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不饱和羧酸接枝聚丙烯共聚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638900 阅读:2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04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是一种制备不饱和羧酸接枝聚丙烯共聚物的方法。分别将按重量45-300份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溶于280份N,N-二甲基甲酰胺、100份过氧化二苯甲酰溶于770份二甲苯,再与300份聚丙烯颗粒、45-700份苯乙烯混合,N2气氛下于室温搅拌1小时,100-130℃反应0.5-2小时得到产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反应工艺简单、无环境污染、后处理容易,所得接枝聚丙烯因含有氨基酸残基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聚丙烯接枝改性方法。
技术介绍
聚丙烯具有熔点高、耐热性好、密度小、力学性能优异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包装材料、机械零部件、家用电器、医疗器械、合成纤维等领域。在最近20年的时间里,聚丙烯在通用塑料中持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尽管聚丙烯有众多优点,但是,聚丙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大缺点是耐寒性差,低温易脆断;其次是收缩率大,抗蠕变性差,制品尺寸稳定性差,容易产生翘曲变形;与传统工程塑料相比,聚丙烯还存在耐候性差,耐光、耐热及抗老化性差,亲水及抗静电性能差,涂饰、着色和黏合等二次加工性能差,与其他聚合物和无机填料的相容性差。从而限制了聚丙烯的进一步应用。为了改进其性能,提高其应用范围,需对聚丙烯进行改性。聚丙烯的化学接枝改性方法有溶液接枝法、熔融接枝法和固相接枝法等。其中前两种方法需要在高温下反应,聚丙烯分子链很容易发生断链而降解,这使得接枝改性后聚丙烯的性能有明显的下降。固相接枝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接枝改性方法,与其他接枝方法相比,它具有反应温度低(一般为90 120°C,低于聚合物的熔点)、操作压力低(一般为常压)、反应设备的通用性大、副反应较少、无溶剂污染、后处理简单等优点。但是,固相接枝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固相接枝法很难达到高的接枝率,且反应过程中容易出现物料粘结成块、搅拌和传热不均匀等现象。通过引入合适的辅助接枝单体,不仅可以有效阻止聚丙烯在接枝过程中的降解副反应,还有助于提高产物的接枝率。目前常用的聚丙烯固相接枝单体主要有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这些单体往往都具有较大的毒性,且沸点低,易挥发或升华,对现场操作人员的眼睛和皮肤带来严重伤害,给实际生产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工艺简单、无环境污染、后处理容易,能够得到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接枝聚丙烯的制备不饱和羧酸接枝聚丙烯共聚物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分别将按重量45-300份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溶于280份N,N- 二甲基甲酰胺、 100份过氧化二苯甲酰溶于770份二甲苯,再与300份聚丙烯颗粒、45-700份苯乙烯混合, N2气氛下于室温搅拌I小时,100-130°C反应O. 5-2小时得到产物。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包括所述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是通过丙烯酰氯和氨基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所得到的接枝单体,起反应通式表述为权利要求1.,其特征是分别将按重量45-300 份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溶于280份N,N- 二甲基甲酰胺、100份过氧化二苯甲酰溶于770 份二甲苯,再与300份聚丙烯颗粒、45-700份苯乙烯混合,N2气氛下于室温搅拌I小时, 100-130°C反应O. 5-2小时得到产物。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是 所述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是通过丙烯酰氯和氨基酸在碱性条件下反应所得到的接枝单体,起反应通式表述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其特征是 所述氨基酸为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所对应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分别为I-丙烯酰吡咯烷-2-羧酸、2-丙烯酰胺基乙酸、2-丙烯酰胺基丙酸、2-丙烯酰胺基-3-甲基丁酸。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其特征是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和苯乙烯的重量比优选30 70至70 30。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是。分别将按重量45-300份的不饱和羧酸接枝单体溶于280份N,N-二甲基甲酰胺、100份过氧化二苯甲酰溶于770份二甲苯,再与300份聚丙烯颗粒、45-700份苯乙烯混合,N2气氛下于室温搅拌1小时,100-130℃反应0.5-2小时得到产物。本专利技术反应工艺简单、无环境污染、后处理容易,所得接枝聚丙烯因含有氨基酸残基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文档编号C08F220/60GK102603982SQ20121006616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4日专利技术者常秀娟, 张立芬, 徐晓冬, 朱元棋, 李林萍, 邱蕾蕾 申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晓冬常秀娟邱蕾蕾张立芬李林萍朱元棋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