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纳米线器件的耐高压横向双向扩散晶体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40787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线器件的耐高压横向双向扩散晶体管,属于微电子半导体器件领域。该横向双扩散MOS晶体管包括沟道区、栅介质、栅区、源区、漏区、源端外延区以及漏端S型漂移区,沟道区是横向圆柱形硅纳米线结构,上面覆盖一层均匀栅介质,栅介质上层是栅区,栅区和栅介质完全包围沟道区,源端外延区位于源区和沟道区之间,漏端S型漂移区位于漏区和沟道区之间,漏端S型漂移区俯视图呈单个或多个S型结构,S型结构中间填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1~4的绝缘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的耐高压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微电子半导体器件领域中横向双扩散MOS晶体管,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适合应用在射频功率放大器或其他高压电路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
技术介绍
随着射频电路的发展,射频器件在无线通讯如个人/商业无线通讯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甚至是军用雷达等重要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需求量也逐年增大。在射频电路收发器系统中,功率放大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而功率放大器通常要求处理较大幅度的信号,并要求其稳定性好,这就是要求功率放大器的电路核心元器件有很好的耐高压能力。通常这部分电路的核心器件采用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的特殊材料制作或平面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planar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OS transistor,planar LDMOS)制作。 虽然平面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与现有的CMOS工艺兼容,但在CMOS工艺中光刻技术等关键工艺步骤提升有限,且先进技术无法达到批量生产目的的背景下,其平面晶体管的结构决定了其成本的不断提高和成品率的下降。目前,以45nm平面管工艺为例,该技术已经达到了工艺的极限,会对平面管引入严重的短沟道效应,致使器件的关态电流增大、跨导减小等。同时,由于平面结构的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正常工作时有较大的漏/衬底结反向偏压,所以存在较大的漏/衬底泄漏电流,影响输出电流的精度,甚至这个较大的漏/衬底反向偏压会导致器件提前击穿,降低LDMOS的耐高压能力。硅纳米线MOS场效应晶体管(Silicon Nanowire M0SFET) 一方面可以达到优秀的栅控能力、缓解短沟道效应,克服了普通平面晶体管很难缩小器件特征尺寸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其悬浮沟道结构(floating channel),达到无衬底的效果,由其构成的LDMOS可以克服平面LDMOS大的泄漏电流和提前击穿的问题。所以,基于纳米线MOS场效应晶体管制作的耐高压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为更进一步增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性能,尤其为工作可靠稳定的功率放大器模块或其他高压电路提供了一个优良的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适合射频功率放大器或其他高压电路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耐高压横向双扩散MOS晶体管,包括沟道区、栅介质、栅区、源区、漏区、源端外延区以及漏端S型漂移区。所述沟道区是环栅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核心部分,横向圆柱形结构,上面覆盖一层均勻栅介质,栅介质上层是栅区,栅区和栅介质完全包围硅纳米线。沟道区的长度取值范围是10纳米 10微米。圆柱形半径取值范围是3 5纳米,不掺杂。栅介质厚度取值范围是1 2. 5纳米。栅区厚度范围是10纳米 5微米。3所述源区和漏区上下表面齐平,分别连接源端外延区和漏端S型漂移区。采用高浓度掺杂,掺杂浓度取值范围是102° 1021cm_3。所述源端外延区位于源区和沟道区之间,其特征是其掺杂浓度与源区相同,以达到十分小的电阻。其长度取值范围是20纳米 100纳米。保持一定长度的原因是降低漏区与栅区的寄生电容。其掺杂浓度取值范围是IO^1 1021cm_3。所述漏端S型漂移区位于漏区和沟道区之间,其结构特点是(1)相比源端外延区,漏端S型漂移区有更低的掺杂浓度IO12 1018cm_3。(2)漏端S型漂移区俯视图呈单个或多个S型结构。整体长度为1微米 2微米。 S型结构中每个折回尺度为50纳米 100纳米(纵向)X 100纳米 200纳米(横向)。