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14832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具有在减轻粒子问题的同时达到低接触电阻和高阻挡性能的布线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Si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与电路元件有关的扩散层11,在导电部件16和扩散层11之间,设置有阻挡层14。阻挡层14具有作为阻挡金属的Ti层141。通过该Ti层141,在与扩散层11的接触侧构成硅化物连接部15。另外,阻挡层14,在与导电部件16的接触侧,夹有Ti层141的氮化层及氧化层,即极薄的TiN层142及TiO#-[x]层143。比TiN层142更薄的TiO#-[x]层143为非晶形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微细布线结构的,该微细布线结构需要与Si的高阻挡性能及低电阻的连接部。现有技术半导体装置中的集成电路布线,大多是夹着层间绝缘膜(SiO2膜)由多层布线形成的。另外,布线本身附带有阻挡层金属或抗反射膜等功能,因此不是单层而是叠层结构。形成阻挡层金属的原因是,考虑到了当布线是以铝为主要成分构成时,与硅的阻挡性能和电气连接的稳定性能。另外,还需要使用与层间绝缘膜(SiO2膜)附着性好的材料。图10示出有关现有半导体装置的接触部的布线结构的断面图。与构成集成电路的Si元件表面的扩散层31相连接的布线层结构,一般是利用,由SiO2膜构成的层间绝缘膜32上的接触孔33形成的。在接触孔33的底部(扩散层31),形成Ti层341/TiN层342的叠层作为阻挡层金属,在这个叠层上形成实质上的铝层36,铝层36为例如至少仅含Cu(0.5%左右)的Al-Cu结构。上述Ti层341/TiN层342的阻挡层叠层,是考虑了与硅(扩散层31)的附着性和阻挡性而被构成的。Ti层341和TiN层342是用配置Ti靶的同一个溅射装置连续形成的(TiN层342是在氮气氛中溅射形成的)。TiN层342,起着抑制铝层36的Al与元件Si反应的作用,另外,也可以有效地抑制铝层36和Ti层341的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Ti层341/TiN层342的阻挡层叠层,是通过连续地溅射而形成的,因此,最终会出现因溅射而导致的粒子增大的问题。粒子增大将成为产品成品率下降的原因。另外,通过上述结构,Al和Ti之间的发应可由TiN层342抑制。但是,Ti层341与扩散层31的Si的反应最终进行,在与Si接触过的表面形成薄的TiO2层35。TiO2层35的存在,可能导致附着性的降低,电阻的升高。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情况,将提供具有在减轻粒子问题的同时,达到低接触电阻和高阻挡性能的布线结构的。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中,上述Si层和上述金属层之间的导通,是通过设置在上述绝缘层的接触孔部的Ti、TiN和氧化膜而实行的。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中,上述Si层和上述金属层之间的导通,是通过设置在上述绝缘层的接触孔部的硅化物层、Ti、TiN和氧化膜而实行的。本专利技术有关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中,在上述绝缘膜上形成使Si层暴露出的接触孔的工序;用溅射将Ti覆盖的工序;上述Ti溅射后,不降低真空度,在氮气氛中使上述Ti表面氮化,形成TiN的工序;促进上述TiN表面的氧化层形成的暴露于大气中的期间;形成上述导电部件的工序,使上述Si层与上述导电部件导通。另外还可以包括,在促进上述TiN表面的氧化层形成的暴露于大气中的期间后,进行退火,在上述Si层和上述Ti之间的界面形成硅化物层的工序。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中,在上述绝缘膜上,形成使Si层露出的接触孔工序;用溅射将Ti覆盖的工序;在上述Ti溅射后,不降低真空度,在氮气氛中使上述Ti表面氮化,形成TiN,接着进行退火,在上述Si层和上述Ti之间的界面形成硅化物层的工序;在上述TiN表面形成氧化层的氧等离子体处理工序;形成上述导电部件的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断面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变形例的断面图。图3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第1断面图。图4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与图3接续的第2断面图。图5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与图4接续的第3断面图。图6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其它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第1断面图。