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悬架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12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确保刚性且可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的悬架臂。设有可摆动地安装在车架上的枢轴管(52);在车身前后方向两根并排设置着,一端部(50A、51A)在车身前后方向打开并与枢轴管(52)连接,另一端部(50B、51B)随着行至车身外侧而闭合,形成大致三角形的一对前管(50)和后管(51);和安装在一对前管和后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由板状部(56)和毂部(57)构成,将肘杆(38)安装在毂部上的连接部件(55),设有在一对前管和后管的另一端部朝车身外侧打开地配置着的大致U字形的U字形板(53),一对前管和后管的另一端部与U字形板的外侧曲面部(53A)连接,连接部件的板状部从上方或下方将U字形板覆盖着安装在一对前管和后管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悬架臂
技术介绍
已知的车辆悬架臂, 一般设有两根并排设置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一 对管,这些管的一端在车身前后方向打开,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自如地 支撑在车架上,另一端随着行至车身外侧而闭合,形成大致三角形, 车辆悬架臂的毂安装在该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这种悬架臂,通过肘杆(大少夕》)将车轮安装在上述毂上,因 而易于将来自路面的沖击传递到悬架臂上,要求确保该悬架臂的刚性。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06 - 158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现有的构造中,悬架臂把两根管的前端与毂的外周面接合, 因此,为了确保悬架臂的刚性,必须加大管的直径、增加毂的壁厚等, 形成坚固的构造,因而会造成悬架臂的重量增加。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刚性的 同时实现轻量化的车辆的悬架臂。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悬架臂,其车辆具有由安装 在车架上的緩沖器、悬架臂和肘杆构成的悬架装置,所述悬架臂设有 枢轴管、 一对管,和连接部件;所述枢轴管可摆动地安装在所述车架 上;所述一对管在车身前后方向两根并排设置着, 一端在车身前后方 向打开并与所述枢轴管连接,另一端随着行至车身外侧而闭合,形成大致三角形;所述连接部件安装在所述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由板状部和毂部构成,将所述肘杆安装在了所述毂部;其特征在于 设有在所述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朝车身外侧打开地配置着的 大致U字形的板,所述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与所述U字形板 的外侧曲面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件的板状部从上方或下方将所述U字 形板覆盖着安装在所述一对管上。基于上述结构,由于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与U字形板的 外侧曲面部连接,所以,增加了一对管与U字形板的连接面面积,提 高了一对管的连接强度。进而,由于连接部件的板状部从上方或下方 将U字形板覆盖着安装在一对管上,因而将这些连接部件、管和U字 形板立体地组装,使悬架臂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成为立体构造,由 此可以提高悬架臂的刚性。因此,无需加大管的直径,或釆取加大毂 的壁厚的构造,就可以确保悬架臂的刚性、谋求该悬架臂的轻量化。在该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部件的板状部外周端部朝下方 折曲而将毂部围住,所述板状部形成截面呈大致3字形的壁部。基于 该构成,由于连接部件的板状部外周端部朝下方折曲而将毂部围住形 成壁部,所以可以提高连接部件的毂部的刚性,同时,由于该壁部的 截面形成大致3字形,成为以凹窝与U字形板、 一对管嵌合的形状, 所以,可以将悬架臂的车身外侧前端部形成立体构造,可进一步确保 高的刚性。另外,也可以是,所述U字形板,配置在使所述U字形板的曲部 与所述毂部的中心的距离比所述毂部的中心与所述毂部的前端部的距 离长的位置,在所述毂部与所述U字形板之间设有空间。基于该构成, 通过在U字形板与毂部之间形成大的空间,当悬架臂动作时,可以防 止安装在毂部的肘杆与U字形板发生干涉。另外,也可以是,所述U字形板被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前端部比 其它部分细的形状。基于该构成,当悬架臂动作时,可以防止安装在 毂部的肘杆与U字形板发生千涉。另外,也可以是,围住所述毂部朝下方折曲的所述连接部件的板 状部外周端部,在从侧面观察时,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的高度低于其它部分。