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隔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2033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能够在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大的同时实现利用板构件可靠地推开障碍物的车辆的前隔板。前隔板具备一对侧梁(11)、下横梁(12)及板构件(20)。侧梁(1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支承于前部侧方框架。下横梁(12)将侧梁(11)的下端部连结。板构件(20)固定于侧梁(11)的下端部,且从下横梁(12)和侧梁(11)的前表面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在板构件(20)的比侧梁(11)靠车宽方向内侧区域,设置有朝向上方或下方突出的突起(25)。在侧梁(11)突出设置有载荷承受托架(30),该载荷承受托架(30)比侧梁(11)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从车辆后方侧与突起(25)对置。置。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前隔板


[0001]本技术涉及配置于车身的前部并对散热器芯等进行支承的车辆的前隔板。

技术介绍

[0002]配置于车身的前部的前隔板在正面视下形成为矩形框状,在矩形框部分的内侧支承有散热器芯。前隔板的左右的侧部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梁构成,该侧梁固定于车身左右的前部侧方框架的前部。另外,左右的侧梁的下端部彼此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下横梁连结。
[0003]近年来,已知具有在障碍物与车辆前部接触时在车辆前方的低的位置推开障碍物的功能的车辆。这种车辆例如在上述的前隔板安装有向车辆前方侧大致水平延伸的板构件,利用板构件在车辆的低的位置承接障碍物的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97726号公报)等)。
[0004]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前隔板的从下横梁和左右的侧梁的前表面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板构件固定于左右的侧梁的下端。板构件比左右的侧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即便从车辆的斜前方接受到障碍物的载荷的输入时,也能够可靠地承接该载荷。从障碍物输入到板构件的载荷通过左右的侧梁而向车身左右的前部侧方梁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6]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前隔板成为利用左右的侧梁的下端来主要承接输入到板构件的障碍物的载荷的构造。因此,在障碍物的载荷输入到比左右的侧梁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时,存在该载荷通过板构件而最初向下横梁输入的可能性。此时,在下横梁的刚性不充分高的情况下,由于下横梁的变形而不能向侧梁效率良好地传递输入载荷。因此,为了提高下横梁的刚性,需要实施使下横梁的壁厚增大或使下横梁的截面增大等对策。然而,在实施了这样的对策的情况下,担心车辆重量增大。
[0007]于是,本技术提供能够在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大的同时实现利用板构件可靠地推开障碍物的车辆的前隔板。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9]本技术的车辆的前隔板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0010]即,本技术的车辆的前隔板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对侧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侧梁11),它们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支承于车辆左右的前部侧方框架(例如实施方式的前部侧方框架2);下横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下横梁12),其将一对所述侧梁的下端部彼此连结;以及板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板构件20),其固定于一对所述侧梁的下端部,且从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侧梁的前表面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在所述板构件的比所述侧梁靠车宽方向内侧区域,设置有朝向上方或下方突出的突起(例如实施方式的突起25),在所述侧梁突出设置有载荷承受托架(例如实施方式的载荷承受托架30),该载荷承受托架比该侧梁向车宽方向内
侧延伸,且从车辆后方侧与所述突起对置。
[0011]根据上述的结构,当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向板构件的前部输入载荷时,板构件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位移,板构件的突起与载荷承受托架抵接。输入载荷经由载荷承受托架和侧梁而向车身的前部侧方框架传递。
[0012]优选的是,所述突起从所述板构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0013]在该情况下,突起不从板构件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将板构件整体较低配置。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从车辆外部观察时的美观性良好。
[0014]优选的是,所述突起是包括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筋条(例如实施方式的筋条25a)的构造。
