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装卸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84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装卸夹具,包括外壳、按压部件、连杆及封闭塞,其中封闭塞设有固定于外壳内的固持部及由固持部延伸的易变形的封闭部,封闭部形成气腔,连杆的头端固接于按压部件,尾端形状与封闭塞的封闭部形状相同并抵接于封闭部。按压部件与连杆一起可相对外壳滑动,正常状态下,连杆尾端抵接于封闭部且将封闭塞的固持部与封闭部隔断。利用该夹具装卸集成电路时,将封闭部紧贴集成电路上表面并挤压,使得封闭部气腔与集成电路上表面间密封并排出气腔中部分气体,使气腔中气压降低,以此吸附集成电路便于装载到目标元件;当施力与按压部件,连杆尾端伸入气腔,气腔与外部连通,气腔中气压恢复,此时集成电路可因自身重力自动脱落。(*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集成电路装卸夹具,尤其是关于一种采用吸附方式装载及卸载集成电路的夹具。
技术介绍
随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的体积也在不断缩小,在计算机系统组装过程中,经常需要将体积很小的集成电路安装至某一目标元件上。因为集成电路较为精密,如果用手直接拿放集成电路,手上的汗渍污渍极易污染集成电路,且若施力不当极易损坏集成电路。因此,现有操作过程一般利用夹具来操作集成电路,现有的集成电路装卸夹具一般采用夹持方式,即,夹具设有可围绕集成电路的夹持部,夹持部可夹持住集成电路的边缘,以夹持部代替手来操作。但是,这种夹持方式,需利用夹持部夹持集成电路的边缘,因夹持力的不易控制易使得集成电路边缘磨损,对于那些有细长针脚的集成电路,还有可能因为误操作而损坏针脚,最终导致集成电路的失效。另外,使用夹持方式来操作集成电路,夹持部会使集成电路边缘产生变形而进一步使集成电路依附在夹持部上不易脱落,这种情况下,还是需要手工将集成电路从夹具上取下。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避免使用夹持方式又可以方便集成电路从夹具上脱落的集成电路装卸夹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吸附方式并且可自动将集成电路脱落的集成电路装卸夹具。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成电路装卸夹具,包括外壳、按压部件、连杆及封闭塞,其中封闭塞设有固定于外壳内的固持部及由固持部延伸的易变形的封闭部,封闭部形成气腔,连杆的头端固接于按压部件,尾端形状与封闭塞的封闭部形状相同并抵接于封闭部。按压部件与连杆一起可相对外壳滑动,正常状态下,连杆尾端抵接于封闭部且将封闭塞的固持部与封闭部隔断。利用该夹具装卸集成电路时,将封闭部紧贴集成电路上表面并挤压,使得封闭部气腔与集成电路上表面间密封并排出气腔中部分气体,使气腔中气压降低,以此吸附集成电路便于装载到目标元件;当施力于按压部件,连杆尾端伸入气腔,气腔与外部连通,气腔中气压恢复,此时集成电路可因自生重力自动脱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吸附方式操作集成电路,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夹持方式对集成电路磨损的问题,且通过气腔压力的变化,可使集成电路自动从夹具上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集成电路装卸夹具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集成电路装卸夹具的立体分解图,外壳及封闭塞已被部分切除。图3为图2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集成电路装卸夹具吸附集成电路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集成电路装卸夹具释放集成电路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用于以吸附方式吸取集成电路20(请参图4)并将集成电路20安装至目标元件(未图示),且该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还可自动将集成电路20从夹具上脱离。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包括外壳11、按压部件12、连杆13、封闭塞14及弹性部件15,于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为弹簧。外壳11设有细长颈部111及由颈部111向下延伸的收容体112,于本实施方式中,颈部111为圆环绕体,收容体112为四方环绕体。外壳11的颈部111设有相互贯通的第一通槽113与第二通槽114,且第一通槽113的直径大于第二通槽114的直径,并由此形成一个台阶115。