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4997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12
抑制配置在舱室内的控制电路在碰撞时损伤。电动车辆具有车身、组件搭载框架和电路箱。所述车身在座舱的前方具有舱室。所述组件搭载框架配置在所述舱室内,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电路箱由金属构成,配置在所述组件搭载框架上,内置有控制行驶用发动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组件搭载框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构件和将所述多个横构件彼此连接的连接构件。所述多个横构件包括在所述多个横构件之中配置于最后方的后方横构件。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电路箱配置于所述后方横构件的后缘的前方。述电路箱配置于所述后方横构件的后缘的前方。述电路箱配置于所述后方横构件的后缘的前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辆


[000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动车辆在座舱的前方具有舱室(motor room)。在该舱室内配置有行驶用发动机和控制行驶用发动机的控制电路(变换器(inverter)及DC/DC转换器等)。此外,在舱室内设置有组件搭载框架。控制电路配置在组件搭载框架上。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2062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舱室内具有控制电路的电动车辆中,电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时,控制电路容易损伤。如果控制电路损伤,则车辆的电气控制变得困难。在本说明书中,提出了抑制配置于舱室内的控制电路在碰撞时损伤的技术。
[0005]一种电动车辆,具有:车身,在座舱的前方具有舱室;组件搭载框架,配置在所述舱室内,并与所述车身连接;以及电路箱。电路箱由金属构成,配置在所述组件搭载框架上,内置有控制行驶用发动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组件搭载框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构件和将所述多个横构件相互连接的连接构件。所述多个横构件具有在所述多个横构件之中配置于最后方的后方横构件。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电路箱配置于所述后方横构件的后缘的前方。
[0006]如果电动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则车身的变形导致电路箱与组件搭载框架一起向后方被推出。此时,如果电路箱与配置于电路箱后方的车身构成部件碰撞而使大的负载施加于电路箱,则电路箱内的控制电路发生损伤。然而,在上述电动车辆中,在从上方观察时,电路箱配置于后方横构件的后缘的前方。因此,如果电动车辆的碰撞导致电路箱与组件搭载框架一起向后方被推出,则与电路箱相比,更可能是后方横构件先与车身构成部件碰撞。由此,减轻了施加于电路箱的负载。因此,能够抑制电路箱内部的控制电路的损伤。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车身的立体图。图2是舱室的俯视图(省略了电路箱的图)。图3是舱室的立体图(省略了电路箱的图)。图4是舱室的俯视图(包括电路箱的图)。图5是舱室的立体图(包括电路箱的图)。图6是示出布线54的路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搭载有行驶用发动机。电动车辆由行驶用发动机驱动车轮而
行驶。图1示出了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车身10。另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H表示车辆右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车身10具有前立柱11和从前立柱11向前方延伸的前翼子板14(即,右前翼子板14R和左前翼子板14L)。车身10在由2个前翼子板14包围的范围具有舱室16。舱室16设置得比座舱12更靠前方。
[0009]图2、图3示出了舱室16的内部。在舱室16的最后部配置有前围板20。前围板20将舱室16与座舱12分离。右前翼子板14R和左前翼子板14L沿舱室16的左右两缘延伸。右前翼子板14R和左前翼子板14L在车身10的最前部由芯支撑件18彼此连接。芯支撑件18构成了舱室16的前缘。
[0010]在舱室16的内部设置有一对前纵梁22(右前纵梁22R和左前纵梁22L)。各前纵梁22沿前后方向延伸。前纵梁22配置在前翼子板14的下侧。右前纵梁22R和左前纵梁22L在舱室16内由前横构件24彼此连接。此外,右前纵梁22R和左前纵梁22L在车身10的最前部与保险杠加固件26连接。
[0011]在舱室16的内部配置有组件搭载框架30。组件搭载框架30在舱室16内固定于车身10。组件搭载框架30具有前方横构件32、后方横构件34、右连接构件36及左连接构件38。
[0012]前方横构件32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前方横构件32的右端部与支架42连接。支架42向斜上方延伸,与右前翼子板14R连接。即,前方横构件32的右端部经由支架42与右前翼子板14R连接。前方横构件32的左端部与支架44连接。支架44向斜上方延伸,与左前翼子板14L连接。即,前方横构件32的左端部经由支架44,与左前翼子板14L连接。
[0013]后方横构件34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后方横构件34配置为位于前方横构件32的后方。在后方横构件34的后方侧面34a(与前围板20对置的侧面)形成有凹部34b。后方横构件34的右端部经由支架46与右前纵梁22R连接。后方横构件34的左端部经由支架48与左前纵梁22L连接。
[0014]右连接构件36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右连接构件36将前方横构件32与后方横构件34连接。左连接构件38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左连接构件38将前方横构件32与后方横构件34连接。
[0015]图4、图5示出了固定在组件搭载框架30上的电路箱50。电路箱50在内部容纳有控制电路。电路箱50的内部的控制电路控制未图示的行驶用发动机。例如,在电路箱50的内部容纳有向行驶用发动机供给交流电的变换器电路。电路箱50由金属构成。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电路箱50的后方侧面50a与后方横构件34的后方侧面34a(包括凹部34b的整个后方侧面34a)相比位于前方。即,在从上方观察时,电路箱50与后方横构件34的后方侧面34a相比并不向后方凸出。此外,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电路箱50的前方侧面50b与前方横构件32的前方侧面32a相比位于后方。即,在从上方观察时,电路箱50与前方横构件32的前方侧面32a相比并不向前方凸出。
[0016]在电路箱50的前方侧面50b设置有带端子盒的罩52。带端子盒的罩52除了布线部分之外的整体由树脂构成。带端子盒的罩52从电路箱50的前方侧面50b向前方凸出。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带端子盒的罩52比前方横构件32的前方侧面32a更向前方凸出。
[0017]在电路箱50的后方设置有布线54。布线54从电路箱50的后方侧面50a被引入电路箱50的内部,与电路箱50的内部的控制电路连接。如图6所示,布线54从电路箱50经过后方横构件34的后方向下方延伸。布线54通过后方横构件34的凹部34b内而向下方延伸。布线54
在后方横构件34下侧的位置处弯曲而向后方延伸,与配置在底板60(构成座舱12的地板的板材)的下侧的主电池62连接。经由布线54,从主电池62向电路箱50内的控制电路供给直流电。
[0018]在车辆的前部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车身10变形。车身10的变形导致电路箱50与组件搭载框架30一起向后方(前围板20侧)被推出。由此,电路箱50和组件搭载框架30与后部车身构成部件(构成舱室16的后部的车身构成部件(例如前围板20等))接触。此时,由于电路箱50配置为比后方横构件34的后方侧面34a更靠前侧,因此在电路箱50与后部车身构成部件碰撞之前,更可能后方横构件34先与后部车身构成部件碰撞。因此,易于减轻施加于电路箱50的负载,电路箱50难以损伤。此外,布线54配置在凹部34b内,因此在后方横构件34与后部车身构成部件(前围板20等)碰撞时,布线54不易夹在后方横构件34与后部车身构成部件之间。由此,抑制了布线54的损伤。
[00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辆,具有:车身,在座舱的前方具有舱室;组件搭载框架,配置在所述舱室内,并与所述车身连接;以及电路箱,由金属构成,配置在所述组件搭载框架上,内置有控制行驶用发动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组件搭载框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横构件;以及将所述多个横构件相互连接的连接构件,所述多个横构件具有在所述多个横构件之中配置于最后方的后方横构件,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电路箱配置于所述后方横构件的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健太郎岛崎修根川亮佑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