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7486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4:11
提供形成为不容易对固定于下边梁的蓄电池侧框架作用大的剥离载荷的结构且能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封装体的车身下部结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蓄电池封装体、下边梁及在下边梁与蓄电池封装体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支承蓄电池封装体的蓄电池侧框架,蓄电池侧框架具有固定于下边梁的第一安装构件和结合于蓄电池封装体并在第一安装构件与蓄电池封装体之间构成闭合截面的第二安装构件,第一安装构件具有与下边梁固定的外侧固定点和固定于第二安装构件的构成闭合截面的壁的内侧固定点。

Underbody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8年5月2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8-10096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车身下部结构,例如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左侧的下边梁与右侧的下边梁之间架设有地板,在地板的下方搭载有蓄电池封装体。在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收容有蓄电池。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需要进行保护以免受从车辆的侧方输入的载荷的影响。例如在日本国特开平7-246842号中公开有如下车身下部结构:在地板下配置蓄电池封装体(蓄电池架),使蓄电池封装体的左右的侧缘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固定于车身左右的下边梁。在从侧方向车辆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蓄电池封装体的左右的侧缘部承受冲击能量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保护蓄电池免受冲击的影响。在日本国特开平7-246842号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中,使蓄电池封装体的左右的侧缘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固定于左右的下边梁。然而,在想要在蓄电池封装体上一体地形成用于与左右的下边梁固定的结构时,蓄电池封装体的制造变得困难。因此,研究了如下技术方案:相对于蓄电池封装体另外地,预先形成用于将蓄电池封装体固定于左右的下边梁的蓄电池侧框架,将该蓄电池框架固定于左右的对应的下边梁和蓄电池封装体。然而,在该情况下,从蓄电池侧框架的与下边梁的固定点到蓄电池封装体的下方的固定点的长度变长,担心在从侧方向车辆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对蓄电池侧框架和蓄电池封装体的下方的固定点作用大的剥离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形成为不容易对固定于下边梁的蓄电池侧框架作用大的剥离载荷的结构且能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封装体的车身下部结构。(1)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于地板的下方;左右一对下边梁,它们设置于车身侧部;以及蓄电池侧框架,其在所述下边梁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封装体进行支承,所述蓄电池侧框架具有:第一安装构件,其固定于所述下边梁;以及第二安装构件,其结合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并且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之间构成闭合截面,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具有:外侧固定点,其与所述下边梁固定;以及内侧固定点,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构成所述闭合截面的壁。(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具有从构成所述闭合截面的下方的壁向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所述延伸设置部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安装构件通过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板和配置于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板而形成所述闭合截面,所述外侧板和所述内侧板分别具有所述延伸设置部,所述外侧板和所述内侧板的各延伸设置部重叠且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内部具备在所述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蓄电池横梁,在所述蓄电池横梁的下方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固定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下表面部具有随着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根据上述(1)的方案,第一安装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在外侧固定点固定于下边梁,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在内侧固定点固定于第二安装构件,所以第一安装构件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变短。因而,在从车辆的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向第一安装构件的内侧固定点施加的力的力矩减少。因此,在经由蓄电池侧框架将下边梁与蓄电池封装体固定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内侧固定点从第二安装构件剥离。另外,在第二安装构件中的强度高而在从车辆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等难以变形的闭合截面部分固定第一安装构件。通过该闭合截面来承受在侧面碰撞时受到的载荷。因而能够防止第一安装构件直接冲击蓄电池封装体,稳定地保持蓄电池封装体。根据上述(2)的方案,设置有从第二安装构件的闭合截面的下部延伸的延伸设置部,延伸设置部固定于蓄电池封装体。因而,能够提高闭合截面的强度,抑制在从车辆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闭合截面的形状压溃。因此,能够保护蓄电池封装体免受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的影响。根据上述(3)的方案,第二安装构件在形成闭合截面的外侧板与内侧板重叠的位置固定于蓄电池封装体。因而,在相对于蓄电池封装体的第二安装构件的固定点处,蓄电池封装体的下表面、内侧板及外侧板这3个构件重叠并固定,所以同定强度提高。因此,在从车辆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第二安装构件的固定点不容易从蓄电池封装体剥离,能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封装体。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蓄电池横梁的下方第二安装构件固定于蓄电池封装体。因而,从车辆侧方输入了的冲击载荷经由第二安装构件与蓄电池封装体的固定点而从第二安装构件向蓄电池横梁效率良好地传递。因此,能够通过蓄电池横梁来承受冲击载荷,能够抑制蓄电池封装体的变形。另外,第二安装构件固定于蓄电池封装体的下方,所以在从车辆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作用于蓄电池封装体的固定点的载荷的朝向成为朝向车辆上方。因而,能够使载荷高效地向存在于固定点的上方的蓄电池横梁传递。根据上述(5)的方案,使第一安装构件的下表面部倾斜。因而,在从车辆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倾斜部容易首先压溃,所以通过第一安装构件高效地吸收载荷。因此,施加于内侧固定点的剥离载荷降低。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安装构件的内侧固定点从第二安装构件剥离,能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封装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去除了一部分部件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横梁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沿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设为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车身下部结构的图。车身下部结构1是位于车辆10的下部侧的结构,包括配置于车身下端侧的左右侧部且沿车身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下边梁2。车身下部结构1具备:作为车身侧部的强度构件的所述一对下边梁2;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架设于左右的下边梁2的地板6;配置于地板6的上表面侧的多个地板横梁64、65、66;设置于地板6的下方的蓄电池封装体3(参照图3);以及配置在下边梁2与蓄电池封装体3之间的蓄电池侧框架4(参照图3)。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前2个地板横梁64、65安装有设置于车室内的驾驶员座椅8和乘客座椅9的各前后的设置部。地板横梁64、65、66均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延伸方向的两端部结合于左右的下边梁2。地板横梁64、65、66彼此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n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n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于地板的下方;/n左右一对下边梁,它们设置于车身侧部;以及/n蓄电池侧框架,其在所述下边梁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封装体进行支承,/n所述蓄电池侧框架具有:/n第一安装构件,其固定于所述下边梁;以及/n第二安装构件,其结合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并且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之间构成闭合截面,/n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具有:外侧固定点,其与所述下边梁固定;以及内侧固定点,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构成所述闭合截面的壁。/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25 JP 2018-100965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
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于地板的下方;
左右一对下边梁,它们设置于车身侧部;以及
蓄电池侧框架,其在所述下边梁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封装体进行支承,
所述蓄电池侧框架具有:
第一安装构件,其固定于所述下边梁;以及
第二安装构件,其结合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并且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蓄电池封装体之间构成闭合截面,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具有:外侧固定点,其与所述下边梁固定;以及内侧固定点,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构成所述闭合截面的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具有从构成所述闭合截面的下方的壁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露崎匠小泽裕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