外壳11的收容体112设有收容空间116,于收容体112顶部与颈部111的第二通槽114相通设有固持孔117,利用这种构造,颈部111的第一通槽113、第二通槽114、收容体112的固持孔以及收容空间116是相互贯通的,即,外壳11是贯通的。按压部件12于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圆柱状,且贯通该按压部件12设有通孔121,实际上,按压部件12也可以设成其他形状,如方柱体,甚至不规则柱体,只要该按压部件12可以提供通孔121即可。连杆13为细长杆状,设有主体131及由主体131延伸的尾端132,该尾端132的形状设为圆弧碗状,且主体131由其顶端至距尾端132一定距离切除部分形成切槽133。封闭塞14,利用易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设有固持部141及由固持部141延伸的封闭部142,该封闭部142为圆弧碗状,固持部141内部设有贯通固持部141的滑槽143,碗状的封闭部142形成气腔144,滑槽143与气腔144相通,借这种结构,封闭塞14即为贯通结构。另外,连杆13的主体131的最大外径需小于外壳11的第二通槽114的直径,连杆13的尾端132的外径需大于第二通槽114的直径,且连杆13的尾端132的外形与封闭塞14的封闭部142的外形相同,仅大小不一。请一并参照图3,该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组装过程及组装后的结构如下将封闭塞14的固持部141组设于外壳11的收容体112的固持孔117内,为将封闭塞14紧密接合于外壳11,固持部141与固持孔117的接合方式主要利用干涉配合,也可以利用其他配合方式,如,将外壳11对应固持孔117位置处设有螺纹孔118,通过螺钉(未图示)和螺纹孔118的配合紧固封闭塞14;封闭塞14固定于外壳11后,将连杆13的主体131穿过封闭塞14的固持部141设置的滑槽143并依次穿过外壳的第二通槽114和第一通槽113,如此,连杆13的尾端132即可抵制于封闭塞14的封闭部142,且可将第二通槽114靠近外壳11的收容空间116的一端封闭,连杆13的主体131因设有切槽133,使得主体131与按压部件12的通孔121间形成间隙,该间隙通过通孔121与外界相通,另外,也是由于切槽133,连杆13的主体131与第二通槽114之间也存在间隙,该间隙也通过按压部件12的通孔121与外界相通;连杆13接合于外壳11和封闭塞14后,将弹性部件15套设于连杆13的主体131,弹性部件15的一端抵接于外壳11的颈部111内的台阶115上;最后将按压部件12的通孔121套设在连杆13的主体131的头部并挤压弹性部件15,因此,弹性部件15一端抵接于台阶115,另一端抵制于按压部件12,且按压部件12与连杆13的配合程度应该使得连杆13与按压部件12紧固于一体,且应使弹性部件15产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应该使得按压部件12有被向远离外壳11的方向运动的趋势。经上述组装过程,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已成型,正常状态下(非使用状态下),因弹性部件15被挤压产生弹性变形,产生将按压部件12向远离外壳11方向推的推力,因按压部件12与连杆13紧固配合,因此连杆13也因该弹性变形力产生向远离外壳11方向运动的趋势,但是由于连杆13的尾端132外径大于外壳11的第二通槽114的直径,从而连杆13的尾端132则紧贴于封闭塞14的碗状封闭部142上,也因此将封闭塞14的气腔144与封闭塞14的固持孔117、外壳的第二通槽114、第一通槽113以及按压部件12的通孔121隔断,但是,因为连杆13的主体131上设置的切槽133,外壳11的第二通槽114、第一通槽113、封闭塞14的滑槽143对应切槽133位置处的部分以及按压部件12的通孔121却相通并通过通孔121通至外界。请参照图4,使用该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装载集成电路20时,先将集成电路装卸夹具10的封闭塞14紧贴集成电路20的上表面21,并按压外壳11,使封闭塞14的碗状的封闭部142产生弹性变形,并以此排出封闭部142的气腔144中的部分气体,因封闭塞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电路装卸夹具,用于以吸附方式吸取集成电路上表面,该集成电路装卸夹具包括外壳、按压部件、连杆及封闭塞,其中封闭塞设有固定于外壳内的固持部及由固持部延伸的易变形的封闭部,封闭部形成气腔,连杆设有一端固接于按压部件的主体及由主体延伸的尾端,其特征在于:外壳、按压部件、连杆及封闭塞均为贯通状,连杆与外壳、按压部件及封闭塞之间均存在间隙,非使用状态下,连杆尾端抵接于封闭塞的封闭部,且使封闭塞的气腔与上述间隙隔断,按压部件与连杆一起可相对外壳滑动,连杆的滑动使上述间隙与气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阜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