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7557496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4 0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车行道的排水性沥青路面结构,该排水性沥青路面表面层为透水面层,下设防水粘层,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外侧设置排水侧石,排水侧石设有横向排水通道,所述透水面层与横向排水通道连接,侧石外设透水性排水系统,该透水性排水系统内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排水性沥青路面雨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的缺点,在安全性、生态性、节能性和经济性方面均体现了功能优势。(*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道路路面排水的
,具体地说是一种主要用于排水性浙青路面的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道路网的完善,城市地面覆盖率越来越高。目前城市道路路面多采用密实、不透水材料铺筑,使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1)雨季时的大量雨水排泄将大大增加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2)路表积水在行驶车辆的作用下飞溅,对周边车辆和行人安全产生不利影响;3)密实、不透水的路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扬尘污染重;4)路面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使城市中用来调节小气候的地表植物生长困难, 热岛效应突出。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中采取安全、生态环保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排水性浙青路面具有抗滑性能好、吸音降噪和雨天表面不积水、行车更安全等优点,是一种高质量环保型路面,近年来被应用于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城市道路建设中。为确保排水性浙青路面迅速排除路表降水,减少路表水膜厚度,减少雨水飞溅产生的水雾,提高行车安全,排水性浙青路面应设置边缘排水系统。目前边缘排水系统多采用结构形式,通过纵向排水管或排水槽和横向出水管,最终接入市政排水管道。采用此种路面排水方法,排水性浙青路面仅解决了雨天表面不积水,行车更安全,减少扬尘污染的问题,但并未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1)还原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2)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3) 改善城市地表温度、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克服现有排水性浙青路面功能上的一些不足,较好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该排水性浙青路面表面层为透水面层,下设防水粘层,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外侧设置排水侧石,排水侧石设有横向排水通道,侧石外设透水性排水系统,所述车行道透水面层通过横向排水通道与透水性排水系统连通,该透水性排水系统内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在本技术中,车行道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不设边缘排水系统,路面雨水垂直通过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外侧排水侧石,排入外侧碎石盲沟排水系统。本技术克服了排水性浙青路面雨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的缺点,通过外侧特殊排水侧石和透水性排水系统,将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排出,并渗入至外侧土壤的地下,还原成地下水。本技术还可同时解决透水人行道的纵向排水问题。在集中降雨路基土壤来不及吸收雨水时,多余的雨水通过碎石垫层中的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体现了以下功能优势1)安全性雨天表面更不易积水,行车更安全;进入管道水量的减少,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度;2)生态性还原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更利于道路范围内植物的生长;3)节能性改善城市地表温度、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4)经济性利用特殊排水侧石代替路面两侧的纵向排水管,减少工程投资;进入管道水量的减少也减轻了对城市管道排水系统的负担和改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一的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一的又一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一的道路路面排水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二的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二的又一道路路面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例二的道路路面排水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的道路排水侧石透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的道路雨水进水口侧石示意图。图9为图8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一种道路路面排水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该排水性浙青路面表面层为透水面层,下设防水粘层,其特征在于在路面外侧设置排水侧石,排水侧石设有横向排水通道,所述车行道透水面层与横向排水通道连接,侧石外设透水性排水系统,该透水性排水系统内设纵向排水透水管,所述纵向排水透水管连接至雨水窨井,雨水窨井与车行道的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之间设有雨水进水口侧石。图1 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车行道的外侧为人行道,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设排水侧石。如图1所示,车行道路面横坡为1. 5% m。车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11、 防水粘层12、不透水中下面层13、封层、不透水基层、垫层和上路床,人行道从上到下分别设透水面层2、砂垫找平层3、透水基层4、透水垫层5、蓄水扩散层6,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为碎石盲沟排水系统,与同样采用级配碎石的人行道透水垫层连为一体,车行道透水面层通过横向排水通道与该碎石盲沟排水系统连通, 在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底部设有纵向排水透水管7,其中车行道的不透水基层和垫层的边缘与排水侧石及底部的透水性侧石基础、级配碎石层、蓄水扩散层接触,且接触面采用防渗土工布隔离。车行道透水面层采用多孔性浙青混合料,防水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浙青防水粘层, 不透水中下面层采用密集配浙青混凝土,封层采用乳化浙青稀浆封层,不透水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垫层采用级配碎石,上路床采用5%石灰土,实施中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组合表面层为多孔性浙青混合料(0GFC级配或DA级配),下设防水粘层,浙青砼中下面层以下结构均为不渗水常用结构,在此不作具体描述。侧石外侧如为人行道时,人行道采用透水路面结构,路面横坡为1 2%,透水面层为透水材料2 (多孔性浙青混合料或透水砼或钢渣砼或透水人行道砖),透水找平层3 (专用钢渣透水集料或砂垫层),透水基层为透水砼或级配碎石4,透水垫层为级配碎石5。为了防止降水过大,地下水来不及吸收,垫层下还设置了中粗砂(细度模数2. 3 3. 7)的蓄水扩散层6 ;在侧石外侧靠近车行道外侧设带纵向排水透水管7的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纵向排水透水管依据进水口的间距(30m 40m),接入市政管道雨水窨井8。图2为雨水窨井处的排水横断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设雨水窨井,上述纵向透水管延伸至该雨水窨井,雨水窨井的下部设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雨水窨井靠车行道一侧设雨水进水口侧石,所述雨水进水口侧石设有横向排水口,该横向排水口内设隔栅。纵向排水透水管接入雨水窨井方向的侧墙上预留大小合适的开孔。图4 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车行道的外侧为绿化设施带,车行道和绿化设施带之间设排水侧石。如图4所示,车行道的设置与上一实施例相同,而绿化设施带下部均为种植土,排水侧石底部设透水性侧石基础,透水性侧石基础的底部和外侧为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其中车行道的不透水基层和垫层的边缘与排水侧石及底部的透水性侧石基础、碎石盲沟排水系统及种植土接触,且接触面采用防渗土工布隔离。种植土与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接触面采用针刺无纺土工布隔离。在碎石盲沟排水系统的底部设有纵向排水透水管。如图5所示,在车行道和绿化设施带之间设有雨水窨井,纵向排水透水管连通雨水窨井,雨水窨井靠车行道一侧设雨水进水口侧石,雨水窨井下部设设排水管排入市政管道。在本技术中排水性浙青路面结构不设边缘排水系统,路面雨水垂直通过透水面层达到不渗水的防水粘层,然后通过横坡和外侧排水侧石,排入外侧透水性排水系统。一般情况下,雨水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缨徐健彭彬史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