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臂结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70304 阅读:4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8 14: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摆臂结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及汽车,包括:上摆臂、上摆臂旋转轴、副车架的上摆臂安装部、下摆臂、前凸轮轴、后凸轮轴以及副车架的下摆臂安装部,在不影响整体性能的前提下,令上、下摆臂呈非平行的位置关系以提升抗点头能力,从而改善整车的操纵稳定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摆臂结构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的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摆臂结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悬架是保证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的重要部件,另外,汽车悬架将车架与车轮弹性连接起来,也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同时,悬架结构不仅影响车辆的平顺性、抗侧倾能力,还对车辆的转向性能影响很大。目前广泛采用的悬架包括麦弗逊式悬架、双横臂式悬架和多连杆式悬架。双横臂式悬架的上、下摆臂的布置和相对位置对制动点头影响很大,这里所述的“点头”是指在汽车制动时,由于惯性,车前部会出现向地面下探的现象,从形象上类似于点头的动作。现有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的上、下摆臂其外形大致相同,如图1所示,可看作是具有三个连接点的A字形,以摆臂1’为例,球销孔4’与转向节5’连接,另外,根据汽车的方向靠近车头的为前衬套孔11’,靠近车尾的为后衬套孔111’,旋转轴3’则穿过副车架的安装部的过孔(图1中没有示出)以及上述前、后衬套孔,并且上摆臂1’与下摆臂2’基本处于平行的位置关系。但上述这种位置关系的摆臂结构在汽车制动时的抗点头能力较差,从而较严重地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摆臂结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及汽车,在不影响悬架整体性能和车轮定位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上、下摆臂的位置关系以提升悬架的抗点头能力,从而改善整车的操纵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摆臂结构,包括:上摆臂,所述上摆臂设有第一前衬套孔、第一后衬套孔;上摆臂旋转轴;副车架的上摆臂安装部,所述上摆臂安装部设有第一过孔;下摆臂,所述下摆臂设有第二前衬套孔、第二后衬套孔;前凸轮轴;后凸轮轴;副车架的下摆臂安装部,所述下摆臂安装部设有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所述上摆臂旋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后衬套孔、所述第一过孔以及所述第一前衬套孔,且所述上摆臂旋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后衬套孔和所述第一前衬套孔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前衬套孔高于所述第一后衬套孔;所述前凸轮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前衬套孔及所述第二过孔,并与二者连接;所述后凸轮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后衬套孔及所述第三过孔,并与二者连接;所述第二前衬套孔低于所述第二后衬套孔。优选的是,还包括旋转轴安装管,所述旋转轴安装管设置在所述上摆臂安装部,所述上摆臂旋转轴穿设在所述旋转轴安装管内。优选的是,还包括偏心垫片,所述偏心垫片分别安装在所述前凸轮轴和所述后凸轮轴上。优选的是,所述上摆臂旋转轴、所述前凸轮轴及所述后凸轮轴,此三者的一个端头,皆设有用于限位的凸缘。优选的是,所述上摆臂与地面所呈角度为-14.5度。优选的是,所述上摆臂与所述下摆臂的材料为铸造铝合金、铸造铁质或冲压钢板。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包括稳定杆、减振器、螺旋弹簧以及转向节,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摆臂结构,所述上摆臂与所述转向节的上端连接,所述下摆臂与所述转向节的下端连接;所述减振器的上端与所述上摆臂安装部连接,所述减振器的下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稳定杆的杆体为空心圆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与现有技术对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上摆臂的第一前衬套孔高于第一后衬套孔,下摆臂的第二前衬套孔低于第二后衬套孔,从而改变了上、下摆臂的位置关系,这样不仅满足了布局的限制、悬架性能、车轮定位、乘车人的乘驾感受等要求,而且还大大提升了抗点头能力,进而改善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其中:图1为现有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的摆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结构的左视图;图3为图2的部分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结构的右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结构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摆臂结构的正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的正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1’-上摆臂2’-下摆臂3’-旋转轴4’-球销孔5’-转向节11’-前衬套孔111’-后衬套孔1-上摆臂11-第一前衬套孔111-第一后衬套孔2-下摆臂22-第二前衬套孔222-第二后衬套孔3-上摆臂旋转轴33-前凸轮轴333-后凸轮轴4-副车架(局部)44-上摆臂安装部444-下摆臂安装部5-减振器55-螺旋弹簧6-转向节7-稳定杆8-旋转轴安装管9-偏心垫片10-上摆臂球销100-下摆臂球销12-连接杆13-汽车14-前轮15-后轮16-接地点F-惯性力BF-前制动力BR-后制动力O-瞬时旋转中心H-重心高度L-轴距ΔWf-弹簧负荷变化量ΔW-轴荷变化量Fsf-上、下摆臂受力θ-瞬时旋转中心与接地点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摆臂结构,如图2-图6所示,包括:上摆臂1,副车架4的上摆臂安装部44、上摆臂旋转轴3、下摆臂2、前凸轮轴33、后凸轮轴333以及副车架4的下摆臂安装部444。