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034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既抑制乘坐舒适性变差、又使确保加强层的耐久性和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并存的充气轮胎,特别适用于工程车辆等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包括胎体层(2)和配置在该胎体层(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3),上述胎体层(2)由在胎圈芯1之间以环状延伸的主体部(2A)和与主体部(2A)连续地设置而绕胎圈芯折返的折返部(2B)构成。在胎体层的主体部(2A)的轮胎轴向外侧沿着主体部从轮胎截面高度SH的42~48%的位置到轮胎截面高度SH的10~16%的位置配设外侧胎侧加强层(4),并在胎体层的主体部(2A)的轮胎轴向内侧沿着主体部从轮胎截面高度SH的42~48%的位置到胎圈芯的底面以下的位置配设内侧胎侧加强层(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以下,简称为“轮胎”),具体涉及工程车辆等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在工程车辆等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例如在进行安装于工程车辆上时货物的上下、移动等作业时,车辆产生摇晃等问题,存在作业性变差这样的问题。 对此,通过在构成轮胎骨架的胎体层外侧设置加强层来谋求提高稳定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体层的轮胎轴向外侧及轮胎径向内侧分别配设规定的加强层,在安装于工程车辆等上使用时,不会降低乘坐舒适性而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3764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 但是,在像以往那样在胎体层外侧配置了加强层的结构的轮胎中,在相当于折返胎体帘布端的上部的所谓的屈挠区(flexzone)(图5中用圆圈围起来的部分),存在加强层的帘线的一部分断裂而直致产生故障的情况,成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抑制乘坐舒适性变差、又使确保加强层的耐久性和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并存的充气轮胎,特别是适于工程车辆等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人仔细研究的结果得出如下见解。 即,影响车辆稳定性的轮胎刚性能够分解为纵向弹簧刚性、横向弹簧刚性和前后弹簧刚性,若提高各弹簧刚性,则能提高稳定性。但是,若过于提高纵向弹簧刚性,则乘坐舒适性会变差,因此,期望主要提高横向弹簧刚性或前后弹簧刚性。与此相对,如上所述,作为以往技术,设计出通过在胎体层的胎侧部配置具有角度的加强层来抑制胎体层的前后变形从而主要提高前后弹簧刚性的方案,此时,将加强层配置在胎体层的外侧能够有效地提高刚性,但会产生在屈挠区(折返胎体帘布端的上部)处加强层的帘线的一部分断裂这样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仔细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如下见解加强层的配置位置对轮胎刚性的帮助的大小依次是(1)胎圈部、(2)胎侧部、(3)胎肩加强部,因此,通过在相当于屈挠区的胎侧部~胎肩加强部不配置加强层而在提高刚性效果较大且不会产生断裂问题的胎圈部~胎侧部和胎体内侧配置加强层,能够使实现耐久性和刚性并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即,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至少1层胎体层和配置在该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至少1层带束层,上述胎体层绕被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中的胎圈芯从内侧向外侧折返而被卡定,由主体部和折返部构成,该主体部在该胎圈芯之间以环状延伸;该折返部与该主体部连续地设置,绕该胎圈芯折返,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体层的主体部的轮胎轴向外侧,沿着该主体部从轮胎截面高度的42~48%的位置到轮胎截面高度的10~16%的位置配设至少1层外侧胎侧加强层, 并且在上述胎体层的主体部的轮胎轴向内侧,沿着该主体部在从轮胎截面高度的42~48%的位置到上述胎圈芯的底面以下的位置配设至少1层内侧胎侧加强层。 在本专利技术中,构成上述内侧胎侧加强层及外侧胎侧加强层的帘线的帘线强度优选为200N以上。另外,构成上述内侧胎侧加强层及外侧胎侧加强层的帘线的倾斜角度优选为在与轮胎径向成20~60°的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构成上述内侧胎侧加强层及外侧胎侧加强层的帘线的切断端优选被外层胶覆盖。 