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73433 阅读:3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包括前隔板,传递筋,连接筋,加强板以及加强筋,所述的传递筋设置在该在前隔板的中部,所述的传递筋两端与连接筋相连,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该前隔板的背部,所述的加强筋设置在该加强板上,并与前隔板的传递筋一一对应,形成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在前隔板中部,通过分析碰撞时力的传递方向,合理的设计传递筋条走向和大小,并专门设计配合该筋条的加强板,用较少的材料加强前隔板的易变形区,最终使得前隔板在正碰过程中较好的把力传递到车身上,前隔板的压溃量和侵入量减小,同时仅占用很少的发动机舱空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应用领域,特别是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
技术介绍
对大多数轿车而言,前隔板中部直接面对发动机。当受正碰时,直接承受从前车架 传来的能量而发生变形,侵入车身内部对司乘人员造车危险。为此,很多车都对该处进行了 加强处理,现有的方式有采用复杂结构的筋或型面;采用增加一层大加强板;采用特殊的 材料;增加加强横梁等。但是如果设置的筋的方向或位置不合理,不但起不到加强作用,还 会起反作用,使能量集中到前隔板被吸收掉,造成前隔板变形量增大。如果采用加大加强板 和特殊材料的方法,则会造成成本增加,而增加加强横梁则需占用比较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而刚度 增大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 的结构,包括前隔板,传递筋,连接筋,加强板以及加强筋,所述的传递筋设置在该在前隔板 的中部,所述的传递筋两端与连接筋相连,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该前隔板的背部,所述的加 强筋设置在该加强板上,并与前隔板的传递筋一一对应,形成腔体。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传递筋顺着力传递的方向加 强。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连接筋与该前隔板相连。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进一步包括安装孔,流液孔以及工艺 孔,所述的安装孔,流液孔以及工艺孔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板上。本技术解决进一步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所述的传递筋的尺寸为高5毫米,宽 35毫米。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在前隔板中部,通过 分析碰撞时力的传递方向,合理的设计传递筋条走向和大小,并专门设计配合该筋条的加 强板,用较少的材料加强前隔板的易变形区,最终使得前隔板在正碰过程中较好的把力传 递到车身上,前隔板的压溃量和侵入量减小,同时仅占用很少的发动机舱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的加强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 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包括前隔 板1,传递筋2,连接筋3,加强板4,焊接面5,安装孔6,流液孔7,加强筋8以及工艺孔9。所述的传递筋2设置在该在前隔板的中部,其顺着力传递的方向加强,达到传递 力的作用。所述的传递筋2两端与连接筋3相连,所述的加强板4设置在该前隔板1的背 部,所述的加强筋8设置在该加强板4上,并与前隔板1的传递筋2—一对应,形成腔体。所 述的连接筋3与该前隔板1相连。所述的安装孔6,流液孔7以及工艺孔9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板4上,所述的安装孔 6用于安装各类管路。所述的传递筋2的尺寸为高5毫米,宽35毫米,其数量是三条。所述的三条传递 筋2都连接前隔板两端,这样所述的传递筋2在正碰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加强和抗压作用,适 用于减薄率已经很高,具有冲压成型困难的前隔板。本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通过设计传递筋以及加强筋的简单结 构来加强前隔板的目的,而又不增加冲压困难,成本低,冲压易实现,同时仅占很小的发动 机舱空间,所述的流液孔提供了流液空间,同时也可作为定位孔。本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在前隔板中部,通过分析碰撞时力的传 递方向,合理的设计传递筋条走向和大小,并专门设计配合该筋条的加强板,用较少的材料 加强前隔板的易变形区,最终使得前隔板在正碰过程中较好的把力传递到车身上,前隔板 的压溃量和侵入量减小,同时仅占用很少的发动机舱空间。权利要求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隔板,传递筋,连接筋,加强板以及加强筋,所述的传递筋设置在该在前隔板的中部,所述的传递筋两端与连接筋相连,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该前隔板的背部,所述的加强筋设置在该加强板上,并与前隔板的传递筋一一对应,形成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递筋顺 着力传递的方向加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筋与 该前隔板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安装 孔,流液孔以及工艺孔,所述的安装孔,流液孔以及工艺孔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递筋的 尺寸为高5毫米,宽35毫米。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包括前隔板,传递筋,连接筋,加强板以及加强筋,所述的传递筋设置在该在前隔板的中部,所述的传递筋两端与连接筋相连,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该前隔板的背部,所述的加强筋设置在该加强板上,并与前隔板的传递筋一一对应,形成腔体。本技术的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在前隔板中部,通过分析碰撞时力的传递方向,合理的设计传递筋条走向和大小,并专门设计配合该筋条的加强板,用较少的材料加强前隔板的易变形区,最终使得前隔板在正碰过程中较好的把力传递到车身上,前隔板的压溃量和侵入量减小,同时仅占用很少的发动机舱空间。文档编号B62D25/10GK201677932SQ20102017762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专利技术者吴春宇, 韦学丽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前隔板中部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隔板,传递筋,连接筋,加强板以及加强筋,所述的传递筋设置在该在前隔板的中部,所述的传递筋两端与连接筋相连,所述的加强板设置在该前隔板的背部,所述的加强筋设置在该加强板上,并与前隔板的传递筋一一对应,形成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学丽吴春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