[0015]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筋条来承担从板构件向载荷承受托架的载荷传递,因此能够从板构件向载荷承受托架以高的刚性传递载荷。
[0016]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载荷承受托架具有:前方倾斜区域(例如实施方式的前方倾斜区域30i),其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前方侧倾斜;以及对置面(例如实施方式的对置面32a),其与该前方倾斜区域的最大前方突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最大前方突出部30iM)相连设置,且从车辆后方侧与所述突起对置。
[0017]在该情况下,当因来自障碍物的载荷输入而板构件的突起与载荷承受托架的对置面抵接时,输入到对置面的载荷沿着前方倾斜区域向侧梁效率良好地传递。因此,能够将来自障碍物的输入载荷更加效率良好地向前部侧方框架传递。
[0018]也可以是,所述载荷承受托架具有从车辆后方侧与所述突起对置的对置面(例如实施方式的对置面32a),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突起的上缘(例如实施方式的上缘25bt)配置于比所述对置面高的位置。
[0019]在该情况下,即便在从障碍物输入载荷时存在板构件以后缘部侧向下方朝里倾倒的方式变形的情况,板构件的突起也与载荷承受托架的对置面可靠地抵接。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输入到板构件的载荷经由载荷承受托架而以所期望的路径向侧梁和前部侧方框架传递。
[0020]优选的是,所述载荷承受托架具有从车辆后方侧与所述突起对置的对置面(例如实施方式的对置面32a),在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突起与所述载荷承受托架的所述对置面之间,确保有车身前后方向的间隙(例如实施方式的间隙g)。
[0021]在该情况下,在从障碍物向板构件输入载荷时,若非在板构件的突起向车身后方位移一定程度后,则突起不会与载荷承受托架的对置面抵接。因此,在向板构件输入的载荷小时,仅通过板构件的弹性变形就能够吸收冲击。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向板构件输入的载荷小的状况下,对侧框架、下横梁作用不需要的变形载荷。
[0022]也可以是,在所述板构件设置有弯折诱发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脆弱部 35),在从该板构件的前方输入载荷时,该弯折诱发部诱发比所述突起靠车辆前方侧部位处的向下方的弯折变形。
[0023]在该情况下,在向板构件输入载荷时,由于弯折诱发部的功能而板构件的比突起靠车辆前方侧部位向下方弯折位移,其结果是,形成有突起的部位容易向上方抬起。因此,在因向板构件的载荷输入而突起向后方进行了位移时,突起与载荷承受托架的对置面更可靠地抵接。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输入到板构件的载荷经由载荷承受托架
而向侧梁更可靠地传递。
[0024]也可以是,所述下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载荷承受托架重叠的位置固定有用于支承散热器芯的支承托架(例如实施方式的支承托架51),在所述支承托架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所述载荷承受托架与所述下横梁之间的结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结合部38a)。
[0025]在该情况下,在下横梁中的固定支承托架而刚性被提高了的部位的前方侧,配置有载荷承受托架与下横梁之间的结合部。因此,从板构件输入到载荷承受托架的载荷向下横梁的刚性高的部位和侧梁分散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输入到板构件的载荷更加效率良好向侧梁和前部侧方梁传递。
[0026]也可以是,所述载荷承受托架的后缘部以沿着所述下横梁的前缘部的方式与该前缘部多处结合,所述载荷承受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侧梁的指向车辆前方的面结合。
[0027]在该情况下,从板构件输入到载荷承受托架的载荷从载荷承受托架的后缘部向下横梁的前缘部的多处传递,并同时从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前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前隔板具备:一对侧梁,它们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支承于车辆左右的前部侧方框架;下横梁,其将一对所述侧梁的下端部彼此连结;以及板构件,其固定于一对所述侧梁的下端部,且从所述下横梁和所述侧梁的前表面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在所述板构件的比所述侧梁靠车宽方向内侧区域,设置有朝向上方或下方突出的突起,在所述侧梁突出设置有载荷承受托架,该载荷承受托架比该侧梁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且从车辆后方侧与所述突起对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从所述板构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前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包括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筋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托架具有:前方倾斜区域,其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辆前方侧倾斜;以及对置面,其与该前方倾斜区域的最大前方突出部相连设置,且从车辆后方侧与所述突起对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田智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