载体的另一侧固定有配重件。具体地,所述承载体包括横板和从该横板两端垂直延伸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校正伸缩缸固定在所述第一夹持板上,所述配重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夹持板上,并且所述配重件与所述校正伸缩缸相对于所述横板的中心线对称。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内侧上设置有垫块,该垫块与所述校正伸缩缸相对应,所述配重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夹持板的外侧。优选地,在所述配重件上安装有把手。优选地,在所述承载体上固定有吊链。在本技术中,由于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无需借助操作人员的操作便可以保持平衡位置,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因为省去了调整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平衡位置的步骤,可以相应减少校正的工作时间,提高整个生产线的工作节拍。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的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技术的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承载体11横板12第一夹持板 13第二夹持板14吊链20校正伸缩缸30配重件40垫块50 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附图中的上、下方向。本技术的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主要用于对车架总成的外侧宽度进行缩小校正,但是其实际应用范围不限于此。参见图2,本技术的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主要可以包括承载体10,在承载体10的一侧固定有校正伸缩缸20,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承载体10的另一侧固定有配重件30。其中,配重件30主要用于平衡校正伸缩缸20的重量,因而配重件30的形状、材质以及固定方式可以是任意的。而校正伸缩缸20也可以是多种类型,例如气缸或液压缸等。此外,选取的配重件30的重量应当根据校正伸缩缸20的重量、安装位置以及配重件30自身的安装位置以确定。凡是能够使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实物重心与几何中心保持一致即可,本技术对此不作过多限定。由于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无需借助操作人员的操作便可以保持平衡位置,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因为省去了调整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的平衡位置的步骤,可以相应减少校正的工作时间,提高整个生产线的工作节拍。具体地,如图2所示,承载体10可以包括横板11和从该横板11两端垂直延伸的第一夹持板12和第二夹持板13,校正伸缩缸20固定在第一夹持板12上,配重件30固定在第二夹持板13上。其中,如图所示,可以在第一夹持板12上设置通孔,使校正伸缩缸20的缸体穿过通孔后固定在第一夹持板12上,配重件30则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夹持板13上。如上所述,本技术不对校正伸缩缸20和配重件30分别位于夹持板上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但是,可以理解,优选的是使配重件30和校正伸缩缸20相对于横板11的中心线对称。这样,不用考虑过多因素,只要使用与校正伸缩缸20重量相同的配重件30即可快速地找准平衡位置。优选地,在第二夹持板13的内侧上设置有垫块40,该垫块40与校正伸缩缸20相对应。更具体地,垫块40与校正伸缩缸20的活塞杆的相对应,以保证在校正车架总成时,垫块40与校正伸缩缸20的活塞杆的位置相对称,这样,左右纵梁可以受到相同的力,从而保证左右纵梁具有相同的缩小量。由于第二夹持板13的内侧上设置有垫块40,此时,可以将配重件30固定在第二夹持板13的外侧。可以理解,在同时设置垫块40和配重件30的情况下,应当是垫块40和配重件30总重量与校正伸缩缸20的重量相当。另外,从图上还可以看出,在配重件30上安装有把手50,便于操作人员对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进行移动等操作。此外,可以想象,本技术可以将承载体10支撑在某个部件上对车架总成进行校正。优选地,在承载体10上固定吊链14,通过吊链14将整个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悬置,减少占地空间,同时也方便进行多个位置的校正。在进行校正作业时,首先使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和车架总成就位,使车架的左右纵梁位于校正伸缩缸20和垫块40之间,然后控制校正伸缩缸20,使活塞杆伸出,由于承载体10为一体,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两个纵梁受到相同的力后同时缩小。在车架总成外宽达到设计标准后,操作校正伸缩缸20,使活塞杆收回后移开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完成校正作业。如果还需要对车架总成其他位置的宽度进行校正,将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移动至相应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由于校正伸缩缸20的活塞杆具有一定行程,因此,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可以对多个型号的汽车进行校正。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只要其不违背本技术的思想,同样应当视为本技术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1.一种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该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包括承载体(10),在承载体(10)的一侧固定有校正伸缩缸(20),其特征在于,在承载体(10)的另一侧固定有配重件(30)。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架总成宽度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10)包括横板(11)和从该横板(11)两端垂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春雷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