其中上摆臂1设有第一前衬套孔11和第一后衬套孔111,上摆臂安装部44设有第一过孔;下摆臂2设有第二前衬套孔22和第二后衬套孔222,下摆臂安装部444设有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上摆臂旋转轴3依次穿过第一后衬套孔111、所述第一过孔以及第一前衬套孔11,并且上摆臂旋转轴3的两端与第一后衬套孔111和第一前衬套孔11连接,同时第一前衬套孔11高于第一后衬套孔111;前凸轮轴33穿设在第二前衬套孔22及所述第二过孔,并与二者连接;后凸轮轴333穿设在第二后衬套孔222及所述第三过孔,并与二者连接,同时第二前衬套孔22低于第二后衬套孔222。这样便形成上摆臂1前高后低、下摆臂2前低后高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提升抗点头能力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摆臂前高后低、下摆臂前低后高的方案是:上摆臂与地面所成角度范围在-30度至0度内,下摆臂与地面所成角度范围在0度至3度内,其中所述-30度是指上摆臂以所述第一前衬套孔11为旋转中心,从与地面夹角为0度时(即与地面平行),顺时针旋转30度而来;所述3度是指下摆臂以所述第二前衬套孔22为旋转中心,从与地面夹角为0度时,逆时针旋转3度而来。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摆臂1与下摆臂2的具体角度应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优选范围内并综合考虑实际的零部件布局、副车架结构等其他因素,有针对性地组合搭配,但无论何种组合,目的是一致的,即实现提升抗点头能力这一技术效果。对于两者角度的具体组合方式,可参考后文的一较佳实施例,对于其他组合本专利技术不作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的原理请结合图8所示,简述如下:当轮胎受到地面的冲击时,轮胎的上下运动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直线运动,因为轮胎通过车轮、悬架固定在车身上,因此这个运动是围绕一个瞬时旋转中心的圆弧运动。对于双摆臂式前独立悬架来说,轮胎的瞬时旋转中心与悬架的瞬时旋转中心是一致的,而双摆臂式前独立悬架的瞬时旋转中心是由上摆臂旋转轴3的轴心延长线和下摆臂的前、后凸轮轴的轴心延长线相交得来的,因此,当汽车制动时,轮胎的上下运动是围绕如图8所示的瞬时旋转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摆臂结构、双横臂式前独立悬架及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摆臂,所述上摆臂设有第一前衬套孔、第一后衬套孔;上摆臂旋转轴;副车架的上摆臂安装部,所述上摆臂安装部设有第一过孔;下摆臂,所述下摆臂设有第二前衬套孔、第二后衬套孔;前凸轮轴;后凸轮轴;副车架的下摆臂安装部,所述下摆臂安装部设有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所述上摆臂旋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后衬套孔、所述第一过孔以及所述第一前衬套孔,且所述上摆臂旋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后衬套孔和所述第一前衬套孔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前衬套孔高于所述第一后衬套孔;所述前凸轮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前衬套孔及所述第二过孔,并与二者连接;所述后凸轮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后衬套孔及所述第三过孔,并与二者连接;所述第二前衬套孔低于所述第二后衬套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摆臂,所述上摆臂设有第一前衬套孔、第一后衬套孔;上摆臂旋转轴;副车架的上摆臂安装部,所述上摆臂安装部设有第一过孔;下摆臂,所述下摆臂设有第二前衬套孔、第二后衬套孔;前凸轮轴;后凸轮轴;副车架的下摆臂安装部,所述下摆臂安装部设有第二过孔和第三过孔;所述上摆臂旋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后衬套孔、所述第一过孔以及所述第一前衬套孔,且所述上摆臂旋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后衬套孔和所述第一前衬套孔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前衬套孔高于所述第一后衬套孔;所述前凸轮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前衬套孔及所述第二过孔,并与二者连接;所述后凸轮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后衬套孔及所述第三过孔,并与二者连接;所述第二前衬套孔低于所述第二后衬套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臂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轴安装管,所述旋转轴安装管设置在所述上摆臂安装部,所述上摆臂旋转轴穿设在所述旋转轴安装管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臂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守银周磊磊洪学臣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