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07899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器件具备使用反向器电路的SRAM,该反向器电路具有:第1栅极绝缘膜(192),用以包围第1岛状半导体层(109)周围;第1栅极电极(183),用以包围第1栅极绝缘膜周围;第2栅极绝缘膜(192),用以包围第1栅极电极周围;第1筒状半导体层(133),用以包围第2栅极绝缘膜周围;第1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149),形成于第1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第2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153),形成于第1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第1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161),形成于第1筒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及第2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163),形成于第1筒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半导体器件中,尤以使用属于具有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构造的栅极电极的场效应晶体管的MOS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已迈入高集成化 的方向。随着此高集成化,其中所使用的MOS晶体管,其微细化已进展至纳米(nano)领 域。在MOS晶体管构成属于数字(digital)电路的基本电路之一的反向器(inverter)电路 (NOT电路)时,若该MOS晶体管的微细化进展,泄漏(leak)电流的抑制会变得困难, 使得可靠性因为热载子(hot carrier)效应而降低。此外,从确保必要电流量的要求而言, 会有无法谋求电路占有面积的尺寸降低(sizedown)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种问题,提出一 种具有将源极、栅极、漏极对衬底朝垂直方向配置而成的岛状半导体层,且由栅极将该 岛状半导体层予以包围的构造的环绕式栅极晶体管(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 SGT), 及提出一种使用 SGT 的 CMOS 反向器电路((S.Watanabe、K.Tsuchida、D.Takashima、 Y. Oowaki > A.Nitayama、K.Hieda、H. Takato > K. Sunouchi > F.Horiguchi、K. Ohuchi > F.Masuoka、H.Hara、一种使用SGT的超高密度DRAM的新型电路技术(“ ANovel Circuit Technology with 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s (SGT ' s) for UltraHigh Density DRAM' s”)、IEEE JSSC> 第 30 卷、第.9 期、1995 年.))。属于数字电路的衬底电路之一的反向器电路,由ρ沟道型MOS晶体管(pMOS晶 体管)与η沟道型MOS晶体管CnMOS晶体管)所构成。由于空穴(hole)的移动率为电 子的移动率的一半,因此在反向器电路中,pMOS晶体管的栅极宽度,需设为nMOS晶体 管的栅极宽度的2倍。因此,在现有技术使用SGT的CMOS反向器电路中,由串联连接 的2个pMOS SGT及1个nMOS SGT所构成。SP,现有技术使用SGT的CMOS反向器 电路由总计3个岛状半导体所构成。利用此种使用SGT的CMOS反向器电路来构成SRAM (静态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时,由2个反向器电路与2个选择晶体管所构成。此 时,若利用现有技术使用SGT的CMOS反向器电路,则需4个pMOSSGT及4个pMOS SGT。 S卩,在利用现有技术使用SGT的CMOS反向器电路的SRAM中,由总计8个岛 状半导体所构成。如此,若利用使用SGT的CMOS反向器电路的SRAM由8个岛状半 导体层所构成,则在谋求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化方面会成为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有鉴于所述实情而研发,其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使用SGT的SRAM,而 可实现高集成化的半导体器件。(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具备配置于衬底行列方向的第1行(row)第 1列(column)的第1反向器电路;所述第1反向器电路具有第1岛状半导体层;第1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1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1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1栅极绝缘膜周围;第2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1栅极电极周围;第1筒状半导体层,用以包围所述第2栅极绝缘膜周围;第1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 分;第2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 分;第1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筒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 分;及第2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筒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 分;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底行列方向的第2行第2列的第2反向器电路;所述第2反向器电路具有第2岛状半导体层;第3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2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2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3栅极绝缘膜周围;第4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2栅极电极周围;第2筒状半导体层,用以包围所述第4栅极绝缘膜周围;第3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 分;第4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 分;第3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筒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 分;及第4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筒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 分;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底行列方向的第1行第2列的第1选择晶体管;所述第1选择晶体管具有第3岛状半导体层;第5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3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3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5栅极绝缘膜周围;第5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3岛状半导体层的上部; 及第6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3岛状半导体层的下部;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底行列方向的第2行第1列的第2选择晶体管;所述第2选择晶体管具有第4岛状半导体层;第6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4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4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6栅极绝缘膜周围;第7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4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及第8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4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 分;还具备第9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与所述第2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 导体层、所述第2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及所述第8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 度半导体层相邻接;及第10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与所述第4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 半导体层、所述第4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及所述第6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 浓度半导体层相邻接;且具有半导体与金属的第1化合物层,与所述第1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相 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2化合物层,与所述第1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相 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3化合物层,与所述第2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 所述第9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及所述第8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 层相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4化合物层,与所述第7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相 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5化合物层,与所述第3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相 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6化合物层,与所述第3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相 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7化合物层,与所述第4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 所述第10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及所述第6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 体层相邻接;半导体与金属的第8化合物层,与所述第5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相 邻接;第1接触部(contact),用以将所述第1栅极电极与所述第7化合物层予以电性连 接;及第2接触部,用以将所述第2栅极电极与所述第3化合物层予以电性连接。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反向器电路中,所述第1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为第In+型半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衬底行列方向的第1行第1列的第1反向器电路;所述第1反向器电路具有:第1岛状半导体层;第1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1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1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1栅极绝缘膜周围;第2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1栅极电极周围;第1筒状半导体层,用以包围所述第2栅极绝缘膜周围;第1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第2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第1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筒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及第2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1筒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底行列方向的第2行第2列的第2反向器电路;所述第2反向器电路具有:第2岛状半导体层;第3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2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2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3栅极绝缘膜周围;第4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2栅极电极周围;第2筒状半导体层,用以包围所述第4栅极绝缘膜周围;第3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第4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第3个第2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筒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及第4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2筒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底行列方向的第1行第2列的第1选择晶体管;所述第1选择晶体管具有:第3岛状半导体层;第5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3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3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5栅极绝缘膜周围;第5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3岛状半导体层的上部;及第6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3岛状半导体层的下部;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底行列方向的第2行第1列的第2选择晶体管;所述第2选择晶体管具有:第4岛状半导体层;第6栅极绝缘膜,用以包围所述第4岛状半导体层周围;第4栅极电极,用以包围所述第6栅极绝缘膜周围;第7个第1导电型上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4岛状半导体层的上方部分;及第8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配置于所述第4岛状半导体层的下方部分;还具备:第9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与所述第2个第1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所述第2个第2导电型下部高浓度半导体层、及所述第8个第1导电型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舛冈富士雄中村广记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优尼山帝斯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