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7544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30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及其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驱油剂存在的高温高盐条件下耐温抗盐性能差、驱油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92.0~99.98%的注入水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用深度调剖、堵水、驱油等提高采收率的现场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及其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石油储量的减少,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正变得越来越宝贵。面临的问题有一:供需矛盾突出,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油田越来越少;二:枯竭油藏中还剩留有大量原油。一次采油(POR)可采出10~25%地下原油,二次采油(SOR)可采出15~25%地下原油,即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只采出25~50%地下原油。为了保证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满足人类的需求,必须研究和发展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三次采油(EOR)通过强化采油措施,可使原油采收率再提高6~20%,甚至更多。聚合物驱是三次采油的主要技术方法,驱油机理清楚,工艺相对简单,技术日趋成熟,是一项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然而对于非均质地层,驱替仅能作用于高渗透层,波及不到含油的低渗透层,这就造成了原油的采收率降低,成本费用升高。一般针对非均质地层常采用注水井调剖和生产井堵水技术,但这种技术有效范围仅限于近井地带,不能深入到油井深部,达不到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可得到纳米尺寸的交联聚合物微球用于注水开发油藏逐级深部调驱材料,其使用原理是利用纳尺寸的聚合物微球,初始尺寸远小于地层孔喉尺寸,随注入水可以顺利地进入地层深部,在地层中不断向前运移,吸水逐步膨胀后在渗水通道孔喉处形成封堵,造成液流改向,实现扩大水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科研院所在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和成果。吴飞鹏等(CN1903974A)通过采用丙烯酰胺/阴离子单体/第二单体合成出二元共聚物纳米尺寸微凝胶驱油材料,采用非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低温光引发剂,生成活性自由基引发聚合,这有利于反相微乳液的稳定,有利于粒径的控制,但体系中乳化剂含量高达25%以上,势必造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驱油剂存在的高温高盐条件下耐温抗盐性能差、驱油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耐温抗盐性能佳,驱油效率高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所述调驱组合物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92.0~99.98%的注入水。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注入水的总矿化度优选为80000~180000mg/L、Ca2++Mg2+优选为1000~5000mg/L。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优选分子通式为RO(CH2CH2O)nCH2COOM,R优选为C10~C25的烃基,优选n=1~20,M优选选自H、碱金属或NH4。上述技术方案中,R优选为C12~C18的烃基。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n=2~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碱金属优选自钾、钠或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优选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50份的油溶性溶剂;5~25份的乳化剂;10~70份的水溶性单体A;0.5~1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或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10~60份的水;其中,所述复合引发剂,以上述全部单体重量百分比计,包含以下组分:(a)0.02~1.0%的水溶性氧化剂或油溶性氧化剂;(b)0.02~2.0%的水溶性还原剂或油溶性还原剂;(c)0.03~2.0%的水溶性偶氮类化合物或油溶性偶氮类化合物;(d)0.01~1.0%的水溶性交联剂或油溶性交联剂;(e)0.1~10%的尿素、硫脲;(f)0.01~0.5%的氨羧络合剂;(g)0.01~0.5%的分子量调节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氨羧络合剂优选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碱金属盐、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及其碱金属盐。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油溶性溶剂优选自烃和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烃可以是脂肪烃、芳香烃、石油馏分;所述脂肪烃优选C4~C8的脂肪烃,例如环已烷、己烷、庚烷、辛烷和异辛烷等;所述的芳香烃优选C6~C10的芳烃,例如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苯、二乙苯、异丙苯等;所述的石油馏分优选白油、液体石蜡、汽油、煤油、柴油、石油醚等。所述的酯优选羧酸酯,可更优选C4~C8的单酯,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等;还可更优选C4~C10的双酯,例如草酸二甲酯、草酸二乙酯、草酸甲乙酯等;还可以更优选植物油,植物油优选自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蓖麻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乳化剂的HLB值优选为5~9。所述乳化剂更优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述乳化剂最好是由HLB为1~7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HLB8~18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HLB为5~9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形式。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烷基酚、脂肪酸、脂肪酸酯或胺的烷氧基加成物,例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等,再例如多元醇的部分羟基酯化的产物,例如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也即公知的司盘类,以及多元醇的部分羟基或全部羟基乙氧基化及脂肪酸酯化物,例如吐温类。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乳化剂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助乳化剂。所述助乳化剂可选小分子醇类或盐类。所述小分子醇优选C3~C12的醇,例如异丙醇、叔丁醇、正戊醇等。助乳化剂含量优选占乳化剂中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5~30wt%。所述的盐类优选水溶性的无机盐或有机酸盐。所述无机盐优选碱金属盐酸盐(例如氯化钠、氯化钾)、碱金属硫酸盐(例如硫酸钠、硫酸钾);所述有机酸盐优选碱金属有机酸盐,更优选C2~C6羧酸的碱金属的盐,例如醋酸钾或醋酸钠。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溶性单体A优选非离子单体、阴离子单体和阳离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非离子水溶性单体优选自式(1)或式(2)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R3和R4独立选自为甲基或氢,R2为C1~C3的烷基或羟基取代烷基。例如,式(1)所示的单体有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等,式(2)所示的单体有N-乙烯基甲酰胺、N-乙烯基乙酰胺等。所述阴离子单体选自式(3)至(6)所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5至R7独立选自甲基或氢,R8选自C1~C6的亚烷基、亚环烷基或亚苯基,M、Z、Y和T独立选自氢、碱金属或NH4,例如所述阴离子单体有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乙烯基磺酸、乙烯基苯磺酸、烯丙基磺酸和/或其水溶性碱金属、碱土金属和铵盐。所述阳离子单体选自式(7)所示单体,其中R9为甲基或氢,R10为氧或NH基团,R11为C1~C4的亚烷基,R12~R14独立选自C1~C3的烷基,X选自氯或溴,例如所述的阳离子单体有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1);(2)(3)(4);(5);(6);(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优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式(8)所示的单体(例如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92.0~99.98%的注入水。

【技术特征摘要】
1.油藏的调驱组合物,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1)0.01~3.0%的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所述微球的初始粒径为10~500nm;(2)0.01~5.0%的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92.0~99.98%的注入水,其中,所述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是在氧化还原复合引发剂作用下,由反相微乳液经聚合反应制得的;所述的反相微乳液,以重量份数计,包含以下组分:50份的油溶性溶剂;5~25份的乳化剂;10~70份的水溶性单体A;0.5~15份的耐温抗盐单体;所述耐温抗盐单体选自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或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10~60份的水,所述乳化剂为由HLB为1~7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HLB为8~18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的HLB为5~9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所述水溶性耐温抗盐单体选自N-乙烯基吡咯烷酮、式(8)所示的单体或式(9)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5和R18独立选自氢或甲基,R16和R17独立选自C1~C3的烷基,R19为C8~C18的亚烷基,D选自氢、碱金属或NH4+,CH2=CR15-CONR16R17(8);CH2=CR18-CONHR19SO3D(9);所述油溶性耐温抗盐单体选自N-苯基马来酰亚胺、式(10)所示的单体或式(11)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21为甲基或氢,R22为C8~C18的烷基或氟取代烷基,R20为氢或C1~C4的烷基;CH2=CR21-COO-R22(10);所述水溶性单体A选自非离子单体、阴离子单体和阳离子单体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非离子水溶性单体优选自式(1)或式(2)所示的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1、R3和R4独立选自为甲基或氢,R2为C1~C3的烷基或羟基取代烷基;所述阴离子单体选自式(3)至(6)所示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5至R7独立选自甲基或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晓芳夏燕敏蔡红许汇王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