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8368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被输入局部的载荷的情况下,与载荷被输入到比较广的部位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对碰撞检测器的载荷的输入。在车辆用侧门结构(10)中,当由于柱状物碰撞外板(18)等原因而导致局部的载荷通过外板(18)被输入到防撞梁(26)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时,防撞梁(26)将在长度方向中间部发生弯曲,从而使外板(18)局部地向内板(20)一侧靠近,使得载荷被输入到传感用托架(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由此,载荷通过传感用托架(32)的水平部(32B)和内侧接合部(32A)而被传递至内板(20),同时,载荷(加速度、位移等)被输入到安装于内板(20)上的加速器传感器(40)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侧门的内板上的结构,其 中,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用于判断是否使收纳在侧门中的气囊展开的信号。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2907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例如由于所谓侧面柱状物碰撞等原因而使得侧门被输入了局部的载荷 时,为了保护乘员免受局部向车厢内侧侵入的侧门的碰撞,需要使安全气囊展开。而例 如在由于轻微碰撞等原因而导致载荷被输入到侧门的比较广的部位上时,由于载荷被分 散至车身侧部的较宽范围内,从而侧门朝向车厢内侧的侵入量较小,因而有时不宜展开安全气囊。因此,在局部的载荷被输入到侧门上的情况下,与载荷被输入到比较广的部位 的情况相比,需要增大传递给加速度传感器(碰撞检测器)的载荷的输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用侧门结构,其在被输入局部的载荷的情况 下,与载荷被输入到比较广的部位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对碰撞检测器的载荷的输 入。解决课题的方法权利要求1所述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具有车门主体,其通过 被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和被配置在所述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而形成内部空 间;碰撞检测器,其被安装在所述内板上;防撞梁,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 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外板一侧,且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在所述车门主 体上;载荷传递构件,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车身 下方一侧且靠车身后方一侧的位置上,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内板的内侧接合部、从所 述内侧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 身下方一侧延伸并接合于所述内板的外侧接合部,所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被配 置在比所述防撞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并隔着间隙与所述 外板对置。并且,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性为,在关闭了车门主体的状态下的方向性。这 一点在后文说明的权利要求2 权利要求7中也一样。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例如在局部的载荷通过外板被输入到 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时,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 曲,从而使外板局部地向内板一侧靠近,使载荷被输入到载荷传递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由此,载荷通过载荷传递构件的水平部和内侧接合部被传递至内板,同时,载荷 (加速度、位移等)被输入到安装于内板上的碰撞检测器中。另一方面,例如在 载荷通过外板被输入到防撞梁的比较广的部分上时,该载荷 将通过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而被传递至车门主体。由此,车门主体(外板和 内板)将侵入车宽方向内侧。此时,由于外板相对于内板的相对靠近量将变小,因而能 够避免或者降低载荷从外板向载荷传递构件的输入。由此,能够避免或者降低通过载荷 传递构件对碰撞检测器的载荷的输入。因此,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在被输入局部的载荷的情况 下,与载荷被输入到较广部位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对碰撞检测器的载荷的输入。权利要求2所述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 门结构中,所述内板具有纵壁部,其上接合有所述内侧接合部;底壁部,其从所述纵 壁部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对置;下垂壁部,其从所 述底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身下方一侧延伸,且与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接 合,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上部一侧与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相比,更向车宽方向外侧 鼓出。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由于载荷传递构件的外侧接合部的上 部一侧与该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相比更向车宽方向外侧(外板一侧)鼓出,因而能够将 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配置在比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即与内板的下垂壁部接合 的部分)更靠外板一侧的位置上。由此,当外板由于被输入局部的载荷而向内板一侧靠 近时,能够提前使外板碰撞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从而能够提前进行通过水平 部对碰撞检测器的载荷输入。权利要求3所述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 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在所述水平部上,沿车宽方向设置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在 车身上下方向上呈凹凸状。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通过被设置在载荷传递构件的水平部 上的条形突起,能够提高水平部对于车宽方向上的载荷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通过水 平部传递的载荷的传递效率。权利要求4所述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所述内板具有纵壁部,其上接合有所述内侧接 合部;底壁部,其从所述纵壁部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水平部的下表 面对置;下垂壁部,其从所述底壁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身下方一侧延伸,并与所 述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接合,通过使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上部一侧比所述底壁部更向车 身上方一侧突出配置,从而使所述水平部被配置为,向车身上方一侧远离所述底壁部。