图7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其它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与图6接续的第2断面图。图8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其它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与图7接续的第3断面图。图9是按照工序步骤示出图1所示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其它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的与图8接续的第4断面图。图10是示出现有半导体装置的接触部布线结构的断面图。符号说明11,31 扩散层12,32 层间绝缘膜13,33 接触孔14 阻挡层141,341 Ti层142,342 TiN层143 TiOx层243 TiO2层(含TiOx层)15 硅化物连接部16 导电部件35TiO2层36 铝层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断面图。在Si层,例如在Si半导体衬底上,形成有与电路元件有关的扩散层11。通过由SiO2膜构成的层间绝缘膜12上的接触孔13与扩散层11的Si电连接的布线结构,如下述构成。导电部件16以铝为主要成分,至少少量(0.5%左右)地含有例如铜。在该导电部件16和扩散层11之间,设有阻挡层14。阻挡层14,具有作为阻挡金属的Ti层141。通过该Ti层141,在与扩散层11的接触侧形成硅化物连接部15。而且,阻挡层14,在与导电部件16的接触侧,夹有Ti层141的氮化及氧化层,即极薄的TiN层142和TiOx层143。比TiN层142更薄的TiOx层143为非晶形层。图2为表示图1结构的变形例的断面图,与图1结构相同之处用同一符号。即作为布线结构表示形成通路的布线插头。依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都具有硅化物连接部15,用以实现低电阻接触。并且,作为阻挡层14,夹在导电部件16侧的TiN层142和TiOx层143,特别是TiOx层143是极薄的结构,具有良好的阻挡性。图3~图5为分别表示图1结构中的半导体装置的第1制造方法的工序步骤的断面图。如图3所示,在Si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与电路元件有关的扩散层11。在其上形成由SiO2膜构成的层间绝缘膜12。采用光刻蚀技术,通过形成抗蚀图后进行刻蚀,在层间绝缘膜12上,形成与扩散层11相通的接触孔13。接触孔13形成后,剥离保护层。接触孔13的径设为例如0.65~0.7μm。也可以进行扩大接触孔13正面的逆溅射。接着,如图4所示,进入利用了溅射装置(图中未示出)的溅射工序。在此用配备有Ti靶的溅射装置,形成Ti层141。Ti层141在整个表面上形成,至少要覆盖住接触孔13底部的扩散层11,其厚度设为50~130nm左右(最好为80nm)。接着,在360~500℃左右(最好在400℃以上)的氮气氛中,使Ti层141的表面氮化。由此,不经过溅射工序,在Ti层141的表面上形成厚度为3nm左右的薄的TiN层142。在此,从Ti层141形成工序到氮化工序期间,维持氧分压0。即在此期间,不置于氧气氛中。例如,维持真空状态,从进行Ti层141形成的Ti溅射处理室移动到同一溅射处理装置内的另一处理室后,在该处理室进行氮化。接着,如图5所示,搬运到灯光退火装置(图中未示出)中。搬运在含氧的气氛中进行。如在大气中搬运,则能容易地在含氧气氛中搬运。接着进入退火处理工序。例如在700~800℃左右,在N2气氛中进行30秒左右的快速热退火处理。这样,使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上述Si层与上述金属层间的导通,是通过设置在上述绝缘层的接触孔部的Ti、TiN及氧化膜实行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2-5-9 134663/02;JP 2001-7-13 213423/011.一种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其中上述Si层与上述金属层间的导通,是通过设置在上述绝缘层的接触孔部的Ti、TiN及氧化膜实行的。2.一种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其中上述Si层与上述金属层间的导通,是通过设置在上述绝缘层的接触孔部的硅化物层、Ti、TiN及氧化膜实行的。3.一种具有Si层、绝缘层和导电部件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上述绝缘膜上,形成使Si层露出的接触孔的工序;利用溅射将Ti覆盖的工序;在上述Ti溅射后,不降低真空度在氮气氛中使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和已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