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过渡板和圆管,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副车架纵梁相连,过渡板焊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过渡板上具有圆孔,圆管固定在圆孔内,下摆臂的一端装入圆管。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中的至少一者与过渡板呈弧形面接触,使得安装支架上起过渡作用的部分变形量减小,过渡更平顺、承载能力更强。所述圆管的至少一端端口为扩口结构,扩口结构的扩口面朝向所述圆管的外侧,安装过程中使橡胶衬套的一端对准扩口面装入,扩口结构具有引导作用,能够使橡胶衬套与圆管的中心线自动重合,压装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悬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及汽车悬架。
技术介绍
麦弗逊独立悬架是目前轿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悬架结构,其最大的特点是体积小、质量轻,能够为发动机预留足够的空间。下摆臂是汽车悬架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为车轮提供横向支撑力,并承受来自前后方向的预应力,必须合理的布置,才能保证悬架系统的正常工作。如图1所示为一种麦弗逊悬架中下摆臂的连接形式,下摆臂03的前端安装在副车架纵梁02上的安装支架04上,下摆臂03后端安装在副车架横梁01的预留孔中。如图2所示,安装支架04主要由左侧板11、右侧板12、过渡板13和圆管14组成,过渡板13与左侧板11、右侧板12焊接成一体,过渡板13中间开有通孔用于焊接圆管14,左侧板11、右侧板12与副车架纵梁02焊接成一体,构成副车架总成中的一个子部件。下摆臂03安装过程中,将橡胶衬套05压进圆管14中,之后再将下摆臂03的前端通过螺栓、螺母及限位垫圈组06与圆管14中的衬套连成一体,橡胶衬套05与圆管14内壁呈过盈配合。受整体结构限制,侧板需要通过折弯变形与副车架纵梁、过渡板贴合。而上述结构中,过渡板采用方形冲压板,边缘过渡比较分明,使得侧板上折弯部分变形严重。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转弯或侧滑时,下摆臂承受的作用力会集中到安装支架上,使得安装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明显增加,过渡板与侧板的焊接处以及侧板上折弯变形部分应力比较集中,使得安装支架承载能力不足。另外,橡胶衬套与圆管过盈配合,而用于安装橡胶衬套的圆管的管口为直口,压装过程中,橡胶衬套的端部不容易对准圆管管口、压装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的承载能力更强,而且便于橡胶衬套的压装。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悬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过渡板和圆管,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副车架纵梁相连,所述过渡板焊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过渡板上具有圆孔,所述圆管固定在所述圆孔内,下摆臂的一端装入所述圆管,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过渡板呈弧形面接触,所述圆管的至少一端端口为扩口结构,所述扩口结构的扩口面朝向所述圆管的外侧。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安装支架沿着所述圆管的水平中轴面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中的至少一者上与所述过渡板呈弧形面接触的部分,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在一侧的边缘。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的边缘,越过所述圆管的竖直中轴面。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不相连。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呈一体式结构。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过渡板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渡板沿所述圆管的轴向分布。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具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所述过渡板的边缘延伸。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加强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与多个所述过渡板相间分布。优选地,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的边缘形成翻边结构。一种汽车悬架,包含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过渡板和圆管,上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副车架纵梁相连,过渡板焊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过渡板上具有圆孔,所述圆管固定在圆孔内,下摆臂的一端装入圆管。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中的至少一者与过渡板呈弧形面接触,使得安装支架上起过渡作用的部分变形量减小,过渡更平顺。当安装支架承受载荷时,过渡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焊接处,以及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折弯变形部分应力分布更均匀。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技术提供的安装支架承载能力更强。另外,本技术所提供的安装支架上,用于压装橡胶衬套的圆管的至少一端端口为扩口结构,该扩口结构的扩口面朝向圆管的外侧,安装过程中使橡胶衬套的一端对准扩口面装入,扩口结构具有引导作用,能够使橡胶衬套与圆管的中心线自动重合,压装方便。由于上述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安装支架的汽车悬架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01-副车架横梁,02-副车架纵梁,03-下摆臂,04/07-安装支架,05-橡胶衬套,06-螺栓、螺母及限位垫圈组;11-左侧板,12-右侧板,13/23-过渡板,14/25-圆管;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4-扩口结构,26-翻边结构,27-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3-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过渡板23和圆管25。所述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与副车架纵梁02相连,从而使安装支架构成副车架总成中的一个子部件。上述过渡板23焊接于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之间,过渡板23上具有圆孔,所述圆管25固定在圆孔内。下摆臂03的一端穿过上述圆管25,通过螺栓、螺母及限位垫圈组06与圆管25中的橡胶衬套05连成一体,橡胶衬套05与圆管25内壁呈过盈配合,从而起到连接作用。该结构的特点是,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中的至少一者与过渡板23呈弧形面接触,这样设置后安装支架上起过渡作用的部分变形量减小,过渡更平顺。当安装支架承受载荷时,过渡板23与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的焊接处,以及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侧板上折弯变形部分应力分布更均匀。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所介绍的内容,本技术提供的安装支架承载能力更强。另外,本技术所提供的安装支架上,用于压装橡胶衬套05的圆管25的至少一端端口为扩口结构24,该扩口结构24的扩口面朝向圆管25的外侧,该外侧指的是圆管25的内腔以外的位置。安装过程中,橡胶衬套05的一端对准扩口面装入,扩口结构24具有引导作用,能够使橡胶衬套05与圆管25的中心线自动重合,压装更方便。为便于说明,先将安装支架沿着圆管25的水平中轴面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一部分的下方。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过渡板(23)和圆管(25),所述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与副车架纵梁(02)相连,所述过渡板(23)焊接于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所述过渡板(23)上具有圆孔,所述圆管(25)固定在所述圆孔内,下摆臂(03)的一端装入所述圆管(2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过渡板(23)呈弧形面接触,所述圆管(25)的至少一端端口为扩口结构(24),所述扩口结构(24)的扩口面朝向所述圆管(25)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悬架下摆臂的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过渡板(23)和圆管(25),所述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与副车架纵梁(02)相连,所述过渡板(23)焊接于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所述过渡板(23)上具有圆孔,所述圆管(25)固定在所述圆孔内,下摆臂(03)的一端装入所述圆管(2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过渡板(23)呈弧形面接触,所述圆管(25)的至少一端端口为扩口结构(24),所述扩口结构(24)的扩口面朝向所述圆管(25)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安装支架沿着所述圆管(25)的水平中轴面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所述第一侧板(21)和所述第二侧板(22)中的至少一者上与所述过渡板(23)呈弧形面接触的部分,具有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所在一侧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或所述第二侧板(22)延伸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王成立,周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