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机公司专利>正文

部件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23735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即使将多个运载带以实质上间隙为0的状态分别送入部件取出部,也能使运载带不产生干涉地排出。在部件供给装置中并列设有多个带进给机构,在该带进给机构中,将构成为由覆盖带封装容纳在运载带的凹部中的部件的长条状的部件供给带,从安装在预定位置的卷筒依次输出并搬送,并在剥离位置从该部件供给带剥离覆盖带而形成凹部露出的运载带,当通过将该运载带送入部件取出部来从上述凹部取出部件后,将部件取出后的运载带向下游侧排出,在部件供给装置中,在各带进给机构中分别形成有排出路径,该排出路径用于将从部件取出部送出的运载带排出至该送出方向的下方,并且该排出路径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送出方向彼此前后错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部件供给装置,特别涉及这样的一种部件供给装置通过依次输出在以预定间隔形成的凹部中容纳有多个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带,来将该部件依次供给至处于预定位置的部件取出部。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所采用的部件供给装置,具有使用部件供给带PT的所谓的带式送料器,在该部件供给带PT中,如图6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长条状的运载带T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凹部,在所述多个凹部中分别容纳有部件P,并且在运载带的上侧粘贴有长条状的覆盖带C以覆盖该凹部。在该带式送料器中,预先将部件供给带卷绕在未图示的卷筒上,通过使带进给机构所具有的链轮的进给齿与该部件供给带的孔H卡合来使该部件供给带转动,从而将该部件供给带从卷筒依次输出,并搬送至预定位置,并且在从部件供给带PT揭去覆盖带C之后,通过吸附单元取出露出的运载带T的凹部内的部件P。由于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中并列安装有多个这种部件供给装置来进行使用,因此希望尽量减小各装置在安装时所占用的宽度。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装置在一台部件供给装置中可安装两个卷筒,并且并列设置两个带进给机构,该两个带进给机构以预定间隔搬送从各卷筒输出的部件供给带。在这样并列设置有两个带进给机构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如图7中的示意性地表示前端部附近的平面图所示,在预定位置从部件供给带PT揭去了覆盖带C之后的运载带T,通过安装成能够旋转的两个链轮100(图中100A表示其顶点),可分别依次送入到部件取出部102。在链轮100的上端附近配置有压带件104,该压带件104从上方限制由于上述动作而向箭头方向移动的运载带T,使其不会脱落。上述部件取出部102由形成在该压带件104上的孔部构成,部件P被从运载带T的与该孔部一致的凹部中取出。然后,被从该凹部中取出了部件P后的运载带T从部件取出部102送出,并向下游侧排出。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4-237194号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为了进一步减小所占用的宽度,尽量减小带之间的间隔就变得重要,但是这是有极限的。即、由于从运载带的凹部取出部件的、如上述图7所示的两个部件取出部102,必须相对于进给方向设定在相同位置、相同高度,因此越使该取出部102相接近以缩短相邻的带之间的间隙G,两个运载带就越容易在其下游侧产生干涉而引起卡带(jamming)。因此,虽然希望运载带T之间的间隙实质上为0,但却存在装置本身具有极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将从依次搬送的多个部件供给带揭去覆盖带之后的各运载带,以带之间的间隙实质上接近于0的状态分别送入部件取出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能够防止在取出部件后向下游侧排出的各运载带产生干涉,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小所占用的宽度。本专利技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课题在部件供给装置中并列设置有多个带进给机构,在该带进给机构中,长条状的部件供给带(PT)构成为容纳在运载带(Ta)的凹部内的部件由覆盖带(Ca)覆盖,将该部件供给带(PT)从安装在预定位置的卷筒依次输出并进行搬送,当通过将在剥离位置从该部件供给带剥离覆盖带而露出凹部的该运载带送入部件取出部,来从上述凹部取出部件后,将部件取出后的运载带向下游侧排出,在上述部件供给装置中,在上述各带进给机构中分别形成有排出路径(22A、22B),该排出路径(22A、22B)将从上述部件取出部送出的运载带向该送出方向的下方排出,并且,形成在相邻的带进给机构上的各排出路径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送出方向彼此错开。