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载荷传递构件的外侧接合部的上部一 侧比内板的底壁部更向车身上方一侧突出配置,由此,使载荷传递构件的水平部被配置 为,朝向车身上方一侧远离内板的底壁部。因此,即使在例如由于内板的形状或其它构 件的配置等原因而导致难以将碰撞检测器配置得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载荷传递构件 的水平部与碰撞检测器靠近配置。由此,能够提高例如通过水平部对碰撞检测器的载荷 的传递效率。权利要 求5所述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 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所述碰撞检测器通过接合于所述内板的车宽方向 内侧面上的安装构件而被安装在所述内板上,所述安装构件、所述内板和所述内侧接合 部以在所述内板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被接合在一起。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安装有碰撞检测器的安装构件、内 板、以及载荷传递构件的内侧接合部,以在内板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被接合在一 起。由此,能够将被输入到载荷传递构件的载荷有效地输入到碰撞检测器中。权利要求6所述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为,具有车门主体,其通过 被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和被配置在所述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而形成内部空 间;碰撞检测器,其被安装在所述内板上;防撞梁,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 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外板一侧,且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在所述车门主 体上;载荷传递构件,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被独立地配 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车身下方一侧且靠车身后方一侧的位置上,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部 接合于所述内板,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在比所述防撞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车 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并隔着间隙与所述外板对置。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中,在例如局部的载荷通过外板而被输入 到防撞梁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时,防撞梁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将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 从而使外板局部地向内板一侧靠近,使载荷被输入到载荷传递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上。由此,载荷通过载荷传递构件而被传递至内板,同时,载荷(加速度、位移等)被 输入到安装于内板上的碰撞检测器中。另一方面,在例如载荷通过外板被输入到防撞梁的比较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侧门结构,具有:  车门主体,其通过被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和被配置在所述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而形成内部空间;  碰撞检测器,其被安装在所述内板上;  防撞梁,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外板一侧,且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在所述车门主体上;  载荷传递构件,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车身下方一侧且靠车身后方一侧的位置上,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内板的内侧接合部、从所述内侧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身下方一侧延伸并接合于所述内板的外侧接合部,所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在比所述防撞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并隔着间隙与所述外板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辆用侧门结构,具有车门主体,其通过被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和被配置在所述外板的车宽方向内 侧的内板而形成内部空间;碰撞检测器,其被安装在所述内板上;防撞梁,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所述外板一 侧,且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固定在所述车门主体上;载荷传递构件,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的车身下 方一侧且靠车身后方一侧的位置上,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内板的内侧接合部、从所述 内侧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身 下方一侧延伸并接合于所述内板的外侧接合部,所述水平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被配置 在比所述防撞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上,并隔着间隙与所述外 板对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其中,所述内板具有纵壁部,其上接合有所述内侧接合部;底壁部,其从所述纵壁部的 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对置;下垂壁部,其从所述底壁 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身下方一侧延伸,且与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接合,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上部一侧与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侧相比,更向车宽方向外侧 鼓出。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其中,在所述水平部上,沿车宽方向设置有条形突起,所述条形突起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呈 凹凸状。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门结构,其中,所述内板具有纵壁部,其上接合有所述内侧接合部;底壁部,其从所述纵壁部的 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对置;下垂壁部,其从所述底壁 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身下方一侧延伸,并与所述外侧接合部的下部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津玄原田健作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