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异戊酰胺作为温和的抗焦虑剂和温和的镇静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8012 阅读:3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应用一定剂量的异戊酰胺于药物制剂中,以便用于需要所述治疗的病体产生抗焦虑作用,其中所述异戊酰胺的剂量可减轻焦虑而又不引起极度的镇静。(*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背景本专利技术涉及减少动物(包括人)的焦虑同时又不产生不希望的过度镇静作用的方法。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应用异戊酰胺作为温和的抗焦虑剂和温和的镇静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受体、神经递质和电脉冲的复杂的相互关系远未被充分地了解。但是,可以区别各种药物和其他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行为显示的影响。尤其是可以区别抗焦虑作用(减少焦虑)与镇静作用(即经典的CNS抑制作用)。常用的行为试验例如下面叙述的探索行为试验和福格尔争斗模型(Vogel Conflict Paradigm)可用于检测、说明和定量表示各种药物的抗焦虑作用。其他的试验(包括巴比妥酸盐引起的睡眠时间的延长和诱导的睡眠)分别表明镇静和催眠作用。虽然一些药物对诱导抗焦虑和镇静作用是有效的,但是结构上有关的其他药物通常主要地仅具有一种或另一种作用。然而,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地显示抗焦虑或者镇静作用通常与剂量有关。参见Wolff,M.E.(Ed.)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Part III,第4版(1981),Wiley-Interscience,p.981-986;Foye,W.O.(Ed.)Principl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第3版(1989),Lea andFebiger,p.143-227。此外,还有对中枢神经系统另外可能的作用,例如诱导或抑制惊厥。另外,各种结构上有关的化合物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上述性能。从目前现有的技术明白,似乎没有明确的结构-功能关系来预言具体化合物以规定的方式影响或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自古以来全世界许多不同栽培物中的某些药用植物的提取物已用于缓解紧张和治疗焦虑,并且从较高等的植物中已分离出许多抗焦虑剂和镇静剂的成分并且在近代已具有特色。的确,苯并二氮类安定剂如地西泮(安定)、奥沙西泮(舒宁)和劳拉西泮(氯羟去甲安定)被认为是典型的合成的抗焦虑剂,现在明确地表明从植物中得到的天然化合物也是卓越的,从植物中得到的天然化合物已在马铃薯、大豆、小扁豆、玉米、小麦、荞麦、水稻、燕麦、大麦和小米中发现(Wildmann等,J.Neural Transm.(1987)70383-398;Wildmann,J.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88)1571436-1443;Wildmann等,Biochem.Pharmacol.(1988)373549-3559;Unseld等,Biochem.Pharmacol.(1989)382473-2478;Klotz,U.,Life Sci.(1991)48209-215;Bringmann,G.,J.Neural Transm.(1992)8877-82)。应用缬草根提取物作为药用目的已有多个世纪的历史,但是镇静有效的成分仍不清楚或未确定地被鉴定(Krieglstein等,Deut.Apoth.Ztg.(1988)1282041-2046),提取物作用的特征也不清楚,但已分离成在行为上有不同作用的部分。缬草的根含有3类化合物的成分(a)挥发油,它主要是由异戊酸和挥发性的单萜和倍半萜衍生物,(b)非挥发性的单萜环烯醚萜类或缬草三酯类,以及(c)单萜生物碱类。单萜生物碱类仅占极少量的成分,因此不认为对于缬草的作用有明显的贡献;同样,挥发油部分看来仅有弱的作用。因此注意力集中在缬草三酯部分,它通常由单萜(环烯醚萜)酯类组成。该类酯是水不溶的,它不能完全地对植物的镇静作用产生影响,因为缬草根的水提取物(假定它没有缬草三酯类化合物)依然具有镇静作用。缬草三酯类还是有毒的(见下述)。近来对缬草三酯类的研究表明,所述化合物能不可逆地烷基化DNA和蛋白质,并且口服给药少量的缬草三酯类化合物实际上可达到鼠大脑和其他的器官(Wagner,H.和K.Jurcie,Planta Med.(1980)38366-376)。但是尽管缬草三酯类具有潜在的有害毒性,但是在欧洲它已广泛地上市作为镇静剂。缬草根的水和水-醇提取物在欧洲和美国传统上用作为镇静制剂。但是缬草根的含氨酊剂在美国和英国也用作为镇静剂,但仅作为粗的混合物应用。仅从缬草根的含氨酊剂,本专利技术入可以鉴别和分离出异戊酰胺,推测起来是缬草三酯类化合物与氨的反应产物。在实验动物中当给予很高剂量的情况下,已知异戊酸、异戊酰胺和有关的物质具有麻醉作用和催眠作用。参见Eeckhout,A.V.d.,Arch.exptle.Pathol.Pharmakol.(1907)57338-57;Impens,E.,Deut.med.Wochschr.(1912)38945-47;May,P.,THECHEMISTRY OF SYNTHETIC DRUGS,第3版.(1921)Longmans,Green and Co.,p.24;Meyer,K.H.和H.Hemmi,Biochem.Z.(1935)27739-71;Junkmann,K.,Naunyn-Schmiedeberg′sArch.exptl.Pathol.Pharmakol.(1937)186552-64;Samson等,J.Clin.Invest.(1956)351291-98;Teychenne等,Clin.Sci.Molec.Med.(1976)50(6)463-72。此外,异戊酸的盐在20世纪早期被用作为镇静剂,但是人们认为,它们的作用是心理学的并且是由于其高度挥发性的游离酸的臭气所致(Hare等,THENATIONAL STANDARD DISPENSATORY(1905)Lea Brothers andCo.,pp.94,159-160,1619-1620;Grier,J.,Chem.Drug.(1929)110420-422;Allport,N.L.,THE CHEMISTRY ANDPHARMACY OF VEGETABLE DRUGS(1944)Chemical PublishingCo.,pp.159-161;YEAR BOOK OF THE AMERICAN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1912(1914)1178-179;DERE MEDICINA(1938)Eli Lilly and Co.,p.159)。只是在给实验动物服用很高剂量异戊酰胺时,异戊酰胺本身才具有催眠作用。并作为催眠药没有用在临床。Impens,E.,Deut Med.Wochschr.(1912)38945-47;Junkmann,K.,Naunyn.-Schmiedeberg′sArch.exptl.Pathol.Pharmakol.(1937)186552-64。但是,一系列α-溴化和/或α-烷基化的异戊酰胺衍生物在这一点上被认为是有效的。参见Volwiler,E.H.和D.L.Tabern,J.Am.Chem.Soc.(1936)581352-54;Burger,A.,MEDICINAL CHEMISTRY,Vol.1,(1951)Interscience,pp.131-132;Burger,A.(Ed.)MEDICINAL CHEMISTRY,第2版(1960)Inters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F·巴兰德林B·C·范韦根伦
申请(专利权)人:NPS药物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