采用本专利技术,由于为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既能抑制乘坐舒适性变差、又能使确保加强层的耐久性和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并存的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特别适用于工程车辆等使用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外侧胎侧加强层的帘线的倾斜角度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3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表示以往例2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胎圈芯;2、胎体层;2A、主体部;2B、折返部;3、带束层;4、24、34、44、外侧胎侧加强层;5、25、35、内侧胎侧加强层;6、胎面;11、胎圈部;12、胎冠部;13、胎侧部;45、胎圈部加强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局部剖视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包括胎体层2和配置在该胎体层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带束层3,上述胎体层2绕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11中的胎圈芯1从内侧向外侧折返而被卡定,由主体部2A和折返部2B构成,上述主体部2A在胎圈芯1之间以环状延伸;上述折返部2B与主体部2A连续地设置,绕胎圈芯1折返。 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该胎体层的主体部2A的轮胎轴向外侧沿着主体部2A配设有外侧胎侧加强层4。外侧胎侧加强层4需要配设在从轮胎截面高度SH的42~48%的位置(图中用附图标记Ha表示的截面高度)到轮胎截面高度SH的10~16%的位置(图中用附图标记Hb表示的截面高度)的区域。若外侧胎侧加强层4的上端位置高于上述范围,则会有损加强层的帘线耐久性,另一方面,若下端位置低于上述范围,则会与胎圈芯1等接触而有损耐久性。在此,轮胎截面高度SH是指,在将轮胎安装于适用轮辋上并且填充规定的空气压且无负载状态下的轮胎的外径和轮辋直径之差的1/2。另外,适用轮辋是指下述规格所规定的轮辋,规定的空气压是指在下述规格中与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地被规定的空气压。另外,规格由在生产或使用轮胎的地区有效的产业规格决定,例如,在美国是指“The Tire and RimAssociation Inc.的Year Book”,在欧洲是指“The EuropeanTi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的StandardsManual”,在日本是指日本汽车轮胎协会的“JATMA Yearbook”。 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胎体层2的主体部2A的轮胎轴向内侧沿着主体部2A配置有内侧胎侧加强层5。内侧胎侧加强层5需要配设在从轮胎截面高度SH的42~48%的位置(图中用附图标记Hc表示的截面高度)到胎圈芯1的底面(图中用附图标记X表示的截面高度)以下的位置。当内侧胎侧加强层5的上端位置高于上述范围时,则会提高纵向弹簧刚性,而当下端位置高于上述范围时,则会降低提高刚性效果。 外侧胎侧加强层4及内侧胎侧加强层5都由帘线和橡胶的复合体构成,作为该橡胶,例如可列举出钢丝帘线、聚酰胺(Nylon(注册商标))、芳纶纤维(Kevlar(注册商标))等有机纤维帘线,优选使用尼龙。此外,作为橡胶,例如可使用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橡胶(NBR)、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胶(N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天然橡胶(NR)、异戊二烯橡胶(IR)、苯乙烯异戊二烯橡胶(SIR)、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橡胶(SIBR)、丁基橡胶(IIR)、卤代丁基橡胶(Hal-IIR)等。 另外,如图2所示,构成外侧胎侧加强层4的帘线4a优选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其倾斜角度α优选为在与轮胎径向成20~60°的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其帘线强度优选为200N以上,更优选为200~1500N。 虽然未图示,但构成内侧胎侧加强层5的帘线也与外侧胎侧加强层4的情况相同,优选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其倾斜角度优选为在与轮胎径向成20~60°的角度的范围内。另外,其帘线强度优选为200N以上,更优选为200~1500N。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至少1层胎体层和配置在该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至少1层带束层,上述胎体层绕被分别埋设于一对胎圈部中的胎圈芯从内侧向外侧折返而被卡定,由主体部和折返部构成,该主体部在该胎圈芯之间以环状延伸;该折返部与该主体部连续地设置,绕该胎圈芯折返,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体层的主体部的轮胎轴向外侧,沿着该主体部在从轮胎截面高度的42~48%的位置到轮胎截面高度的10~16%的位置配设至少1层外侧胎侧加强层, 并且在上述胎体层的主体部的轮胎轴向内侧,沿着该主体部在从轮胎截面高度的42~48%的位置到上述胎圈芯的底面以下的位置配设至少1层内侧胎侧加强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岛将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