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萧士奇专利>正文

并联单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15989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并联单车,包含一具有前、后车架、上、下转轴、把手、前轮体、刹车部、制动器、座管、座垫、后轮体及传动部的单车,而该上转轴及座管与地面垂直;一设于前车架与上转轴间的折叠器;一设于前、后车架上且包含第一、二吸附组件的固定器;一设于前车架上且与地面垂直的辅助轮;以及包含有第一、二及第三连杆的联结单元,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藉此,除可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车具有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功能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两部单车的功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并联单车,尤指一种除具有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 功能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两部单车功效的并联单车。
技术介绍
由于目前休闲及环保意识抬头,因此,一般民众皆会以骑乘单车的方式达到运动 休闲以及节能减碳的功效,而由于一般单车的体积较大,所以便有相关业者研发出一种折 叠式单车,而可加以折叠达到缩小单车体积以及便于载运的功效;虽然,已用的折叠式单车可加以折叠缩小体积达到方便载运的功效,但是由于该 折叠式单车于折叠之后,其前、后车架会有交错情形,而使得前、后车架无法对齐,造成不易 进行上、下楼梯的携带,况且该折叠式单车除进行单人骑乘与折叠之外,则无其它运用上的 变化,而导致其实用性较差;故,一般已用的折叠式单车并无法符合实际使用时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外,更 可与另一部单车并联使用的并联单车。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并联单车,其包括一单车,至少包含活动结合的前、后车架,一设于前、后车架间的折叠转轴,一活动 设于前车架上且相互连动的上、下转轴,分别与上、下转轴活动结合的把手及前轮体,一对 应前轮体的刹车部,一设于把手上且连动刹车部的制动器,一活动设于后车架上且具有座 垫的座管,及分别设于后车架底部的后轮体与传动部,而该上转轴及座管与地面垂直,通过 该折叠转轴可将该单车折叠成前后轮对齐的形态;—折叠器,设于前车架与上转轴之间;一固定器,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且位于前、后轮体一侧的第一、二吸 附组件;一辅助轮,设于前车架上且与地面垂直,其至少包含有一与前车架结合的伸缩杆、 及一活动设于伸缩杆一端的轮体;以及一联结单元,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的第一、二及第三连杆。该折叠转轴与地面垂直。该上、下转轴一侧分别具有相对应的延伸部,而该折叠器至少包含有一套设于各 延伸部外侧的套接部、一穿设该套接部且活动设于各延伸部间的梢件、一穿设于梢件上且 两端分别顶掣套接部与各延伸部的弹性组件、及一活动设于梢件一端的扳动部。该扳动部中活动设有一挡杆,该挡杆的一端顶掣于梢件上,且于该扳动部中具有 一穿设于挡杆上的弹性组件。该第一、二吸附组件为磁性体,而该第一吸附组件与下转轴活动结合,且该第一吸附组件一侧连接有一卸载杆。该伸缩杆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架上的外管、一活动设于外管中的内管、一设于外管一端的套环、多数设于外管与套环间的滚珠、及一设于外管与套环间的弹性组件,而 该内管外缘适当处设有多数与滚珠抵靠的凹陷槽,且所述轮体设于内管一端。该伸缩杆至少包含有一固定于前车架上的外管、一活动设于外管中的内管、一设 于外管一端的套环、一设于套环与内管间的弹性体、设于外管外缘的螺纹部、设于内管外缘 的导引部、及对应于导引部中的定位梢,且所述轮体设于内管一端。该第一连杆至少包含有一设于前车架上的固定部、一活动设于前车架上的杆体、 及一设于杆体一端的双性接头,该固定部上具有一连接座,而该杆体上具有一与连接座对 应结合的对接部。该双性接头至少包含有一活动设于杆体内的顶杆、一设于杆体与顶杆间的弹性组 件、一设于杆体一端外缘的套环、多数顶掣于套环与顶杆间的滚珠、及一设于套环与杆体之 间的弹性组件。该第一连杆具有一可伸缩的杆体,而该杆体两端分别设有一对卡接头,而各对卡 接头上设有一卡接部,且各对卡接头的底部分别设有一凸柱,并于各卡接部与对卡接头之 间分别设有一弹性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除可让单车具有 易于折叠以及易于上下楼梯携带外,更可利用联结单元的配合,而达到并联两部单车的功 效。