基于该构成,由于连接部件的板状部外周端部围住毂部朝下 方弯曲,所以,可以提高该毂部的刚性,而且,由于在从侧面观察时 该板状部外周端部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的高度低于其它部分,所以 在悬架臂动作时,可以防止安装在毂部的肘杆与连接部件的车身外侧 方向前端部发生干涉,并可以扩大肘杆的移动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与u字形板的外 侧曲面部连接,所以,增加了一对管与u字形板的连接面面积,提高 了一对管的连接强度。进而,由于连接部件的板状部从上方或下方将 u字形板覆盖着安装在一对管上,因而将这些连接部件、管和u字形 板立体地组装,使悬架臂的车身外侧前端部成为立体构造,由此可以 提高悬架臂的刚性。因此,无需加大管的直径,或采取加大毂的壁厚 的构造,就可以确保悬架臂的刚性、谋求该悬架臂的轻量化。另外,由于板状部外周端部围住毂部朝下方折曲形成壁部,所以 可以提高连接部件的毂部的刚性,同时,由于该壁部的截面形成大致3字形,成为与U字形板、 一对管进行凹窝嵌合的形状,所以,可以将悬架臂的车身外侧前端部形成立体构造,可进一步确保高的刚性。另外,通过在u字形板与毂部之间形成大的空间,当悬架臂动作 时,可以防止安装在毂部的肘杆与u字形板发生干涉。另外,由于u字形板被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前端部比其它部分细 的形状,所以当悬架臂动作时,可以防止安装在毂部的肘杆与u字形 板发生干涉。另外,由于连接部件的板状部外周端部围住毂部朝下方弯曲,所以,可以提高该毂部的刚性,而且,由于在从侧面观察时该板状部外 周端部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的高度低于其它部分,所以在悬架臂动作时,可以防止安装在毂部的肘杆与连接部件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 发生干涉,并可以扩大肘杆的移动范围。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小型车辆的侧面图。5图2是从前方观察前悬架的图。图3是上臂的俯视图。图4是从车身前方侧观察上臂时的侧面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上臂的前端部分时的仰视图。图6是图5的VI-VI线截面图。符号说明10 小型车辆11 车架12 前悬架13 前轮14 后轮18 主减速装置 18A 驱动轴 20 前传动轴31 底横架 31A 支撑部32 顶横架 32A 支撑部33 上臂(上悬架臂)34 下臂(下悬架臂)35 球窝关节37 托架38 肘杆39 前减震器(緩沖器)40 托架50 前管51 后管50A、 51A —端部50B、 51B 另一端部(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52 枢轴管53 U字形板 53 A 外侧曲面部53B、 53C 两端部(前端部)53D 曲部55 连接部件56 板状部 56A 台阶部57 毂部58 轴套 60 壁部 60A 第一壁部60B 第二壁部(其它部)60C 第三壁部(前端部)A 空间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记 载的前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按照从坐在车身上的乘员(搭乘者) 观察到的方向。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小型车辆的侧面图,图2是 从前方观察前悬架的图。该小型车辆10是适合在不规整地面(荒地)上行驶的被分类为 MUV ( multi-utility-vehicle )车辆的车辆,设有通过前悬架(悬桂 装置,参照图2) 12独立悬挂在车架11上的左右的前轮13、 13、通 过未图示的后悬架(例如双横臂悬挂装置)独立悬挂着的左右后轮14、 14、在前轮13、 13和后轮14、 14之间(车身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 置)支撑在车架11上的发动机以及变速器构成的动力单元15、在动 力单元15的上方支撑在牟架11上的驾驶席和助手席构成的两个乘员座16、 16,和对前轮13、 13进行转向操纵的把手17。前轮用的主减速装置18在左右前轮13、 13之间支撑在车架11上,该主减速装置18通过连接在主减速装置18左右的驱动轴18A与左右的前轮13、 13连接。而且,在车架11的左右的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悬架臂,所述车辆具有由安装在车架上的缓冲器、悬架臂和肘杆构成的悬架装置,所述悬架臂设有枢轴管、一对管,和连接部件;所述枢轴管可摆动地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一对管在车身前后方向两根并排设置着,一端在车身前后方向打开并与所述枢轴管连接,另一端随着行至车身外侧而闭合,形成大致三角形;所述连接部件安装在所述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由板状部和毂部构成,将所述肘杆安装在了所述毂部;其特征在于: 设有在所述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朝车身外侧打开地配置着的大致U字形的板,所 述一对管的车身外侧方向前端部与所述U字形板的外侧曲面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件的板状部从上方或下方将所述U字形板覆盖着安装在所述一对管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原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