在本专利技术中,形成于相邻的带进给机构的各排出路径还可以形成为相对于运载带的宽度方向彼此部分重叠。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还可以是安装在相邻的带进给机构上的卷筒分别可自由旋转地由旋转轴支承,并且各旋转轴相距的距离大于它们所分别支承的卷筒的半径之和,而且各旋转轴在与轴正交的方向上配设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根据本专利技术,形成于相邻的带进给机构、并将从部件取出部送出的运载带向送出方向的下方排出的排出路径,相对于该送出方向彼此前后错开,因此即使将各部件取出部配设成运载带之间的间隙实质上为0,向其下游侧排出的运载带也能够前后分开,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各运载带产生干涉,从而能够防止引起卡带。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部件供给装置所占用的宽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上述部件供给装置的前端部附近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3是表示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部件供给带和送入至部件取出部的运载带的关系的示意图。图5是示意性地放大表示上述部件供给装置的排出部的下部的局部立体图和平面图。图6是示意性地放大表示部件供给带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取出部附近的特征的平面图。标号说明10卷筒;12支架;14链轮;16容纳部;17进给辊子;18部件取出部;20压带件;22排出部;22A第一排出路径;22B第二排出路径;24旋转轴;PT部件供给带;T运载带;C覆盖带。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概要的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上述部件供给装置的前端部附近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并列设置有第一带进给机构和第二带进给机构,该第一带进给机构的第一卷筒10A和第二带进给机构的第二卷筒10B这两个卷筒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架12上,第一带进给机构和第二带进给机构将分别从各卷筒10A、10B输出的两个部件供给带PT向下游侧搬送并送出。而且,这里,根据需要对于第一带进给机构和第二带进给机构的相关联的部分使用分别标注了A(或者a)和B(或者b)的标号。为方便起见,以第一带进给机构为代表进行说明,上述图6所示的部件供给带PT卷绕在图1中近前侧的第一卷筒10A上,该部件供给带PT由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带进给机构的前端部上的链轮14A间歇性地引出,并通过移动路径依次向前端方向搬送。该部件供给带PTa在设置于链轮14A附近的剥离部(未明示)将所粘贴的覆盖带Ca剥离。被剥离的覆盖带Ca被输送向与搬送方向大致成180度的相反方向,并经由进给辊子17被最终送入回收于设置在后端部的容纳部16A中。另一方面,剥离了覆盖带Ca而露出凹部的运载带Ta被送入剥离部下游侧的部件取出部18A。该部件取出部18A由设置在压带件20A上的孔部构成,该压带件20A用于从上方限制运载带Ta,使该运载带Ta不会从链轮14A松脱,该部件取出部18A从与该孔部一致的凹部中将部件取出。部件取出后的运载带Ta从配置在压带件20A的下游侧的排出部22向下方排出。部件供给带PTb从可旋转地支承在上述支架12里侧的第二卷筒10B输出,并由第二带进给机构进行搬送。该第二带进给机构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带进给机构相同,但是第二卷筒10B的安装位置相对具有特点。如图3中的示意图所示,安装于相邻的带进给机构中的第一卷筒10A和第二卷筒10B分别可自由旋转地由旋转轴24A、24B支承,各旋转轴24A、24B相距的距离大于它们分别支承的第一卷筒10A与第二卷筒10B的各半径Ra、Rb之和,而且旋转轴24A、24B以在与轴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中并列设置有多个部件供给带,该部件供给带由运载带和覆盖带构成,上述运载带沿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在内部容纳有部件的多个凹部,上述覆盖带粘贴在上述运载带上以覆盖上述凹部,上述部件供给装置依次搬送该部件供给带并在预定位置剥离覆盖带而使部件供给带成为凹部露出的上述运载带,然后将上述运载带送入部件取出部,并在从上述凹部取出部件后向下游侧排出上述运载带,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带进给机构中分别形成有排出路径,该排出路径将从上述部件取出部送出的运载带向该送出方向的下方排出,并且,    形成在相邻的带进给机构上的各排出路径形成为相对于上述送出方向彼此错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笹本宪一
申请(专利权)人:重机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