附图说明图1系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2系本技术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图3系本技术折叠器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4系本技术辅助轮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5系本技术双性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6系本技术对称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图7系本技术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图7A系图7的A部放大图。图8系本技术折叠后的侧视状态示意图。图9本技术联结单元的移出状态示意图。图10系本技术双性接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图11系本技术对称接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图12系本技术两单车的并联状态示意图。图13系本技术同步煞车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4系本技术辅助轮的另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图14A系图14的A部放大图。图15系本技术另一第一连杆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6系本技术另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7系本技术另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图18系本技术又一第一连杆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9系本技术又一第一连杆的使用状态剖面示意图。图20系本技术另一对称接头的实施例示意图。标号说明单车 l、la前、后车架ll、lla、llb、12、12a卡接座Illb固定孔 112b折叠转轴13上、下转轴14、15延伸部140、150把手141前轮体151刹车部16、16a制动器161、16 Ia座管17座垫 171折叠器2套接部21梢件22弹性组件23扳动部24挡杆25弹性组件251固定器3第一、二吸附组件31、32卸载杆33辅助轮4、4a伸缩杆 41、41a外管411、411a内管 412、412a套环413、413a滚珠414弹性组件415凹陷槽416弹性体417a螺纹部418a导引部419a定位梢420a轮体42联结单元5、5a第一连杆51、51a、51b固定部 511、511a杆体512、512a、512b、512c双性接头513、513a顶杆5131、5131a弹性组件5132套环 5133滚珠5134弹性组件5135连接座 514、514a对接部515、5l5a对卡接头51陆卡接部517b凸柱 518b弹性组件519b第二、三连杆52、52a、53、53a轴部521、521a、531、531a杆体 522、522a、532、532a对称接头523、523a、533、533a嵌槽5231、5231a、5331顶珠5232、5232a、5332弹性组件5233、5233a、5333凹部 5234、5234a、5334对称接头54套筒 541翼板542螺纹部543半圆螺杆545煞车同步器6、6a壳体 61、61a滑块62、62a第一、二缓冲部63、63a、64、64a钢索 65、65a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 图6所示,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本技术的侧视状态示意图、本技术折叠器的剖面状态示意图、本技术辅助轮的剖面状态示意图、本技术双性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及本技术对称接头的剖面状态示意图。如图所 示本技术为一种并联单车,其至少由一单车1、一折叠器2、一固定器3、一辅助轮4以 及一联结单元5所构成(非折叠车则不包含折叠器2、固定器3、辅助轮4)。如图1-图3所示,上述所提单车1至少包含活动结合的前、后车架(11、12),一设 于前、后车架(11、12)间的折叠转轴13,一活动设于前车架11上且相互连动的上、下转轴 (14、15),分别与上、下转轴(14、15)活动结合的把手141及前轮体151,一对应前轮体151 的刹车部16,一设于把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联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单车,至少包含活动结合的前、后车架,一设于前、后车架间的折叠转轴,一活动设于前车架上且相互连动的上、下转轴,分别与上、下转轴活动结合的把手及前轮体,一对应前轮体的刹车部,一设于把手上且连动刹车部的制动器,一活动设于后车架上且具有座垫的座管,及分别设于后车架底部的后轮体与传动部,而该上转轴及座管与地面垂直,通过该折叠转轴可将该单车折叠成前后轮对齐的形态;一折叠器,设于前车架与上转轴之间;一固定器,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且位于前、后轮体一侧的第一、二吸附组件;一辅助轮,设于前车架上且与地面垂直,其至少包含有一与前车架结合的伸缩杆、及一活动设于伸缩杆一端的轮体;以及一联结单元,至少包含有分别设于前、后车架上的第一、二及第三连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士奇
申请(专利权)人:萧士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