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550912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提供一基底,上述基底在其一表面具有一鳍状物;以及形成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还具有:在上述鳍状物上形成一栅极堆叠结构;在上述栅极堆叠结构的一侧壁上形成一薄层间隙壁;及以外延的方式从上述鳍状物生长一外延区。在上述外延区的外延生长的步骤之后,在上述薄层间隙壁的一外缘上形成一主间隙壁。在形成上述主间隙壁的步骤之后,执行一深源/漏极掺杂步骤,以形成上述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一深源/漏极区。本发明专利技术会得到减低漏电流的效果,但是未牺牲短沟道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半导体装置,特别涉及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 effecttransistors ;finFETs)的轻惨杂源 / 漏极(lightly doped source and drain ; LDD)区与外延区的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集成电路尺寸的缩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oxide-semiconductor ; M0S)装置的尺寸日益变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的结深度也随之缩减,这样的缩减导致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的制造上面临了技术上的难题。例如,为了减少源极与漏极的电阻,较小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需要较高的源极与漏极的掺杂物浓度及/或较大的结深度。然而,较高的掺杂物浓度,特别在轻掺杂源/漏极(lightly dopedsource and drain ;LDD)区会造成漏电流的增加,而轻掺杂源/漏极区的结深度的增加,会造成所制造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装置的短沟道特性的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含提供一基底,上述基底在其一表面具有一鳍状物;以及形成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还具有在上述鳍状物上形成一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提供一基底,该基底在其一表面具有一第一鳍状物;以及形成一第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具有:在该第一鳍状物上形成一第一栅极堆叠结构;在该第一栅极堆叠结构的一侧壁上形成一第一薄层间隙壁;从该第一鳍状物以外延的方式生长一第一外延区;在该第一外延区的外延生长步骤之后,在该第一薄层间隙壁的外缘上形成一第一主间隙壁;及在形成该第一主间隙壁的步骤之后,执行一第一深源/漏极掺杂步骤,以形成该第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第一深源/漏极区。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3.09 US 12/720,476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提供一基底,该基底在其一表面具有一第一鳍状物;以及形成一第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具有 在该第一鳍状物上形成一第一栅极堆叠结构; 在该第一栅极堆叠结构的一侧壁上形成一第一薄层间隙壁; 从该第一鳍状物以外延的方式生长一第一外延区;在该第一外延区的外延生长步骤之后,在该第一薄层间隙壁的外缘上形成一第一主间隙壁;及在形成该第一主间隙壁的步骤之后,执行一第一深源/漏极掺杂步骤,以形成该第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第一深源/漏极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还包含在该第一外延区的外延生长步骤之前,执行一注入步骤以在该第一鳍状物中形成一轻掺杂源/漏极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为N型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且该第一外延区包含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在该第一鳍状物的上表面上,该第二部分在该第一鳍状物的一侧壁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中该第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为P型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且还包含在该第一外延区的外延生长步骤之前,使该第一鳍状物凹入而形成一凹部,该第一外延区则在该凹部中生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还包含形成一第二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具有在一第二鳍状物上形成一第二栅极堆叠结构,其中该第二鳍状物位于该基底的该表面上;在该第二栅极堆叠结构的一侧壁上形成一第二薄层间隙壁;在该第二鳍状物上以外延的方式生长一第二外延区,其中该第二外延区包含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该第一部分在该第二鳍状物的上表面上,该第二部分在该第二鳍状物的一侧壁上;在该第二外延区的外延生长步骤之后,在该第二薄层间隙壁的外缘上形成一第二主间隙壁;及在形成该第二主间隙壁的步骤之后,执行一第二深源/漏极掺杂步骤,以形成该第二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第二深源/漏极区。6.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提供一半导体基底,该半导体基底在一 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内具有一第一鳍状物、在一 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内具有一第二鳍状物;在该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区中形成一 P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其具有 在该第一鳍状物上形成一第一栅极堆叠结构; 在该第一栅极堆叠结构的一侧壁上形成一第一薄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大文朱哲民李宗鸿曾志宏林彦君吴忠政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