S 型折回的个数取值范围是1 5。(3)S型结构中间填充具有低相对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相对介电常数取值范围 1 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作用是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制作适合射频功率放大器或其他高压电路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避免了平面LDMOS由于较大的漏/衬底电压所引入的漏/衬底电流,避免了漏/ 衬底结反向击穿缩小LDMOS击穿电压。同时由于硅纳米线器件优秀的栅控能力,减小了关态电流,达到了较大的跨导。漏端S型漂移区的作用是,通过低掺杂浓度的多折回S型结构和填充在S型折回之间的低相对介电常数材料,使得更多的电势降在折回周围的绝缘材料中,从而降低沟道区至漏区载流子路径方向电场的最高强度,使载流子路径方向电场均勻分布,避免了高强度电场可能导致的雪崩击穿效应,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击穿电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介绍的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图中1-沟道区,2-栅介质,3-栅区,4-源端外延区,5-漏端S型漂移区,6-S型漂移区折回周围低相对介电常数绝缘介质,7-源区,8-漏区。图2是纳米线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1-沟道区,2-栅介质(环形覆盖),3-栅区(环形覆盖)。图3至图9为本专利技术制备流程示意图。图 3 中12-重掺杂源端,13-重掺杂漏端,14-掩模,15-硅片衬底。图 4 中16-掩模,17-轻掺杂区。图 5 中18-S 型掩模图 6 中19-S型掩模,20-轻掺杂区,21-重掺杂源区,22-重掺杂漏区。图 7 中23-厚氧化层淀积,24-各向同性腐蚀沟道下方,掏空部分。图 8 中25-源端外延区,26-沟道区,27-漏端S型漂移区,28-氧化层。图 9 中29-低相对介电常数绝缘介质,30-栅区,31-厚氧化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结构是本专利技术中介绍的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核心部分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其结构与一般的常规硅纳米线MOS晶体管区别在于(1)沟道部分和漏区的连接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以漏端S型漂移区为连接,形状特点为 S型。(2)沟道部分和漏区的连接区,(对比本专利技术,此连接区为漏端S型漂移区),掺杂浓度不同,本专利技术的掺杂浓度要低于常规纳米线MOS晶体管。(3)本专利技术强调在S型漂移区折回间填充材料为低相对介电常数绝缘介质,与常规纳米线MOS晶体管只填充二氧化硅不同。同时,其结构与一般LDMOS晶体管区别在于(1)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沟道区为围栅结构,这样有利于减小短沟效应,同时避免漏/衬底漏电和击穿。(2)沟道部分和漏区的连接区载流子流动方向不同,本专利技术中载流子沿着S型的折回区域流动,而一般LDMOS是平面单方向流动或垂直与硅片方向流动。上述各种区别有利于提高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的耐高压能力。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η型和ρ型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图1 中所示,如选择源区,漏区,源端外延区为η型重掺杂,漏端S型漂移区为η型轻掺杂,则可以实现η型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如选择源区,漏区,源端外延区为P型重掺杂,漏端S型漂移区为ρ型轻掺杂,则可以实现ρ型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下面以制作η型基于硅纳米线MOS晶体管的横向双扩散晶体管为例,说明制作流程(1)选取体硅片,利用硬掩模定义源区,漏区,高浓度η型掺杂。掺杂浓度取值范围是102° 1021cm_3。源区,漏区深度为100纳米 1微米。如图3侧面剖面图所示。(2)去掉(1)中硬掩模,利用另一片硬掩模定义轻掺杂区,并小剂量η型掺杂,为漏端S型漂移区的形成做准备。掺杂浓度IO12 1018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横向双扩散MOS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沟道区、栅介质、栅区、源区、漏区、源端外延区以及漏端S型漂移区,所述沟道区是横向圆柱形硅纳米线结构,上面覆盖一层均匀栅介质,栅介质上层是栅区,栅区和栅介质完全包围沟道区,所述源端外延区位于源区和沟道区之间,所述漏端S型漂移区位于漏区和沟道区之间,漏端S型漂移区呈单个或多个S型结构,S型结构中间填充具有相对介电常数1~4的绝缘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积彬黄如王润声杨庚雨艾玉洁樊捷闻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